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涛 《理论界》2023,(11):35-42
实践实在论针对还原论自然主义和二元论等观点,主张本体存在应该是多样多层次的,生活世界及意向产物具有更高本体层次。构成关系是实践本体论的形而上工具,构成非同一具有非还原但不反对唯物主义的形而上学特征。人本质上是一种具有第一人称视角能力的存在,第一人称视角和信念归属等意向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常识独立于科学,同样是真理的来源,也有独特的因果机制。以上观点为建构实践本体论,深入理解实践主体、实践能动性、意识的作用和本质以及实践和真理的关系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交往问题无疑是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的共同兴奋点之一。在胡塞尔那里,对交往问题的研究是借助“主体际性”这一术语来进行的,它是胡塞尔克服现象学本体论的唯我论困境的一次尝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诸流派在交往问题上的共同立场。本文拟考察胡塞尔主体际性理论形成的理论契机与基本观点,并把它放到更为广阔的背景内加以评价。一、胡塞尔现象学的唯我论困境胡塞尔的现象学,从本质上看,是一门独具特色的人学本体论。它以现代数学与数理逻辑为模式来建立包含有绝对真理和永恒价值的严密科学哲学,并将通过现象学还原而显露出来的纯粹意识领域作为其本体论的研究对象。由于胡塞尔晚年着意于探讨纯粹意识之内以先验自我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本质结构,最终陷入了先验主观唯心主义与极端唯我论的泥坑。这样一来,胡塞尔  相似文献   

3.
邬焜 《河北学刊》2012,32(4):37-44
不能把信息归结为物质并不等于不存在客观信息,也并不意味着没有本体论信息。对客观信息世界的揭示及本体论信息的确立是信息哲学能够成为区别于其他哲学的第一哲学的根据。由于意识并不是信息的原生形态,而是在多重信息的复合、匹配、综合建构和虚拟中生成的信息活动的高级形态,所以,相对于信息本质的揭示,信息的认识论定义是多余的。把信息和"意义"看作是同等尺度的范畴,是用主观化方式对信息所具有的独特而新颖的革命性价值的消解,是把信息哲学归结为胡塞尔的现象学。作为一种复杂性的"涌现",对于意识成因的还原性分析应采取多维度、多极化还原解读的方法,而不是像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那样,将其简单归结为单维度、单极化的主观意向活动的构造。由于信息本体论的确立,信息哲学阐明了一种全新的存在领域分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具体表述方式,所以,信息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的首次根本转向,并因而导致了人类哲学的全方位的根本性变革。  相似文献   

4.
夏凡 《人文杂志》2006,(2):19-2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体论问题一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讨论的焦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没有本体论?如果有,又是什么本体论?对于前者,大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有自己的本体论,但也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是对“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它不再属于本体论哲学①。对于后者,主要有3种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解释范式: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存(本体)论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认为,施密特在《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一书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非本体论性质的言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讨论有重要的启发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体论不只是哲学的具体论题或论域 ,它首先是哲学的本性 ,是人之生存所内在的本体论诉求和终极关怀的理性表达或自觉澄明。在哲学的演变中 ,存在着两种基本的本体论范式 :其一是以过去为定向的、还原式的、决定论的本体论范式 ;其二是以未来为定向的、开放式的、生成论的本体论范式。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迄今为止最自觉地体现人的自由和超越本性的哲学 ,是人之存在的本质性文化精神的自觉显现。他的哲学通过对现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在超越以过去为定向的、还原式的、决定论的传统本体论范式和确立以未来为定向的、开放式的、生成论的本体论范式的哲学转折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集体意识和集体行动有其本体论地位.描述这种现象的最明显的挑战是个体论的指责.诉诸个体的认知状态的集体意向性描述既避免了个体论的指责,又阐明了集体意识的本体论地位.从认知分析到规范分析是集体意向性概念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7.
唐帼丽 《理论界》2007,(9):193-196
老庄哲学是一种“无我”本体论哲学观念。本文从老庄哲学“无我”存在的回归意识、人类认识为“天地根”的本质属性以及老庄哲学本体论的民生关怀意识三个方面,揭示老庄哲学本体论的认识内涵。指出老庄哲学本体论思想与民生关怀意识及其民主政治体制的实现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8.
这里讲的本体论,是指广义的本体论,既包括宇宙本源论,也包括宇宙本性论。关于宇宙的本源和本性问题,中西方古代说法很多,有宗教的,也有非宗教的。鉴于宗教本体论的构成,牵涉到许多非哲学的因素,不利于对中西方的哲学思维作比较,故本文只把讨论的范围限制在非宗教的本体论。因为是非宗教的,故而称思辨性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本体论问题,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域。有研究者认为实践的思维方式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思维方式的超越,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存在本体论。也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自己的本体论,而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本体论形式。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应该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表露的“本体观”思想中去寻找答案。本体论意义的历史变迁以及西方哲学对本体论的研究也可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研究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就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作出过精辟的阐述,囿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这些阐述多为原则性的论述;此外,在对这些经典论述进行的研究中,又存在着许多误读和误解;同时,马克思主义意识论还必需面临来自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各种挑战,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成为时代课题。奠立于现当代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各种唯物主义理论在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则的基础上,从还原的唯物主义向非还原的唯物主义的弱化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提供了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