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2008年中国省际高技术产业效率实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军  杨惠馨 《统计研究》2010,27(12):46-50
 采用三阶段DEA分析方法对中国2006-2008年高技术产业的30个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分析,衡量和评价各省市高技术产业运营效率。结果表明,一方面各省市高技术产业运营效率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区域差异明显,东部表现最优,西部次之,中部最差;另一方面环境因素对高技术产业运营效率具有重要的影响,剔除环境和随机因素影响后各省市高技术产业运营效率值变化较大,虽然纯技术效率有所提高,但是由于规模效率下降较大导致综合技术效率普遍下降。最后,提出提高高技术产业运营效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冯蕾 《统计研究》2009,26(11):31-35
 本文使用DEA方法测度了2005-2007年我国各省能源效率。通过在CRS模型中限定资本和劳动力为非意愿变量,发现效率提高了三年间能源技术效率平均提高4.32%,但各省之间的差异没有明显缩小迹象。比较全要素技术效率与能源技术效率得分还可以发现,能源效率低于劳动力和资本效率。进一步利用Malmquist生产指数的测算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目前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而且多数省份的技术进步还是倾向于劳动力和资本。  相似文献   

3.
吕秀萍 《统计研究》2007,24(1):35-39
 摘  要:本文利用DEA方法对中国保险业的宏观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保险业的规模效率基本保持较佳水平,而技术效率水平较低且呈现下降趋势。作者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效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海发 《统计研究》1993,10(1):31-35
中国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效率不高即是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提高效率,是90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基于超效率DEA方法的第三产业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和吸引大量人员就业的重要力量,但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竞争力仍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近年来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已经连续十几年保持在32%的水平上。根据研究,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第三产业应该占到经济总量的40%左右。二是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较低。从第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看,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仅为28·6%,而发达国家大多达到70%左右。三是第三产业投资在所有制结构的转换上仍然较慢,国有投资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相对…  相似文献   

6.
吴涧生 《统计研究》2000,17(9):31-36
一、中国金融业就业总量、结构及人员素质分析   (一 )中国金融业就业总量与结构分析一般而言 ,市场经济越发达、越成熟 ,其金融保险业就越发达、越成熟 ,行业地位相对也就越高。以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为例 ,自 80年代以来 ,美国金融保险业已成为传统第三产业之首 ;法国金融保险业就业人数跃居第三产业之首 ;西德金融保险业产值仅次于商业产值 ;日本金融保险业产值和就业比重 ,在传统的第三产业中仅次于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 ,金融保险业通常也是传统第三产业的主体行业。在中国 ,金融保险业产值在传统第三产业中仅…  相似文献   

7.
技术进步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魏巍贤  杨芳 《统计研究》2010,27(7):36-44
 本文将内生增长理论与环境污染模型相结合,运用1997-2007年中国省市面板数据,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着重研究了技术进步(包括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对CO2减排的贡献。本文得到如下结论:总体而言,我国CO2排放总量上升与经济总量的扩大、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等因素正相关;其次,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对我国的CO2减排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自主研发对引进技术的吸收能力较低, 在促进生产率提高和节能减排方面,与技术引进形成互补优势的能力尚待提高;再次,技术进步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8.
支燕 《统计研究》2013,30(2):64-72
 在碳约束时代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发展的要求下,探索兼顾发展与控制的平衡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构造了一个引入随机边界分析的STIRPAT模型,从国际比较的视角,研究政府能力和碳管制效率对控制碳排放的影响作用。研究结论显示,过去10多年来,各国的碳管制效率并没有太大的改进,且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还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表明各国在探索提升碳管制效率以及有效控制碳排放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的碳管制效率总体上位居世界前列,超过了美国和欧盟,但低于日本,碳管制领域的法制力度和政府效率是影响中国碳管制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而加强政府能力将有助于提升碳管制效率,进而促进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9.
谷彬 《统计研究》2009,26(8):63-70
 本文利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基于经过普查修订的历史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发现其效率演进过程存在阶段性特征,1992年为分界点,其后产生区域差距问题,差距的拉开主要发生在东部与中、西部之间。鉴于服务业技术效率阶段性演进与区域差距的问题,本文分阶段、分地区对技术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历来是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 ,自从维克塞尔 (J .G .K .Wicksell)提出货币与经济的一体化理论之后[1] ,以前的将价值理论与货币理论相分离的“两分法”的经济分析方法被打破。随后 ,尤其是 2 0世纪 6 0年代以后 ,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 (RaymondW .Goldsmith)和爱德华·S·肖(EdwardS .Shaw)以及罗纳德·麦金农 (RonaldMckin non)等人从实证和理论上对金融在经济发展中作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改革开放后 ,随着我国金融中介机构的增多和金融流量的急剧扩大 ,…  相似文献   

