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摘     
“北京一号线地铁,胖子被挤成瘦子,瘦子被挤成‘相片’!跟公交车‘同志们收腹再上两三个’有‘异曲同工之妙’。”——网友“北京大胖”  相似文献   

2.
在云南赶街     
《中外书摘》2011,(5):81-82
“值一头猪钱。” “值一升米钱。” “还值不得一个犁头钱。” 这些在云南街子上经常听到的话语,反映出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把“猪”和“米”作为当地交易的等价物,同时也说明“猪”或者“米”在当地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笑话     
《中国社会导刊》2011,(15):62-62
自家老爷 有个姓朱的财主,说话最讲忌讳,还爱文绉绉。那天,他叮嘱新来的小猪倌说:“记住我家的规矩:我姓朱,不准你叫我时带‘朱’(猪)字,叫‘老爷’或‘自家老爷’就行了;平时说话要文雅一点儿,不准说粗言俚语。例如,吃饭要说‘用餐’;睡觉要说‘就寝’;  相似文献   

4.
家,“ゥ”下一“豕”,“ゥ”代表屋子,“豕”是猪,现在通常对这个字的解释,认为是会意字。即由两个以上的字符代表的图画,构成一个意思。为什么屋子里有一头猪代表“家”通常认为猪是牲畜中比较好养的,繁殖率高,投入少,产出高,所以,在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中,是财富的代表。有屋顶遮风避雨,又有一定的财富,  相似文献   

5.
再婚趣事     
洪昌 《老人天地》2010,(5):21-21
3年前,我经人撮合娶了现在的老伴。我属猪、63岁,她属牛.小我两岁。老伴端庄俊秀,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少10岁。我黝黑矮胖,长相显老,年轻时就常被人误称“老大爷”。媒人说:“你们俩都是中年丧偶的苦命人.属相上‘猪牛相容’。  相似文献   

6.
青天 《老年世界》2007,(4):45-46
见到“南阳十大收藏家”之一的王玉信时,正好听到有人进门喊他:“玉信,老家有人给你送礼来了!”给法官“送礼”这样明目张胆?走近一看,我们不禁哑然失笑,这礼还真不“轻”——原来是一箱奇形怪状的石头。“有好多人给我送‘礼’呢!”王玉信幽默地说,“这些东西对我而言是‘宝’,对别人来说是‘废物’。”许多人参观了王玉信的家庭收藏馆后,经常为他收集一些藏品。  相似文献   

7.
《金色年华》2008,(5):6-6
“山东惊现‘80后’厅官!”“史上最牛公务员!”“同为‘80后’,差距咋就这么大!”今年年初,一名1980年出生的青年被任命为共青团山东省委副书记之后,一时间,这位名叫张辉的年轻厅官成了网络论坛焦点。  相似文献   

8.
“三合一”,当何如?姚涤新结识了一位王老头,他是郊区菜农,年近古稀。一天,风雨交加,他又进城来卖菜。我极同情,问:“今天也来了?”他不无伤感地说:“唉,我还在走‘牛运’哩,哪像你走‘狗运’了。’这“牛运”、“狗运”的俚语,说的是“人生三运”:小时候,...  相似文献   

9.
不闻其香     
《女性天地》2013,(3):51-51
“这本书的标题‘诱惑人而又‘充满神秘色彩’,小说在充满‘幻想’,‘令人惊异’的同时,又‘令人毛骨悚然’。”  相似文献   

10.
非常声音     
“一有煤矿出事故,接着便有汇报上来说,这个煤矿是‘五证一照’齐全的。现在我要反问的是,既然‘五证一照’齐全,为什么还会出事?”  相似文献   

11.
从敦煌火车站出站,乘上去敦煌石窟国家旅游风景区的大巴车。导游介绍完景点参观事项后就热情地问道:“游客们中有‘老年证’、‘军官证’、‘记者证’的请您拿出来,我们为您办理优惠门票”。有几位怀揣老年证的老年人喜滋滋地把证件递了上去,百十多元的全票立马按半价的优惠办到了手里。几位老人兴奋不已,纷纷说:“真没想到家乡的老年证到这里还真能管用!”导游说:“我们这里是国家旅游景点,全国各地的老年证到这里是‘互认’的!”  相似文献   

