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村上春树长篇小说中的叙述视角、叙事结构、以及叙事时间进行分析,从不同角度解读村上春树第一人称叙事的独特魅力和城市孤独者的主人公形象,熟练而匠心独运地运用双线推进的叙事结构,以及巧妙地安排叙述时间,反映了当今日本社会青年人孤独的心境以及失落的精神状态,表现村上春树了对全人类普遍孤独的关注,激起了世界范围内无数读者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始于鲁迅之手,又在其手中成熟。作为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创和奠基人,鲁迅对小说结构艺术的开掘自有其叙事学上的价值。鲁迅小说叙述层次的多维性,叙述角度的灵活性,叙述语言的含混性是其小说叙事艺术的显特征。这种灵活多样的叙事艺术也增加了其小说表达上丰富的审美含蕴。  相似文献   

3.
在萧红的创作生涯中,其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及叙事模式前后有着较明显的变化:叙事视角由全聚焦转向内聚焦,由成人视角转向儿童视角;叙事结构由线性时间结构,逐渐转向为淡化时间顺序的多重空间结构;叙事模式则由以情节叙述为主转向以情感和情调氛围的营构为主。这些变化,对萧红来说,是一个天才作家在成长中不断寻求最好的、最适合自己个性的表现方式的过程;对现代文学史来说,是新文学在发展中不断突破旧的文学形式、拓展审美空间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小说叙事艺术经历了叙事主体的突出到叙事主体的退隐,叙事情感的不知节制到客观化书写,叙事结构的随笔化到逐步严整,叙事时序的随顺自然到多种形态多种形式展开等发展变迁过程。沈从文小说叙事艺术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征,而且为中国小说叙事艺术的现代转型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铁凝,作为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有着丰富的语言张力,叙事方式别具一格。小说语言呈现形态美、声音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读者从中可以体悟到作家对生命的热切关照。铁凝在“情景交替、虚实互补”中实现叙事的升华,向我们展示出小说由形式到内涵的内外俱美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坚持小说的故事性和叙事艺术,她讲的故事具有日常生活化和关怀人性与人生的特点;王安忆提出"小说的物质部分"强调小说的情节应当有严密的逻辑关系,是为了强调小说中理性的力量,总结创作规律,从而超越个人经验来进行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7.
8.
伊恩·麦克尤恩的叙事的艺术是其小说中最为突出的特色,其中互文性手法也为其小说增色不少.达到了深化主题、营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刻画以及反映现实等目的.  相似文献   

9.
阎连科的小说是一种"超越主义的现实主义"的写作,善于运用对视、荒诞、寓言化等叙事艺术,有着很强的真实性,融汇着深刻的现实思想批判,也使他的写作成为有生命力的常青之树。  相似文献   

10.
欧·亨利的小说叙事呈现情感与理性、真实与假定、喜剧与悲剧的三重错位,这种错位使小说与现实拉开距离形成艺术张力,从表面上看它是一种错位,而在审美维度上小说达到了智、情、意的统一,这正是“欧·亨利手法”的艺术奥妙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是为中国人民谋求人权的杰出战士,也是设计人权治国方略的先行者,他的六部抗战史剧,称得上这方面的力作。剧本依靠舞台形象所昭示的人权真理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批判剥削阶级破坏人权的罪行,歌颂人民大众争取人权的壮举,揭示人权与国权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是中国20世纪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其书法艺术卓尔不群,富有强烈的精神内蕴和时代特色,碑、帖有机相融,形成特色独立的郭体.郭沫若于书法艺术世界的建构留下宝贵的遗产,他的书法成就也足以彪炳后人.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郭沫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解释郭沫若的"球形天才"之谜.郭沫若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亢奋意识与小说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感伤意识极不协调,研究者历来对于这一明显的反差存而不论.如果说郭沫若的新诗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的"天才美",那么,其小说创作表现出来的也便是其独特的"天才情结".从"天才情结"的角度去解读郭沫若的身边小说,是索解郭沫若"球形天才"之谜的一个宝贵视角.  相似文献   

14.
既遵循艺术创造的规律,又强烈地干预现实,这是戏剧文学的神圣使命。郭沫若的抗战史剧,便具有这种优秀品格。它利用历史与现实的相似点,营构戏剧冲突,成功地表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的三大政治任务,即外反侵略争国权,内反专制争民主,坚持抗争反投降。由此,郭剧称得上“艺术的抗日救国策略”。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其诗歌集《女神》是我国新诗的实际奠基石 ,其历史剧也为我国戏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综观其文学成就 ,不难发现他的诗歌戏剧创作都大大受益于外国文学的翻译  相似文献   

16.
在影响郭沫若创作个性与心理生成的诸多因素中,与诗人诞生地的巴蜀文化相互渗透的荆楚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它的影响下,郭沫若的文学创作体现出冲动敏锐的个性,叛逆峻急的品格,焦灼从众的心理,以及由此而促成的雄丽豪放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抗战史剧,选材立意追求普遍性,突出表现为反映人类永久关心的生死问题。它依靠戏剧冲突所表现的生死观,具体内涵包括三点:讴歌人民大众的崇高生死观,鞭挞剥削阶级的卑劣生死观,昭明生存与死亡的辩证关系。艺术作品如何避免速朽而永葆青春,郭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1919~1932年是新诗四时代链条上的郭沫若时代,郭沫若、闻一多是其标识诗人.这一时代的诗美创制表明了新诗从"真"到"美"的觉悟历程.  相似文献   

19.
郭沫若同胡适、鲁迅一样,都是学贯中西、既往开来的文化巨人,是中国文化转型期的旗帜性人物。文章从地域文化影响导致的文化感受差异入手,认真分析了郭沫若与鲁迅在反思民族文化传统方面的不同思维方式和形成原因,以及郭沫若与胡适在建设中国现代学术文化方面的不同建树和深刻影响。由此得出结论,认真研究郭沫若,不仅是蜀学向新蜀学的拓展,也是国学向新国学的拓展。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文学最根本的变化,便是人的观念的不断发展。郭沫若的历史剧,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形式,丰富了百年中国的人的文学。“五四”时期,他高扬个人主义的旗帜,追求人的自由和自尊,这是与外来文化的刺激分不开的。抗战时期其人学意识则分化为两股潮流,即人性人道意识和民族意识。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人学意识退化,其主要原因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否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