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阳举认为,广义的当代新道家的建构有三种理路:以"道"为建构体系的根本框架,这是学术观上的理路;"自然"是所有可能态势中不可打破的最佳态势,老子哲学不但是态势哲学,而且是关于最佳态势的哲学,态势哲学阐释与演绎的理路因而是建构当代新道家的理路;道家的"玄德"是深层道德,因此深层道德或曰超越性道德的阐释和发展理路,也应该成为建构当代新道家的理路。  相似文献   

2.
陆建华认为,新道家的建构从范畴的维度来看,就是不以道家现有的核心范畴为核心范畴或创造出新的范畴来建构新道家;从哲学资源的维度来看,一种方法是立足于道家,吸纳道家以外的思想建构新道家,另一种方法是只借助于道家自身的资源开出新的哲学;从个性与时代的维度来看,就是突出个性特点,使新道家既具有时代性,又超越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商原李刚认为,道家在近代以来以小传统的形式得到发展,并形成了以生态的自然主义为主题的新传统,建构现代新道家要以此为基础,博采众长,实现自我否定和创新,形成以生态的自然主义为核心,以哲学、政治、生活等智慧为基本领域,以道论、无为论等为支柱的思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道家哲学所包含的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的诸多观点相契合,提出道家的主客共体的认识论方法,超越“中心主义”的“天人不相胜”观念及对科学技术要循道而为的警戒都为建构当代科学的生态哲学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而使道家哲学的生态视点成为当代生态文明中的有机元素。本文阐述的最终结论,就是要充分认识道家生态智慧在解决当代人与自然关系危机中的重要价值,建构未来绿色文明的过程中做到科学的扬弃。  相似文献   

5.
建构新道家是新儒家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是从容应对外来文化的需要,是中国哲学当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哲学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需要。建构新道家可以利用中外哲学资源与非哲学资源,利用哲学资源可以采用直接继承的方法、批判继承的方法、批判的方法等三种方法。建构新道家不仅要对道家之道、自然、逍遥、无为等作创造性解读,赋予其新的内涵,而且还要有传统道家所没有的内容、不曾涉及的领域,如太空意识、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6.
孔子“道”范畴的哲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及其意义。孔子的“道”范畴具有天道观与人道观的涵义,人道观是其重心。就人道观而言,孔子的“道”主要是指以“仁”为最高范畴的价值理论体系,它蕴涵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目标;以“礼”为核心的价值准则;以“正名”为核心的政治理想;以“中庸”为核心的方法论和以“君子”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7.
《吕氏春秋》思想承自稷下道学,具有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内涵。从类别和归属来看,属于稷下道家式的生态哲学。在以农业为本的古代社会条件下,《吕氏春秋》以贯通先验与经验的入思向度,建构起了集整体论生态世界观与具体生态实践法则于一体的独特生态哲学思想。其整体论生态世界观,可谓之为天地人三才之道视域下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具体言之有三:一为天道尚圜,地道尚方;二为天地阴阳,不言而信;三为贵公去私,养有五道。纲下有目,纲举目张。其具体生态实践法则包括道理与本分、生生与因时、律气与制度三大维度。具体言之有四:一是执道循理,审本定分;二是尊生重生,人物共存;三是贵因顺时,因类合宜;四是以律候气,风化建制。深入挖掘《吕氏春秋》内蕴的博大精深、淹贯精微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与现实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法家历史哲学实质是一种政治哲学。法家历史哲学三重维度体现为:其一,确立起他们立足于“当今”的变法理论,效法先王以变致治的精神,以爱民、利民为原则,凸显他们勇于革新包括自我革命的时代精神;其二,在“原初状态”中深刻阐释人性以自利为基础的理性计算能力以及以利他为基础的道德能力,并立足于“权衡道德论”及其制度逻辑而实现社会秩序;其三,“新圣”最能把握时代精神而深刻影响历史进程,“新圣”实质体现了政治家必须以理性治国的极端重要性。法家历史哲学至今依然予人启迪。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道”被理解为自然的方式,即当自然系统不受外力干扰时所展现的运行方式.但“文明”是否也能立足于道?道是否能够昭示文明的演化之路呢?是否会有一种文明能在其基本的设计和程序原则方面有意识地遵循道,从而使其成为一种生态敏感的、可持续的文明?我将在本文中论证,作为当代设计理论的“仿生”理念能够成为推动21世纪道家思想发展的重要工具.道家思想,特别是“无为”的理念为阐释仿生理念提供了强大的哲学背景,注入了深刻的哲学底蕴,同时也使得道家思想能够在当下关于可持续和生态文明的主要原则的论争中发挥核心的作用.同时,全球性环境危机引发的仿生设计潮流也为道家的思想者们提供了一种范式转换的新背景,使他们有机会在重审道家传统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深入地将道家思想融入到当代的发展中.  相似文献   

10.
略论道家的形上学思想朱晓鹏在哲学史上,试图对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和发展原理作出哲学的解释,以探求多样性世界的共同的、终级性的基础,这就是大多数哲学都共有的形上学追求。道家哲学也不例外,其提出的“道论”就是一种重要的形上学建构模式。一、老子的道论开创了中国...  相似文献   

