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3年7月20日,北京保护健康协会会长张熙增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北京老年宜居文化协会与房山区河北镇黄土坡村共建“精神文明单位”的成立大会,并向黄土坡村域内的北京万家幸福养老院捐赠了他撰写的图书《医学专家谈中老年保健全书》,以及他与王跃庆合著的图书((生活急救一点通》。张熙增会长是我的老大哥,是我在1980年相识的老朋友。那时,他担任北京市政府文教办公室主任,有主任医师的高级职称。他出生于1939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在50多岁时,才从“文教办”调任到“红十字”会,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六年三月,顾和芳从吉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后,没有回河北老家颐养天年,而是回到了工作、生活过几十年的山区永丰县。那时候县老年体协刚起步,连办公的地方还是借用县文化馆的三楼危房。一九八八年春,顾和芳被大家一致推选为永丰县第二届老年体协主席,他又像当年在  相似文献   

3.
致公党中央副主席王钦敏是位“十几年没有过春节”,也是“十几年不知散步为何事”的人。但这般劳顿只是给他增添了些许白发,而在他脸上绝然看不到“无神”和“疲惫”,他始终保持着连年轻人都少有的朝气。1969年王钦敏高中毕生後,到福建古田县一个仅有20多人的自然村插队落户,作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山村的田间劳作苦累,生活单调,但王钦敏想尽办法不浪费时间,找到一切可以找得着的书来读。在五年的“落户”生活中陪伴他三更煤油灯光的是资本论、中外文学、英语等。1974年,王钦敏被推荐到福州大学地质专业学习,後又留校任教。但他明白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民主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复合体——蔡元培政治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元培先生(1868——1940年)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四十年前,周恩来同志为他撰写的挽联,概括了他一生活动的主流: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生活的道路总是曲折的。光绪十八年(1892年),蔡元培中进士,二十年,授翰林院编修;但是,他并没有追逐封建功名。戊戌时期,他倾向改良主义;清末民初,他投身民主革命;“五四”前后,他“力倡思想自由”;“四·一二”前后,曾一度与反动派合污  相似文献   

5.
神奇的珠算     
须毛与他的爸爸妈妈来美国生活才几个星期,可是他并不快乐。“我们为啥要来这里?”须毛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自言自语,“我怎么才能学会踢足球呢?来美国以前我从来没有踢过足球。”须毛走进家,妈妈看见了他。“须毛!”她喊道。可他没有  相似文献   

6.
北京军区总医院外科专家华益慰,在56年的从医生涯中,他用仁心仁术解除了无数患者的痛苦,被百姓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在他的一生中,有无数“有”,更有无数个“没有”,正是他的无数个“没有”构成了他生命的辉煌乐章和优美的旋律,说来感人肺腑。“我这一辈子,没有做过一件对不起病人的事。”“病人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在华益慰眼里,不管是官员还是平民,都应一视同仁,精心救治。对于那些生活窘迫的贫困患者,他更是关怀备至。华益慰体恤病人的不易,从来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不该开的药坚决不开,能省的耗材尽用一次性吻合…  相似文献   

7.
毕宝魁 《社区》2013,(32):12-13
教导弟子当高级干部要“节用” 乍看题目,仿佛笔者故意拔高孔子,孔子怎么会提倡什么“低碳生活”,那时候也没有这个名词啊!是的,孔子没有使用过“低碳生活”这个名词,但他的思想中确实有非常明确的这种生活理念。  相似文献   

8.
开彦 《社区》2002,(20)
老年人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中,因此与其他人群相比,对住宅的依赖程度相对更高。住宅的设计如何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要,适应不同年龄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居住行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由国家住宅工程中心联合十多个大专院校提出建立的“老年居住社区”概念,倡导通过设施硬件建设,将“被动养老”转化为“主动养老”,提高老年人自信、自立和自强的生活方式。北京“太阳城小区”,大连的“夕阳红”工程以及北京老年协会在温榆河畔小汤山拟建的老年家园项目,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老年生活社区的模式。建立老年社区可分三个阶段建设长寿型普通…  相似文献   

9.
卢曼基于信任而化解社会复杂性的论述具有科学主义特点,即他虽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复杂性并提出通过建立“信任系统”来化解复杂性并简化社会生活,但他没有认识到社会的复杂性正是源于人自身的复杂性,因此他试图超越人自身而在纯理论的层面建构“系统化”的信任连续体——从“人格信任、系统信任到信任的信任”就是不可能实现的,这样他之“信任理论”就得之于思辩的精深却失之于具体社会生活的无关性,总之是因为他没有认识到社会生活过程的辩证存在与“复杂性”自身与人之间的辨证关系。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在现代社会中对“技术理性”的坚持必须与对“人文理性”的坚守相统一,顽固坚持“技术理性”就会再次陷入“理性崇拜”的老路上。  相似文献   

