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朵永远的玫瑰花──论艾米丽的悲剧情结于冬云《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是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中的艾米丽是美国南方没落贵族世家的一个老小姐。她依恋她的父亲,父亲去世后,她不许人们将他下葬。后来,艾米丽和工头霍默相恋。一年多之后,艾米丽毒死了她的未婚...  相似文献   

2.
《纪念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艾米丽的悲剧是由她身上“大家闺秀”观念与传统妇道观和自然人性的多重矛盾所致。小说不仅描写了艾米丽的悲剧,而且反映了福克纳复杂的思想及其矛盾:寄希望于以浓厚的乡土人情抵御现代社会的人情冷漠;对传统既眷念又嘲讽;对女性从属地位的同情及对男性权威受到威胁而产生的忧虑。是作者企图以南方精神文化传统对抗北方工业社会入侵的主观臆想。这些复杂、矛盾的思想凝聚在一起,以卓绝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使这篇不足500字的短篇小说,表现了丰富、复杂、深刻的内蕴。  相似文献   

3.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主人公艾米丽的异化可以从她自身的性格弱点找到解释,这种弱点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环境使然。从女性主义视角,结合社会语境,全面细致地解读艾米丽异化的必然性。艾米丽的悲剧是其女性性格的软弱、经济和精神双重的依赖性造成的,其根源是男权压制下女性失去话语权和独立人格,包括父权和夫权双重压制,以及人群的冷漠和窥视的看客心理。  相似文献   

4.
王发财  王玉 《社区》2013,(2):62-63
看过法国电影《天使艾米丽》的人,一定都会对这个场景过目不忘:艾米丽搀扶一个盲人过马路,她在沿途对盲人讲他身边正在发生的事情。首先遇到的是鼓手的遗孀,丈夫死后她始终穿着他的衣服;接下来看到的是肉店招牌上的马少了一只耳朵;而一闪而过的笑声则来自花店的老板,他笑得满眼是皱纹;面包店的橱窗里有好多糖果……当艾米丽把盲人送到地铁站的时候,便离去了,这时候美妙的音乐响起,盲人全身被金光包围,他深情地"望着"天空,仿佛  相似文献   

5.
本文意在揭示《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叙述者之真实身份,并探讨其叙述视角。笔者认为,小说第一人称复数叙述者我们的真实身份是与艾米丽同时代的一群男性居民,而且应该就是曾追求过她的一群人。小说使用了第一人称回顾性双重视角,评论者通常所说的全知全能叙述者叙述,都统一在第一人称叙述下。正是借助双重视角这种技巧,叙述者对艾米丽前后矛盾的态度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相似文献   

6.
在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福克纳利用特定的叙事方式,赋予艾米丽身份以动态,使得艾米丽身份在故事叙事时间、空间中不断发生变化,经历着不稳定的转换与移动.读者也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叙事时空中,不断构建出自己对于艾米丽身份的动态化理解与阐释.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派的代表,他的作品以美国南方为背景,乡土人情是其许多小说的共同主题,在《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福克纳通过对艾米丽一生的叙述,说明了艾米丽和杰弗镇人之间的千丝万缕而又紧张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南方乡土人情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8.
程科 《人生与伴侣》2007,(10):48-48
嫁他.于家族危难之际。他力挽狂澜,期许只有一个:娶她为妻。 曾经,她也怀着少女的柔情对这个长她九岁的男人仰慕了很久。可是一旦沾染了世俗,这柔情竟淡了,散了,恍若云烟。  相似文献   

9.
运用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人际功能理论,分析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认为通过小说中艾米丽与周围人的对话,可以展示人物之间的关系,从而揭示导致艾米丽悲剧人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试论尤瑟纳尔的历史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瑟纳尔以与众不同的历史小说而成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她的历史小说分历史题材和家族文两类,前者描写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先进分子,后者以家族变迁表现社会变化。她或以第一人称去叙述,或以综合手法塑造人物,或写真人真事,艺术手法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的象征手法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作为美国南方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生动描绘了主人公艾米丽小姐的形象,揭示了南方腐朽社会制度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从现代工商文明之批判、南方贵族文化及父权之解构、主题之不确定性三方面等后现代视角入手阐释了艾米丽悲剧命运的根源,指出艾米丽一生受到父权、家庭、传统与新兴资本主义工商势力多重压制与迫害,人性严重扭曲,丧失了自我;在充满宽容、理解的民主人道主义社会建立之前,其悲剧命运无可避免。  相似文献   

13.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与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各类人物所代表的性格不谋而合。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丽悲剧形成的原因,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4.
艾米丽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加尔文主义家庭,生活在超验主义的时代,一生写出的1700多首诗是她丰富思想的标志。《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待死神》描写的是一次象征着人的一生的旅行,诗人对于“生”与“死”处理方式,反映了诗人本身的出世方式,反映了人本身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15.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一朵玫瑰》成功塑造了一位出身没落贵族家庭,饱受清教思想侵蚀和南方父权体制摧残的南方女性艾米丽的形象,真实反映了美国南北战争后南方社会的巨大变迁。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艾米丽充满悲剧性结局的成因及其疯狂、分裂、扭曲的性格根源进行解读,可以揭示父权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摧残。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作家塑造人物动机的观点入手,以全新的角度分析了艾米丽·勃朗特在其作品《呼啸山庄》为中女主人公凯瑟琳精心塑造两位性格、身份、地位迥异的男主角的深层次心理动因。在现实生活中艾米丽过着凄苦且没有爱情相伴的日子,在小说中却为自己勾画了理想丈夫的形象,同时作品中体现的对两个不同魅力的男主人公希冀兼而得之的美好构想映射了艾米丽本人内心深处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相似文献   

17.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发表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作者以象征着西方美好爱情的玫瑰的扭曲与凋零的过程为主线,刻画了女主人公艾米丽从一个对爱情渴望的淑女最终成了杀人的魔鬼,从而烘托出小说的悲剧色彩与作者的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8.
当代英国黑人小说家卡里尔·菲利普斯的小说《剑桥》揭示了1807年《奴隶贸易法》颁布后西印度群岛黑奴悲惨的生存状态。小说的女主人公艾米丽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西印度的见闻并希望借助自己的记录推动英国废奴运动的发展。艾米丽的日记看似公平公正,实则充满白人对黑人奴隶的偏见。文章将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艾米丽日记的不可靠性并进而分析作者选择这一叙述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小说《呼啸山庄》可谓英国文坛的一朵奇葩.作者艾米丽·勃朗特更赋予了男女主人公双重的性格.凯瑟琳在林顿带给她的虚荣和希斯克厉夫带给她的真实感受与快乐中徘徊,而希斯克厉夫经历了歧视、人性的压抑和爱情的背叛后,变成了采取极端的爱和极端的恨来面对他的人生的方式.正是男女主人公独具魅力的双重性格特征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社会现实-资产阶级人类的不平等,也由此导致了人性的扭曲.  相似文献   

20.
作为贵族后裔的张爱玲 ,饱经风霜。她借小说表达的对贵族家族传统文化的记忆 ,是她对那个时代、那个家族荒凉意蕴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