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克昌先生《汉赋研究》(1990年新版)收有《孔臧其人及其赋》一文.在这篇文章里.龚先生批评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汉书·艺文志》的儒家孔臧与诗赋家孔臧”误作两人.同时论证《孔丛子·连丛》所载《谏格虎赋》、《杨柳赋》、《鹦赋》、《蓼虫赋》“孔臧所作”。对于这两个说法.笔者觉得似可商榷。草为此文.以就教于龚先生及读者。  相似文献   

2.
早在《毛诗序》的“六义”之说以前,荀子就有以赋名篇的作品问世。因此,荀子的赋其名称的命义不是取义于《诗经》的“六义”。从赋体的起源来说,“六义附庸,蔚成大国”、“赋者,古诗之流也”之类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荀子以赋名篇,取义于“不歌而诵”的含义,以与诗三百的入乐歌唱相区别。由于汉初贾谊作骚体诗却以赋名篇,造成汉代以后辞赋的混淆。  相似文献   

3.
两汉《诗》学史札记三则董治安一《法言·吾子》:“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扬雄是西汉后期赋坛的大家。他四十三、四岁(成帝元延年间)之前,专注于铺张扬厉之赋的创作;而五十多岁(哀帝建平年间)以后,有感于大赋之“劝而不止”,“又颇似倡优”,于是“...  相似文献   

4.
赋是界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刘勰说它“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文心雕龙·诠赋》)这种新文体如果真能承袭《诗经》、《楚辞》“直抒胸臆之情,体物写志之意”的创作精神,它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可是它产生  相似文献   

5.
《说文》“賨,南蛮赋也,从贝宗声。”崔鸿《蜀录》:“巴人呼赋为賓”(马叙伦:《说文解字六书疏证》卷十三)。《永顺府志》:“土人呼官长曰冲,又曰送,又曰踵”(《来凤县志》卷三十二·杂缀志·缀拾·故宫博物院藏书)。“賨”是汉字记巴语音,“送”是汉字记土家语音。本文拟从汉文造字和注音方面来探讨这两个字是巴语也是土家语同一单词在汉文音译时的异写。  相似文献   

6.
青岛土山屯汉墓木牍《堂邑元寿二年要具簿》为我们认识汉代的口钱、算赋问题提供了新资料。牍文中的“事口”是指7岁至56岁(或60岁)应当缴纳口钱和算赋的人。“凡算”是指所有15岁至56岁(或60岁)的人应当缴纳的算赋数。“事算”是指实际缴纳的算赋数。在算赋的征收中,罢癃是免除算赋的,奴婢则征收数倍的算赋。汉简和走马楼三国吴简中的“凡口·事·”中的“事”是指“事口”,“算·事·”中的“事”是指“事算”。《汉旧仪》“算民”中的“算”应是计算之意,“民”是指“事口”之民。“算民”是统计“事口”之民,即统计缴纳口钱、算赋的人。口钱、算赋在三国吴简中称为口算钱。  相似文献   

7.
王粲的《登楼赋》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关于《登楼赋》中的楼址所在,向有三说:当阳、麦城、江陵.后二说虽有人提出,但无甚影响,应者寡。而当阳说自唐李善注《文选》引盛弘之《荆州记》曰:“当阳县城楼,王仲宣登之而作赋”,提出以后,历代多相沿袭,影响很大,今人选本如《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汉魏元朝赋选》(瞿蜕园选注)、《历代文选》(冯其庸  相似文献   

8.
《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是宋玉表达“讽于淫”的主题的系列作品.《登徒子好色赋》是由登徒子和宋玉共同执导和表演的意在讽刺楚顷襄王的准俳优戏.它所揭示的既不是登徒子好色,也不是宋玉好色,而是顷襄王好色.此赋不像《高唐赋》“曲终奏雅”,因而其旨意十分隐蔽,但如果明白了登徒子就是唐勒(宋玉的好朋友)这个关键,那么其隐蔽的旨意便能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9.
关于陶渊明《闲情赋》之系年与主旨,聊陈论纲如次。此赋,非为三十岁丧偶抒情之作,亦非四十一岁彭泽致仕以后之中期作品,应是接踵《感士不遇赋》,而作于晋宋易代之晚年,即五十八岁前后;二赋为姊妹篇。关于《感士不遇赋》,王瑶于《陶渊明集》、廖仲安于《陶渊明》,皆认为作于“晚年”,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杜牧的赋,现存于《樊川文集》中的,除《阿房宫赋》之外,还有《望故园赋》、《晚晴赋》两篇.后二赋篇幅很短,亦无一般赋所具有的铺张扬厉的特点.其内容或写身世之感,或抒田园逸趣,类于东汉以后发展起来的抒情小赋.而《阿房宫赋》不仅命题命意与后二赋全不相同,即与和它有渊源关系的汉赋,在命意上也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1.
狩猎赋是赋这种文体中的“大家族”。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萌芽于《诗经》中的狩猎诗 ,成熟、定型于汉大赋 ,汉以后仍绵延不绝。狩猎赋的发展、繁荣与古代的狩猎习俗、制度密切相关。狩猎赋不仅是赋这种文体的典型代表 ,而且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辞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本言考赋作为一种文体,它最初的含义是什么呢?《毛诗·烝丞》“明命使赋”,《传》曰:“赋,布也。”又《小旻》“敷于下土”,《传》曰:“敷,布也。”“赋”“敷”同声,故《管子·山权数》“赋藉藏龟”,注亦曰:“赋,敷也。”又“赋”“布”“铺”“敷”,声近义同,古并以重唇音相通假。故《诗》“敷  相似文献   