11.
各国二氧化碳排放责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亚东 《统计研究》2012,29(7):61-67
 在进行国际环境责任分担时,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不仅符合责任分担的公平性要求,也能够协调各方利益,促进国际环境合作的达成。本文在Rodrigues等人指标模型基础上,利用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TAP)数据库,实际测算了在综合考虑生产者责任和消费者责任原则下,中国、美国、日本等全球十个主要国家200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发现中、俄、印三国当年的碳排放责任被高估,而美、日等其他国家当年的碳排放责任被低估。  相似文献   

12.
田成诗  亓伟 《统计研究》2014,31(8):31-38
本文分析了社会福利的两个主要因素—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在收入和二氧化碳排放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马尔科夫链分析了收入-二氧化碳排放的联合状态转移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是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因素,高收入对应着高排放。低收入水平地区倾向于通过增加排放来带动经济发展。目前,高收入-高排放处于稳定状态,但从长期看,该状态的地区比重很小。我国没有进入低收入-高排放的收入环境陷阱。  相似文献   

13.
周国富  朱倩 《统计研究》2014,31(10):21-28
文章依据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剔除进口中间投入所节省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2-2011年各产业出口隐含的CO2排放量重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出口隐含的国内碳排放量比同类文献的测算结果要低;而且,某些碳排放强度高的产业其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占比并不高,相反,某些碳排放强度低的产业其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占比却较高。这种反差主要是由于不同产业的出口规模不同造成的。因此,要减少出口隐含的碳排放量,不仅要鼓励节能和清洁技术的研发,降低各产业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还应逐步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产能和出口规模,不断优化出口结构。  相似文献   

14.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二氧化碳(CO2)排放与减排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全球最大CO2排放量的中国,尤其值得研究。本文运用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结构因素分解法对中国1997-2007年CO2排放强度进行了因素分析。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既测度了直接CO2排放,也测度了间接CO2排放;并考虑了各类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因子的差别,因此更具准确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模式的转变是CO2排放强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能源强度;而需求模式的作用较小。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注重生产领域的减排,更应重视培养清洁需求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自控制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国际共识以来,“碳排放责任核算”问题迅速成为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热点议题。本文以京津冀及周边晋、陕、蒙等资源型省份为阐述重点,立足于自主编制的特色地区间投入产出表,借助MRIO分析方法,基于“生产者责任”、“消费者责任”和“收入者责任”三维责任视角的碳排放责任界定模型,重新核算了中国分省碳排放责任,并对比分析了三维视角下各省人均、地均、部门排放量和碳强度水平,为进一步科学合理界定中国分省碳排放责任、向全球气候治理领域贡献国内省际责任分解的“中国方案”提供技术支撑。研究发现:中国不同类型省市在三维责任视角下应承担的减排责任差异较大,经济中心京津冀三省市在“消费者责任”视角下的排放量高于“生产者责任”视角下的排放量,而其主要资源支撑省份晋陕蒙三省则恰好相反;“收入者责任”视角下各省市排放量(除河北省外)均高于“生产者责任”视角排放和“消费者责任”视角排放;各省人均排放量、地均排放量和碳强度指标存在一定程度的一致性,关键部门在三维视角下排放量的差异特征是形成各省市承担不同排放责任的主要原因,“收入者责任”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源供给型省份应承担的碳排放量。本文据此提出中国在未来分省碳排放责任界定时要综合考虑各类视角、针对仅采用一种视角核算的弊端须作出前瞻性政策安排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华军  赵浩 《统计研究》2012,29(6):46-50
 本文采用IPCC的方法测算了1995-2009年中国省际层面二氧化碳排放量,并根据Dagum(1997)提出的基尼系数及其按子群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及其演变态势。实证结果显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地区分布上呈现明显的非均衡特征;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呈增大趋势,但并不明显;利用基尼系数及其子群分解方法对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地区分解,结果表明地区间差距对地区差异贡献率增加,地区内差距贡献率变化不明显,超变密度贡献率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7.
行业完全碳排放的测算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艳秋 《统计研究》2012,29(3):67-72
碳排放的测量是研究碳排放的核心问题,本文遵循消费碳足迹的思想,利用投入产出法,在全面考虑了行业直接碳排放和消费中间产品的间接碳排放的基础上,对我国42个行业的完全碳排放量、边际完全碳排放量进行了精确测量。并对碳排放量较大、较小的行业及行业碳进出口情况进行了分析。同时在综合考虑碳排放和影响力的基础上对行业进行了分类,并提出相应的行业发展政策,对我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存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直接推动了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研究。本文基于1995-2009年中国省际碳排放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动态固定效应下的面板误差修正模型最优,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倒U型关系,拐点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9847.29元,且存在短期误差修正机制;与权威机构时序数据回归结果比较,动态面板模型结果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运用改进的拉氏因素分解法,对中国制造业1995-2007年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基于DPSIR框架构建了碳排放脱钩指数,对制造业部门碳排放的脱钩效应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有着较强的阶段性特点;产出效应为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效应为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制造业部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脱钩效应,但强脱钩年份较少;在强脱钩向弱脱钩的转变过程中,经济结构效应起着关键作用。本文据此给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