12.
最近,广东省东莞市卫生局首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演练中增加媒体沟通环节,即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让参赛人员就“疫情”情况回答记者提问。东莞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前都习惯说‘媒体应对’,现在我们会说‘媒体沟通’,因为媒体不应被视为敌对对象,而应是合作伙伴。”  相似文献   

13.
在被掩埋的小学废墟旁,温总理用嘶哑、哽咽的话语,向废墟中的孩子喊话。一位在现场的记者通过QQ发出即时报道称:“年过花甲的总理已经哭得不成样子了。”这位记者透露,被压在废墟下的三百多名学生很危险,在一次营救失败后,总理冒雨攀上瓦砾堆,组织再次营救。不一会儿,即时报道突然显示,“啊!总理摔倒了”,“总理的手臂受伤出血了,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  相似文献   

14.
我在一本书的“译后记”里写道:“塔哈·侯赛因的名字还是刚上大学时听到的。我的老师将其名字译为‘太豪’。我对这个译名是很满意的:‘太’者,第一也;‘豪’,文豪是也。‘太豪’,第一文豪。给我最初的印象是;塔哈·侯赛因是阿拉伯世界第一文豪。”  相似文献   

15.
幽默与笑话     
《老年世界》2006,(21):48-48
小南瓜 一个矮胖男生,绰号“南瓜”。一天,他和女友聊天,女友问:“你小时别人也叫你‘南瓜’吗?”’男生立刻回答说:“当然不是,小时他们都叫我‘小南瓜’。”  相似文献   

16.
刘典 《金色年华》2011,(11):43-43
小时候看《水浒传》,觉得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情节,就是“劫法场”:第四十回“梁山泊好汉劫法场白龙庙英雄小聚义”里,宋江、戴宗被押到法场,“报道一声:‘午时三刻!’监斩官便道:‘斩讫报来!'”  相似文献   

17.
孙策和周瑜是分别迎娶桥公之女大桥和小桥为妻吗? “周瑜二十四岁就被孙策任命为‘建成中郎将’,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也就在这一年,孙策和周瑜分别迎娶桥公之女大桥和小桥为妻,这就是苏东坡所谓‘小乔初嫁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上海地区的流行语汇在五个层次上展开;一是青少年口语。青少年是语汇最为活跃的一个社会阶层。他们独有的语汇敏感和求新猎奇心理使其口语中的词汇成分不断翻新,并迅速流行。例如前几年的“不要太……”“帮帮忙”、“野路子”、”‘大兴’”、“执分”,近年的“捣浆糊’“抢跑道”、“躁叽叽”、“修理”等、这同北京口语中“盖”’“份儿”“侃”“派”’‘震”’‘倒”等原出青少年口语是一样的。二是港台用语.受港台经济发达的依托,港台语汇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进入上海流行语汇。例如“买单”、“写字填’、”‘克力架”…  相似文献   

19.
《职业时空》2005,(16):1-1
“人总得有点儿‘念想儿’”,这是一次央视节目中一位老年母亲在诉说自己坎坷的人生道路时说的一句话。她凭着对亲人的“念想儿”历经苦难,坚强地生活了下来。“念想儿”其实就是人心里一种执着而至诚的牵挂、惦念、希翼,是人心灵世界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0.
陈桂湖 《公关世界》2016,(1):124-126
“守之世,谓之工”,匠人通过作品把“道”留在世界上,自利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匠人的地位和作用。
  钱穆先生谈及中外文化,曾说:“中国人对文化二字的概念,常把一个‘道’字来表达”,又说:“西方人讲文明、文化,只讲的人生外相,中国人称此为‘象’,那是表现在外面,人所看得见的,所谓‘形而下’……中国文化看重在‘人’一边,西方文化则看重在‘物’一边。”在中国人的心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来都在于内心的沟通,而绝不会汲汲然于在外相上去研究和攫取。中国人讲究道法自然,讲究与人为善、人天合一,中国的艺术,是人文的艺术,是人心最内在的真诚与自然规律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