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唯物辩证法在方法论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陈世夫,魏克忠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人民出版社黑格尔说:“哲学一般是思维着的认识活动”①。列宁说:“哲学史,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②。这说明,哲学是以人类认识活动为本质内容的意识形态,哲学史是以人类认识发...  相似文献   

2.
一、关注人的现代化是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鲜明特色关注人、研究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出发点和一贯主张。因为“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①。马克思研究人的问题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是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第下次把生产力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也即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发展,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他说:工业“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②,又说:“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人类天性的财富这种目的本身。”③其二是马克思又把人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认为社会…  相似文献   

3.
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门楣上曾刻有这样一道神谕:“认识你自己”。它作为启迪人类思想的箴言对后人的影响至为深远。蒙田曾写道:“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人之有别于动物者在于人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人靠理性的力量生存。对人、对人的意识的自我追问始终贯穿于人类思想的发展史。意识是隐蔽而深邃的,对意识现象的认识和解读自然也异常艰难和苦涩。但由于意识现象对于破解人类生命活动的秘密是那么的重要,思想史上总是有一批又一批不畏艰辛的思想者,在人类自思———对思想给予思想的哲学道路上长途跋涉,留下许多思想者的足迹…  相似文献   

4.
生态伦理学的实践转向表征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的理论自觉。当代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方式造成的,文明危机的价值忧思诉求生产生活实践的根本变革。从实践哲学维度反思现代生态伦理学理论发展,走出利益逻辑、生命逻辑和生态逻辑道德拓展概念思辨式理论路径,基于“感性现实人”的社会生产实践和日常社会生活,在生态理性实践和生态德性养成中建构生态伦理学价值旨归。可以说,唯物史观视野下生态伦理学实践哲学路径生成既是现实实践诉求的理论“应然”,也是理论阐释实践的现实“必然”。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在对宇宙生成、世界本体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及其个体生命的意向性和规定性的探讨中表现出看重生命、执着生命的主体精神和思辨水平,从哲学功能和目的论的角度看,中国哲学就是人的哲学,它强调伦理实践,但也不缺乏形而上学的思辨;它对人的行为作过许多规定,但它更看重生命本身。一、时空观中的生命底蕴宇宙,按照现在的说法是指天地万物的总称。它由具有广延性的空间和具有持续性的时间所构成。因此,时空就是宇宙的具体化表述。在中国,最早用时间和空间来界定宇宙的大约是墨子。《墨子·经上》说:“久,弥异时也。宇,弥异…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兼论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经济伦理学是试图揭示社会经济与生态自然共同、和谐、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定性,从而建立人类生态经济实践价值理念的实践哲学.经济活动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经济发展必须服从于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生态经济行为是一种基本的生态行为,所以,生态伦理学之所以成立的哲学基础同时也是生态经济伦理学成立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剖析合理利己主义马跃进一、合理利己主义的发展利己主义(Egoism)是哲学意义上的一种主张追求自己利益就是善的伦理学理论,它产生于私有制社会,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用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准则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学说,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伦理学说史上...  相似文献   

8.
在中外哲学史上,死亡问题在哲学产生之初就是一个重要问题。庄子则是中国哲学史上死亡哲学研究的开创者。以往认为,庄子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其实,庄子以“道”本体论解读死亡;将个人生死放在人类世代延续中进行思考;认为只有善待生命才能善待死亡,还提出了“心死”、“生亡”的死亡观。在庄子的思想中,唯有真正懂得生命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死亡。反之,真正认清死亡的人,才能理解生命的价值。对死亡问题作哲学的理性思考,人生境界才能超越生命的自然意义。庄子沉思死亡哲学,是希望大家都能深入理解生命,理解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才能主宰生命,使自己真正成为生命的主人。  相似文献   