10.
高春花 《社区》2011,(27):16-16
著名学者林语堂说过:“如果一个人度过了诗一般的一生,他一定会视老年为他最幸福的时期,他不但不会使可怕的老年来得迟些,反而会期望着老年的来临,渐渐把老年造成他一生最幸福的时期。”  相似文献   

11.
蒋赟 《成才与就业》2017,(S2):48-50
周连官简介:1945年5月出生,2005年从闵行区浦江三小退休后,在浦江镇鲁汇居委会成为一名社区工作志愿者。12年来,他坚持终身学习,自己的老年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同时,他以教师的特长,坚持实践“五个老有”的思想理念,努力开展文化助老公益活动,把学习的快乐带给更多的人。  相似文献   

12.
李光 《山西老年》2014,(11):11-11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真没有想到,我手里的这枝“玫瑰”,竟然是我订了12年的《山西老年》。 6年前,我的邻居张然病了,他是一个独居的老头,儿子在加拿大,老伴走了好几年了,我看他可怜,就经常去他家看望他,给他带点老伴做的好吃的。渐渐地我们由仅仅是认识的邻居变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13.
普列汉诺夫(1856—1918),早期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曾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组织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为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开辟了道路。列宁对普列汉诺夫在一八八三年到一九○三年间(即普列汉诺夫政治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时期)的功绩,给予很高的评价,称他为“俄国社会民主党创始人和领袖之一”;称“劳动解放社”为“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对他早期的理论著作评价也很高,列宁说:“在一八八三——一九○三年的二十年间,他写了很多卓越的著作”。普列汉诺夫的美学著作《没有地址的信》,正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发表在一八九九年到一九○○年间。它是运用唯物史观来考察和研究艺术的出色的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先生从他所得到的佛家的意思去说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相续”,唯识把“有情”,即就是现在所谓生物,叫做“相续”。只有生活这件事,没有生活这件东西,尽宇宙是一生活。  相似文献   

15.
毕生致力于美的发掘和传播的沈从文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建国以后,沈从文一直从事文物研究,四十年间他独僻蹊径,为我国物质文化史的研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我国自古注重“正名”,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然而要为沈从文先生在建国以后这四十年的后半生“正名”却颇不容易.他的前半生(1948年以前)是“作家”,这是没有疑问的.至于他的后半生(1949年至临终)却似乎还没有公认的“名分”.他是全国政协常委,但似乎没有参加过多少社会政治活动,自然说不上是“政治活动家”;他虽以老作家身份任全国文联顾问,却又似乎既未被“顾”也未被“问”,且未继续从事文学创作,因此不能继续称为“作家”;萧离同志称先生为“考古学家”,先生后半生潜  相似文献   

16.
拐杖     
父亲退休后,因腿患疾病不能参与过多的户外活动,生活单调、乏味、烦闷。但自从拥有了《山西老年》这根有力的“拐杖”之后,他在“政策问答”中探讨,在“旅游天地”中漫游,在“难老泉声”中回味,在“保健顾问”中咨询,在“休闲娱乐”中消遣……使他的晚年生活过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哼起那首“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曲子  相似文献   

17.
王纯 《百姓生活》2014,(7):15-15
父亲是位农民。他幼年家中贫穷,没有上过学。幸亏,“生活是本无字书”,他从生活中汲取了诸多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令我至今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8.
2006年9月15日,广西钟山县政府退休干部黄晓大伯匆匆赶到县邮政局投递班,一进门就问:“这期的《山西老年》怎么还没到呢?”工作人员连忙解释说,因邮局的原因,这一期的《山西老年》今天才到。黄大伯这才松了口气说:“《山西老年》一期不看,我心里急呀。”闲聊中,黄大伯谈起了他与《山西老年》的不解之缘:2003年,他患上了脑血栓,全家人急得团团转,经医院精心救治,黄大伯才脱离了生命危险。这时,邻居给他送来一叠厚厚的剪报本,说上面都是《山西老年》刊登的预防和救治脑血栓等多种疾病的保健文章“,你不妨看看,对你的病会有帮助的。”结合杂志…  相似文献   

19.
郭春菊 《社区》2014,(1):62-62
“世上谁人没有老?”随着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凸显,养老体系成为各国中央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的问题。记者日前走进苏格兰首府爱丁堡西部社区一家老年服务中心,看到老年人在这里“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多层次服务解决了老年人生活起居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20.
200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0%以上。老龄人口的增加必然形成一个老龄消费市场的扩展。但从目前的形势分析,老龄市场远远不能满足老龄社会消费需要,老年产业尚未适应老年市场的需要。因此,发展“银色产业”开拓“银色市场”应该成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关注的实事。同时,“银色市场”的开拓不但将为日益增多的老年人带来生活上的满足,也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