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2,(1):43-45
唐朝包容,汉音胡乐中外文化交响共融,唐朝激扬,士人争去边塞建功立业,如此,就产生了边塞诗中独张一帜的音乐诗。这些音乐诗或描绘边塞征战场面,表现战斗的气势和护国卫家的思想;或表达浓重的反战情绪,抒写思乡之情和闺怨之念;或描摹边地风光,记录边地人情,以其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表现手法,在泱泱唐诗大国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相似文献
2.
吴景山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3):1-10
丝绸之路横贯甘肃省境内,在其沿线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的考古发掘资料,将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境内的具体线路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并对这些线路形成的历史背景及相关遗迹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张华林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6):19-22,26
文章从“唐人选唐诗”这一特定研究对象出发,通过对14种唐人选唐诗文章选本当中收录的245首边塞诗进行定量分析。文章发现唐人在初盛中晚不同历史时期对当时边塞诗人、边塞诗作有接受和评价的差异性。文章并尝试揭示这种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内因,即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风云变幻直接导致了唐人诗歌审美趣味的历史变异。 相似文献
4.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09-111
唐代边塞诗与甘肃研究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近20年间,学术界围绕《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敦煌诗》等文本,结合史料及最新史学研究成果,在唐代边塞诗与甘肃及其相关问题上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索。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地理、典型诗人、重大事件等方面,在研究甘肃标志性的地理元素之文化意蕴、甘肃籍诗人的边塞诗创作、唐代甘肃重要的战略位置在边塞诗中的凸显、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化特质在边塞诗中的体现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文化成果,但在全面把握和深入挖掘唐代边塞诗与甘肃地域文化的联系、本土诗人的边塞诗与地域文化的关联、边塞诗所反映的陇右军政大事的宏观把握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相似文献
5.
丝绸之路陇右南道形成于春秋时期,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获得初步发展。西汉时期,在原有西行道路的基础上,开辟了一条经张川、秦安、静宁、通渭、定西、榆中至兰州西固渡黄河通青海或河西的官道,称为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东汉以后,随着行政中心南移、沿线人口减少和自然环境的劣化以及畜牧经济的发展,北线逐渐衰落,而经清水、天水、甘谷、陇西、渭源、临洮、临夏入青海的南线秦州路逐渐成为西行主干道。至唐代、北宋,陇右南道甘肃东段南线更加繁荣。但由于受区域政治形势的影响,唐代陇右南道东段北线与南线个别路段走向发生了改变。北宋以后,陇右南道秦州路趋于衰落,逐渐被由关中西入平凉,翻越六盘山至隆德、静宁、会宁,再翻越华家岭,经定西至兰州的新线路取代。 相似文献
6.
王树森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4)
如果缺少唐蕃关系视野,对唐代某些边塞诗往往会造成误读,甚至在唐代边塞诗的整体认知上也会有失片面。盛唐西北边塞诗植根于玄宗朝唐与吐蕃的持续角力。西北边塞诗中流露出的各种情绪、表达出的各种看法,需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从现实、历史与个体功名诉求等多个方面加以审视,探求其成因。西北边塞诗的和平描写成分说明和平始终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和平的缔造与维护也能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与繁荣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边塞诗的发展在唐代达到高峰 ,显然 ,这种巨大成就应该建立在前代雄厚的基础之上 ,先秦边塞诗是它真正的源头。本文通过对边塞诗发展史的考察 ,初步揭示了先秦边塞诗对唐代边塞诗的多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苏华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本文论述王维的边塞诗出现较早,真实反映了盛唐人昂扬的精神风貌和强大的自信心。在他之后,岑参等人进一步创作出大量诗篇,形成边塞诗派。王维是盛唐边塞诗的先驱者。 相似文献
9.
10.
丝绸之路"申遗"甘肃段旅游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丝绸之路及其联合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把丝路沿线六省区的48处申遗景点分为六大旅游区.通过对甘肃段11处申遗景点、地方性、旅游者感知、市场竞争替代和已有形象定位的分析,确定了甘肃段旅游形象总体定位,基于形象定位就宣传口号、人一地感知形象、人一人感知形象进行了系统设计,对甘肃段旅游形象的推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唐海宏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1):33-38
唐人在著述中常常提及到女娲神话,而在文学中女娲也逐渐演化为一种文学母题原型,成为创造万物、构建秩序、救民困厄的文学意象符号,演变成了造福人类的意象载体。与唐代以前女娲神话的文学书写意象不同,唐代的文人更多的是以女娲神话作为一种符号来表达自我情怀。而这种模式也使得女娲神话的书写呈现出由集体政治意识向个体生命意识、由宏大理想向现实情怀的转变。从唐人对女娲神话的态度和评价的转变中,可以更好地了解作家们的思想心态,从而更本真地把握唐代文学。 相似文献
12.
崔际银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56(3):335-341
唐人小说接受诗歌,是就小说运用诗歌的现象而言。小说接受诗歌的功用主要是:保存大量诗歌、演绎诗歌本事、解决诗歌研究中的问题。深入分析这些功用,既有利于增进对相关诗人、诗作的理解,也对拓展小说、诗歌研究领域,具有借鉴、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萧纲的边塞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大志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萧纲在诗史上素以“宫体”见称 ,但观其创作实际可以发现 ,“宫体”一词并不能涵盖萧纲诗的全部。以萧纲的边塞诗为研究对象 ,对其创作特征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与归纳 ,证实该类诗歌无论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 ,亦或风格情调诸方面 ,与其宫体诗相比 ,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象。可见萧纲诗也存在着一定的多样化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张瑞君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93-96
李白在盛唐边塞诗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共有 5 0首边塞诗。歌颂正义的战争 ,抒发立功边塞的时代豪情 ,打破古今时空 ,生发深隽的哲理思考。气势非凡 ,想像奇特 ,比喻新颖 ,色彩绚丽 ,时空组接艺术丰富 ,善用代言体 ,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唐代边塞诗的思想基调是爱国主义精神,是唐诗的精华所在,同时也指出了它所反映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当时战争中的阴暗面,表现了当时人民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但并不反对保卫祖国的战争。 相似文献
16.
论梅尧臣的边塞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廷杰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20(1):57-62
曾经发生在宁夏境内的、残酷激烈的宋夏之战,为宋代边塞诗提供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生活素材。诗人梅尧臣面对宋军屡败的战局,有感赋诗,或抒心系边塞的报国之志;或述战事失利的伤痛之情;或写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皆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崇高的民族精神。梅尧臣边塞诗的特点是:包容深广、长于纪实,敢于批判,笔势淋漓,思辩敏锐 相似文献
17.
18.
"诗佛"王维不仅是个歌咏田园山水、寂处礼佛的居士,也是盛唐气象下边塞诗的积极歌者。他的边塞诗充满着昂扬奋发的情调与宏大壮伟的气势,彰显着尚武精神,表现出慷慨激昂、昂扬向上的风貌,本文就尚武精神在其边塞诗歌的体现进行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9.
许福全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340-342
盛唐诗人王维一生创作了许多边塞诗,本文根据陈铁民先生的王维年谱与作品编年,探讨王维边塞诗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嬗变。 相似文献
20.
慈波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98-100
温庭筠的边塞诗风格清拔,既不同于他的绮艳诗作,又标举于晚唐诗坛。和盛唐边塞诗相比,他的诗作气格趋衰,情感由壮转悲,用韵和表达方式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又逗引了宋代边塞诗的嬗变气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