9.
张中 《北方论丛》2013,(1):119-124
现象学显然是列维纳斯哲学的真正起点,但他最终越出了现象学与存在论,并且确立了一种自由的“伦理学”.当然,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并不是要建立一种道德规则或伦理规范.毋宁说这一“伦理”指的是关切他者、关心自由的形而上学伦理.在一定意义上,列维纳斯的哲学是一种“自由”哲学.列维纳斯说,胡塞尔的“意向性”本身就是意识自由的实现.但正是从这里发现列维纳斯了问题,他认为他人会质疑我的自由,我对他人负有责任.由此,列维纳斯渐次展开了他的伦理形而上学;从而也开始了他的伦理性自由哲学之思.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一种以审美方式看待世界的行为;或者说,它就是列维纳斯的美学.  相似文献   

10.
关于哲学发展的时代性沉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现实表达,是人类文明发展状况的最高抽象与概括。一定的时代只能产生一定的哲学,而一定的哲学也必然要建立在一定的时代文明上。哲学本质上是人理解人、人认识人的理性活动,在归根结底意义上讲,哲学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哲学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人的发展水平。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但哲学作为人及其生活的理论,本身就是人的生活及其现实的彻底化,因此,真正的哲学理论也必然丰富多彩,生命之树也必然是常青的。真正的哲学必须关注现实的人及现实的人的生活,但哲学又不简单地就是人…  相似文献   

11.
“君子”是孔子为人设定的应当达到、经过努力也能达到的具有现实性的理想人格。“中庸”是道德的极致。“仁”与“知”是构成君子人格的两个基本因素。“知者利仁”、“知及仁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为至德的“中庸”是“仁”与“知”、道德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在“中庸”中,“仁”起着为行为定向的作用,“知”则起着使行为适度,无过不及的作用。孔子“仁”、“知”并重的思想涉及了真与善、知性与德性、智慧与道德的统一等重大哲学和伦理学问题。在我国古代这一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在人类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充分肯定孔子“仁”、“知”并重思想时,必须看到,他在“仁”、“知”并重中已存在重心略向“仁”倾斜的倾向,同对孔子对“知”的理解也存有缺陷。  相似文献   

12.
人性问题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举凡一切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和美学等社会意识形态,几乎无不与它相关。在两千多年来的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人性问题也占据着重要位置,不同的学派和个人在这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直到今天仍复如是。这个问题从我国解放以来却很少争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粉碎了林彪、“四人帮”套在我们头上的精神枷锁,对人性问题认真探讨的时机已经来到了。客观唯心主义者认为,人性不过是神性所赋予的、所派生的,他们就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他们的伦理学说。例如,柏拉图认为,人性就是那个先于人、高于人的“善的理念”在各种不同的人身上的具体化:在统治者身上表现为智慧,在武士身上表现为勇敢,在劳动者身上则是“生性  相似文献   

13.
人的生命和生命的质量是经济学最根本的价值前提。文章从人学的角度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说经济学是关于人的生存欲望、利益和需要及其满足的学问?为什么说人学所提出并包含的基本原理对于经济学来说始终是难以回避的?为什么说一切经济活动,首先是现实人的活动?作者通过对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思想解读,指出了人类的经济活动是一个最能凸显人类追求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重要事实,在哲学人性论的基础上,回答了经济学与人学的关联性问题。文章的后一部分,主要从经济学思想史中去梳理经济学家的人学观念和思想,进而进一步证明经济学与人学的千丝万缕联系。  相似文献   

