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关键在于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多元化主体性要求主要是对人的实践方式进行生态控制。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体性要求以人的生态性存在为人性预设,人的生态性存在意味着人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统一体,这种二重性的统一成为了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的人性根源。我国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主导性价值指向就在于人本导向,即以人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2.
新型社会道路的选择必须以先进的文化为指导,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构建环境友好型的生态文化。老庄的"自然主义"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利而不害"、"知足知止"的生态智慧对构建环境友好型生态文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环境友好型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文章在对环境友好型城市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环境对人友好、人对环境友好两个维度构建了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环境友好型城市评价模型,并对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的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调整手段来加以推进,而法律手段无疑是建设环境友好型最根本的保障方式.文章以甘肃省为研究对象,就甘肃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所面临的法制现状和存在的制度缺陷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指出,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和甘肃省地方性规章对甘肃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存在保障不足的相关问题,因此,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构建甘肃省环境友好型社会法律保障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从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关系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角度论证两个必然的补充。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论述了人与自然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关系的论述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正在向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向转变,对此,我们运用马恩生态思想为指导来建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生态伦理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环境友好的核心,环境友好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热爱生命、尊重自然为内核的环境道德价值观是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精神支柱。笔者重点阐述环境道德的内涵、特征和功能,论述环境道德与环境友好的内在联系,探索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环境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7.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中国面对环境危机挑战的积极应对,又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当代实现方式和彰显.马克思实践哲学体现着对人的本质和生存方式的深刻把握,体现着对自然--人--社会三者关系及其规律的深刻把握.进一步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价值,对于我们以理论自觉的态度去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博大精深,是其在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生态环境理论,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当前,积极总结和弘扬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对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不得不对人在自然中征服者的角色进行反思,提出人在自然中管理者角色转变的思考。这种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人类对自身主观改造的结果,是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提出的新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作为生态环境脆弱的甘肃,经济发展滞后,完成该举措面临很多问题,如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环境污染问题严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未完全改变及公众的节约意识不强等。借鉴日本在该方面的成功经验,针对甘肃的现实情况,提出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转变人的思想观念,调整消费方式,树立全民的节约意识,才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