11.
道家生态伦理体现了中国的生态智慧,深层生态学是当代西方环境伦理学的重要流派,二者在环境运动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二者在产生背景、哲学基础、理论内容、致思理路、可操作性等方面都有着互通互异互补的内容,本文拟对此进行分析,以期对生态伦理学理论的发展以及现实生态运动实践的推进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老庄道论的宇宙论内涵李霞关键词:道,本原,本质,本体,本因“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和中心范畴,道论在老庄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关于其宇宙论含义,学者们均释为宇宙之本,笔者很是赞同;而对此“本”的含义,又大多释为“本原”。笔者认为,此“本”不仅具有相对...  相似文献   

13.
傅伟勋提出“创造的诠释学”,对中国传统道家哲学逻辑发展进行了诠释学建构。他认为老子之“道”留下了诸多诠释学难题;庄子以超形上学的立场予以突破与消解,两者分别构成道家哲学逻辑发展的肯定与否定阶段;郭象对老庄的(超)形上学实行双重否定,构成否定之否定,完成道家哲学辩证发展的第一个圆圈。傅氏的创造性诠释收获颇多,但对诠释的忠实性原则似有忽略。  相似文献   

14.
道家哲学──一种教育哲学代金平从哲学角度看,道家关于道的学说是其整个思想的核心,具有本体论的性质,而其它各部分,如认识论、辩证法,则是为认识道之本体服务的,它们之间是完全统一的.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角,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它,同一内容的道家思想便立刻呈现...  相似文献   

15.
在实践思维方式所开敞的生存论视阈中探讨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意蕴 ,认为马克思的实践生存论是通过对现实的异化实践和异化理论的批判 ,昭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理想 ,从而显明了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和人对自然的应然的实践态度。自然主义的生态道德情感、人道主义的生态道德原则和共产主义的生态道德信念是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道"作为先秦道家哲学的核心范畴,集中表征了道家哲学的特有品质,它内在地具有抽象与具体、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特性,即道不仅具有先天地生、独立自存、生发万有、周流万物、恒常不变的形而上本性,而且也是以道观物、以道论世、以道塑人地理解和把握人及天下万有的本根和依据,尤其对人的生存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道"与西方哲学的"存在"具有形而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道德关系是伦理学最重要范畴的认识,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道德的产生、道德的目的三个维度阐释了道德关系在伦理学中的核心和根本地位;从道德关系是道德意识得以存在的基础、道德关系是道德规范体系得以建构的依据、道德关系是道德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的载体三个方面阐释了道德关系在伦理学中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由在汉语语义上与“自主”贴近,指个性主体和类主体对外在必然性的不断挣脱,这个外在必然性既可以是物理世界的,也可以是人类世界的。然而,伦理学意义上的自由和哲学上、政治上的自由虽然相关,但更倾向于人格上的自主以及道德主体对人生价值的自我选择。与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道德自觉相反,以道家为核心的非儒和反德伦理文化一贯倡导与道德自愿紧密相连的意志自由,并对这种自由的哲学依据、生态依据、基本内容、沦丧背景、恢复途径等都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论。(一)自由是宇宙今的最高法则以道家为核心的非儒和反儒伦理文化中的自由有着…  相似文献   

19.
自然是道家和玄学基本的思想概念,魏晋以来在玄学的影响下,自然被用于文学艺术批评中,成为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但是由于道家和玄学的自然观存在歧义,因此,以之为思想基础的文学范畴之自然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涵,这一点在《文心雕龙》中得到明显的体现。从《文心雕龙》的理论结构来看,自然具有自然之道的文学本源论与自然雕饰的艺术论两种基本内涵,对这两种自然之间关系的处理是刘勰文学理论建构的一个基本课题。以自然之道的文学本源论为基础,而使雕缛成体的文学艺术具有自然之本质,是《文心雕龙》建构自然文学理论的基本思路,刘勰以体用结合的思想方法实现了文学的自然与雕饰之间的整合,深化了传统的自然文学论的内蕴。  相似文献   

20.
仁与义在《春秋》中是针对天与王、人与我关系的范畴,《公羊传》是沟通孔孟和董仲舒的桥梁,在此之前孔孟发明仁义以论说王者之道和人、我关系及个体立身处世之道德准则、原则和规范,在此之后,董仲舒的今文公羊学将仁、义合论,从范畴内涵、哲学根据、实施对象和方法等方面系统阐述并深化了仁义论,他对儒家仁义论的创造性阐释在于认为:仁是天的本质属性,仁取之于天,具有外在的超越性本源;首次明确提出仁的博爱原则;区分了仁与义,仁指向安人、爱人,义指向正我、修己。董仲舒的仁义论参与塑造和建立了西汉以仁义之道为核心的国家治理观念、教化体系和礼仪制度,对于中国传统主流社会的人伦道德、意识形态、礼法秩序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