14.
广义的实践概念是一种生命实践的概念,而生命实践理应包括能动性与受动性这两个方面。在人类哲学史上,生命实践的这一双重维度不仅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灵与肉之间,不仅体现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现象学式的身体行为与实用主义式的身体行为之间,亦以所谓的儒道之辨、所谓的理学、心学之辨贯彻于整个中国古代的践行理论讨论之中。其实,正如古人的阴阳合德思想表明的那样,能动性和受动性双方在人类生命实践中始终是须臾不可分的,任何完善而完美的人类生命实践活动都是能受一体活动的体现。认识到这一点,不仅有助于克服现代实践观中日益膨胀的唯心主义,也为我们走出现代主义文明与后现代主义文明的两难选择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迪和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5.
陈白沙作为儒家心学一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陆象山和王阳明、湛若水之间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最负盛名的岭南哲学家之一。本文试通过阐述其为学目的、为学手段、力学境界的思想,从伦理学角度对其基本思维方法作一探究。和绝大部分的儒者一样,陈白沙的哲学活动是以“为学”为中。动的。“为学”在儒家也即是“做人”。忽略这一点,就无法把握陈白沙哲学精神的实质。这一点乃是从伦理学角度理解陈白沙学术精神的核心所在。蔡元培先生说:“我国伦理学者,多实践家,尤当观其行事。”①这入木三分地抓住了包括陈白沙在内的儒者学和…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指出,人际行为是人类社会中最奇怪、最不可预测和最难以理解的现象。自然界中人类面临最大威协恰是人类本身。不言而喻,由于生理方面的相似性和相近性,人类行为中有一些尚属于动物行为,但“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恰是人类本身”的根本原因。无疑是因为人自身的某种特性,而这个特性就是人是观念人,人是在一定观念支配下活动的。其实说人是社会动物也罢,政治动物也罢,主要还是指人的文化特性,归根结底是指认人类所独具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或使说”一向被视为一种机械、外在决定论的宇宙生成论学说.然而,这是一种明显的“误读”.通过对先秦文献《恒先》的解读,可以发现,“或使”一词,并非如后世注家所认为的那样,指宇宙万物系外在产生、驱使,以及主宰之义;而是指宇宙生命主体自在自发地产生、运动和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或使说”系先秦道家哲学支脉之一.总体来看,或使说包含宇宙论、本体论和认识论,皆不离道家思想宗旨. “或使说”与老庄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并没有简单否定人的认知与文化活动的合法性;而是把“言”、“名”视为“道”的自然绽出,视为宇宙生命活动必然创造之结果;进而,主张通过“举天下之为”而不废“名教”来认知、整饬现实世界.因此,在实践哲学层面,“或使说”是一种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认知,以及社会行动的道家“无为”学说.  相似文献   

18.
在近代西方伦理学家及其伦理思想体系中.英国的亚当·斯密和瑞士的西斯蒙第是两个很值得注意的人物,他们都是当时著名的经济学家,而且在哲学、伦理学的思想建构上各具特色。斯密和西斯蒙第的伦理思想既有十分相似的共同点──都以“同情心”为逻辑起点去建构他们的伦理学说,又有各自精到的伦理体系构想。两位大师在阐发各自的学说时经常是同异相掺,此分彼合。他们在探索人类的新道德原理,创建情感论伦理学和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伦理学方面,为发展十八和十九世纪西方伦理思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为那个时期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以及更为…  相似文献   

19.
陈燕 《社会科学家》2012,(7):111-114
当前,我国部分青年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冷漠和贬值,是因为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化导致了生命价值体系的缺失,道德人格培育体系的缺失,生命意义认知体系的缺失.而作为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儒家哲学被边缘化,正是这些“缺失”的历史根源.儒家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生命哲学.它是对人的生命存在或者生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它确立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体系,甚至把生命提升为宇宙世界的本原和本质;它对生命价值的把握是一种直截了当的“悟”.儒家生命哲学的核心理念是“仁”,仁者爱人,具体表现在如何处理天人关系、群己关系和身心关系上;儒家生命哲学有自己的价值体系.这些都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价值观取之不尽的智慧源泉.  相似文献   

20.
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哲学"既是生命哲学,也是深层的生态哲学"。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朱熹对生态伦理产生的原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自然中的功用和行为实施等方面的观点,挖掘其哲学体系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精华,以期为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伦理依据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