13.
《远游》之篇目,虽不见于司马迁的《屈原列传》,然而自东汉王逸以来,学人便一直认为是屈原的作品,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曾记载“屈原赋二十五篇”,王逸则明确指出这二十五篇是《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远  相似文献   

14.
束晳文学论     
束晳(公元二六一?——三○○年?)①,字广微,阳平元城(今河北大名附近)人。他是一位“才学博通”的学者,在历史学、校雠学、博物学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相比之下,其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倒是其次。可是由于束晳所著的《三魏人士传》、《七代通记》、《晋书纪志》等“遇乱亡失”,而《饼赋》、《劝农赋》、《补亡诗》等诗文“得行于世”(《晋书·本传》),于是为束晳次要方面的东西反而成了主要的方面了。从后人辑的《束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文学史上的“俗赋” ,主要指唐以后出现的以叙说故事为主、语言通俗的赋体文。从《神乌赋》与四言赋及俳谐文的承传关系中可以看出 :赋原本来自民间 ,自俗 ;赋入汉宫乃以俗为乐 ,所谓的“文人赋”正是汉代俗体雅化、散文诗化的结果。如果称《神乌赋》为“俗赋” ,那么此赋倒可谓赋体的本色、正宗。  相似文献   

16.
作为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齐国的诗歌、散文、辞赋等都有着较高的成就,素有“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的美誉。诗歌上,《诗经》中收入了春秋中叶以前齐国诗作十一首;另据有人统计,从《诗经》至战国末叶300余年间,共有王公大夫诗作20余首,齐国就占8首。(《论<诗经>至楚辞年间诗歌的发展》,载《吉林大学学报》1985年第5期)散文上,齐国有《管子》、《晏子春秋》、《鬼谷子》、《尹文子》、《荀子》等作品传世,数量从多,品类繁丰,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中对齐国散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孟荀所述,理懿而辞雅;管晏属篇,事檄而言练”,邹子之说,心奢而辞壮”,“鬼谷眇眇,每环奥义”,“辞约而精,尹文得其要”等等。辞赋上,在齐国产生了中国第一个以赋名篇的赋作——荀况的《赋》。荀赋共有《礼》、《知》、《云》、《蚕》、《箴》五篇,篇后另附有《佹诗》二首,名为诗,实亦骈散相间的赋。从辞赋发展史上看,“相如之赋,敷典摛文,乃从荀法”(王芑孙《读赋巵言》)荀况之赋在结构、手法、语言等方面都给后来的汉赋以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两晋南朝禄田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封建社会曾有以公田收入作为官吏俸禄的制度,史称“职田”或“禄田”。《通典·食货一》注指出:这个制度起于北魏均田令;新近出版的《辞海》,因袭这种说法。其实,东汉末就已出现禄田,而晋代已在制度化。本文探讨的是:两晋南朝禄田制度的形成等几个问题。(一) 东汉的官俸,“皆半钱半谷”,它主要来源于收谷物的田租和收钱的算赋。到献帝时,始有禄田。《后汉书·百官志·百官受奉例》注引《献帝起居注》说: 帝在长安,诏书以三辅地不满千里,而军师用度非一,公卿已下,不得奏除。其若公田,以秩石为率,赋与令各自收其租税。  相似文献   

18.
《吊屈原赋》最早著录于《史记》、《汉书》贾谊本传。后昭明太子箫统合《史》《汉》叙说一节为序,以《吊屈原文》作题收入《文选》“吊文”类。宋朱熹则易名为《吊屈原赋》,再收入其《楚辞集注》“楚辞后语”中。据本传,该赋是“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的“自喻”之作。因而,《吊屈原赋》向以继承并发扬屈原精神而公认为是汉代赋作的各篇。但笔者在仔细研读了该赋之后,觉得过去对它的肯定实有不当。今不揣谫陋,略述咫见谀闻,为臆说者四,以就正于海内明哲。  相似文献   

19.
二、经济类 《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赋敛财贿,……九曰币余之赋。” 郑注:玄谓赋,口率出泉也,今之算泉,民或谓之赋,此其旧名与?……币余,谓占卖国中之斥币,皆末作当增赋者,若今贾人倍算矣。 贾疏:云“玄谓赋,口率出泉也”者,按《大府》云九贡、九赋、九功各别;又见《司会》云“以九贡致邦国之财用,以九赋令田野之财用,以九功令民职之财用,”贡,赋及功各别,赋为口泉也。是以郑君引汉法,民年二  相似文献   

20.
《京兆试慎所好赋》作者《全唐文》题为刘知几.洪业从该赋在《文苑英华》的“失次”、“阙名”,赋自身的“气味”及刘知几参与府试的地点,试赋的题目、题型、“韵脚”七个方面对作者提出质疑.然从《文苑英华》的编选体例、刘知几的生活和求学经历、京兆府试的命题特点及作答文风等方面可证《全唐文》所题为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