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科学的目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科学的社会价值,人们往往都是从"有用性"或工具价值的角度去理解的.实际上,科学的昌明发展本身具有人与社会发展目标和尺度的意义,是人与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内在追求,即科学对于人与人类社会具有目的性价值.这种价值既根源于人的内在本性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实现科学的目的价值,既必须遵循科学自身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也必须遵循价值的主体性标准及其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韩德强 《文史哲》2001,(2):81-85
人权的本源是其固有的事实性。正确评价事实上人权的价值是认识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人权对于人的目的性价值就是以满足人的需要和解放为基础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效应 ;人权的手段性价值就是其目的性价值的外在表现和人权实践的必要条件。人权的目的性价值和手段性价值有机地统一于人权的价值体系 ,为人权实践及人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何为意义——论意义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源于成己与成物过程。以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改变世界和改变自己为具体的历史内容,成己与成物首先涉及对世界与人自身的理解。无论是成就自我(成己),抑或成就世界(成物),都以把握真实的存在为前提。从知其实然的层面看,存在的意义就在于被理解或具有可理解性。成就自我(成己)与成就世界(成物)不仅表现为对实然的把握,而且也展开为一个按人的目的和理想变革世界、变革自我的过程。以目的为关注之点,存在的意义也相应地呈现价值的内涵:从成己与成物的目的性之维看,有意义就在于有价值。以理解之维与价值之维为具体内容,意义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在理解这一层面,意义首先与广义符号相联系,并以符号的涵义为其存在形态,而理性原理或理由律则为意义的生成提供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根据;在价值的层面,意义则内在于人化的存在之中,并以观念形态的意义世界和现实形态的意义世界为主要的表现形式。意义的以上二重内涵在实践的历史展开中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4.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并不排除认识的主观创造性.为什么呢?人们都知道,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观点意味着: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们进行认识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社会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最终标准.社会实践一个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而这种目的性本身就包含有人的主观性.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实践活动的进行,就是人的主观目的的展开,就是人的  相似文献   

5.
杨菘 《理论界》2006,(4):87-89
何为价值的本质?本文认为,既不能把价值的本质归结为主体的心理需要和满足,也不能归结为客体的属性和效应,而应从价值内容和形式的矛盾关系入手,来认识由此而引发的主体的目的性和客观形式或普遍形式的矛盾,这一矛盾正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践的合目的性与实践的合规律性的各种形式的矛盾,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了价值哲学本质的依据。把价值的哲学本质规定为实践的合目的形式,为价值的存在和价值行为的标准提供了统一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价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等价值论的基本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众多分歧,本文针对这些分歧阐述了对价值论的这些基本问题的见解。作者认为,价值的存在论基础在于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有用性,而价值的伦理学基础则在于事物的有用性、欲望的指向性和事物对欲望的满足性,因而存在论的意义上的价值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有用性,而伦理学的意义上的价值则是人的欲望所指向的、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事物的有用性。文章还以人为中心把价值区分为“人的价值”与“对于人的价值”、“目的价值”与“手段价值”。“目的价值”和“手段价值”的根据都在于“合目的性”。“合目的性”是理解价值的关键,是价值的特质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历史价值活动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价值活动是社会历史中的人的生命存在和优化的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必然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来进行。本文试从唯物史观的视角探讨历史价值活动的四条规律。它们是:(1)人们的价值生活决定人们的价值意识;(2)人们的价值活动构成历史运动的合力;(2)历史价值活动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4)历史价值活动过程是发展与代价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实践就是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活动 ,这就决定了人们首先关心的是对自己需要的满足情况 ,由此才产生对客体认知的兴趣。从唯物主义角度来理解价值和评价的关系 ,即价值第一性、评价是对价值的反映、价值在评价中呈现 ;但又必须研究价值和评价中的特殊情况。真理是评价活动追求的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目标。规范是评价活动中的“逻辑细胞”。规范在整合价值信息中展开自身 ,形成价值判断。评价推理则是与事实判断相联系的价值判断的展开 ,并且归根结蒂是规范的分化和展开。这是思维形式自身运动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价值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问题的全部秘密就在于人。只有从人出发,价值问题才可能得到适切的说明。人既是人自身活动的主导者、创造者,也是一切价值的前提、一切价值之源和判定标准。价值活动是人特有的一种本质性活动,人与其价值生活、实践具有直接同一性。  相似文献   

10.
讨论普世价值首先应明确一些基本的前提性观念,否则会造成一些无谓的误解和争论.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在人的自然规定性方面,人类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承认普世价值的存在并肯定其意义.就人的社会性存在而言,人类没有普遍的共同性,在这样的意义上,历史唯物主义反对普世价值.由于现实的人是自然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的统一,很容易出现以人的自然的普遍性代替人的社会的普遍性的“越界”现象,把仅仅基于特定社会需要的价值观念以普世价值的名义来进行所谓的“普世化”.承认普世价值的存在既不意味着普世价值就能够有效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动也不意味着普世价值就应当成为价值体系建设的核心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