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是非问表"否定用法"不单单以句子有否定的衍推义为标准,而是看说话人的"态度",如果态度是否定的,即只要是对命题的非肯定,不论它的衍推义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视为否定用法。是非问句常常借助于一些特殊的词类或语调、语气等表示否定,人们把这些词类看成是有标记的,语调等看成是无标记的。是非疑问句与否定的相通跟是非问的"命题"关系密切,对命题的非肯定成为是非问和否定相通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王志英 《学术探索》2013,(11):74-76
“不是X,而是Y”既可以否定语义真值也可以否定非真值,否定非真值时属于元语否定,并且已经固化为一个很成熟的构式,其构式义表示强调义。此构式是在语义否定基础上形成的,它是语言表达主观性的产物;此构式形成以后构式与构件相互压制,使得此构式更加成熟化和抽象化;它是一种言语表达策略,可以突显说话人的主观情态和视角,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相似文献   

3.
试论言语交际中的间接指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对于所要指称的对象(既包括听话人。谈话涉及人,也包括说话人自身)常常不作直接指称,而是换用一种间接、曲折的表达方式。这种对交际关联者的间接指称来自不同的心理动因和交际需要,其中蕴含着有关人类交际心理。社会交际文化等方面的有益信息。本文拟就古今汉语中的间接指称现象作一些分析论证,以期对这一问题及其他语言文化现象的研究有所神益。汉语中间接指称的现象,可以上溯到先秦时代。据我们考察,间接指称先是用于亲身参与交际的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然后才用于对谈话涉及人。言语交际中对说话人和听话人的…  相似文献   

4.
言语活动中人称代词的非常规用法张秋娥人称代词,是语法范畴之一。它是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属于说话人的是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实际是说话人自己称自己。属于听话人的是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实际是说话人称听话人。属于说话人、听话人以外的...  相似文献   

5.
疑问与否定两大范畴有一定的关联性。本文重点考察含疑问代词"什么"、"谁"、"哪/哪儿/哪里"等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相关类型,并总结出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产生机制及语用特点。本文认为这种否定用法是通过以疑问形式的语法结构为基础,由疑问代词本身、反问语气及语境合力产生的整体功能,其产生是以反问为机制的,表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及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6.
称呼语是人类交际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交际中称呼语的非常规使用是说话人为了表达预期的情感意义和交际目的,有意识地使用偏离常规的称呼.因此,分析称呼语的非常规使用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称呼语对言语交际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说话是一种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活动。说出来的是一种语言,汉族人说汉语,藏族人说藏语,英美人说英语,这叫做语言。语言都有民族性。说话的过程叫做言语,言语就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过程。语言和言语都分为口头的书面的两大类。口头言语就是说话,书面言语就是写文章。  相似文献   

8.
在言语交际中,发话人发出的信息有真也有假,受话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分析判断话语信息真假时起着重要作用。说话的艺术在于,充分利用受话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控制其发展发向;根据不同的语交际环境,在真话和假话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9.
"否定"的语用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言语交际中 ,运用间接委婉的形式对会话一方的话语所施的言语行为表示反对、拒绝、否定等 ,这里统称为“否定”。本文从分析“否定”的表现形式入手 ,探讨“否定”的语用功能。首先运用列文森 (Levinson)的会话含义三原则 ,分析“否定”的会话含义功能 ;然后结合利奇(Leech)的礼貌准则 ,讨论“否定”的礼貌功能 ;最后讨论“否定”作为会话结构的组成部分在会话结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朝鲜语指示词在实际语言运用当中不仅有指示功能,还有话语标记功能。在朝鲜语当中具有话语标记功能的指示词有“ュ”类和“ ”类,作为话语标记的指示词,它们在句中不做句法成分,不表示命题意义,只表示说话人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11.
张利军 《殷都学刊》2008,29(2):13-18
甲骨文 字像用手按人项部迫其使跪伏,恐其起来反抗而仍以手持其项部,会制服、使之服从之意。可隶写作反,甲骨文中常以之为祭祀的人牲,其来源于战争或某族所献之异族、异国之人,商王用之祭祀祖妣,是以制服的形象献给祖先,供祖先享用役使。通过这种办法来求得祖先神降福保佑。跪伏形象不仅是屈服的遗存,也反映了商代人们日常生活的状态。在跪伏的状态中表示绝对的服从,就能够听候命令,接受差遣。服制之服源于 字的制服之义应无疑意,周人将殷商的政治结构称为“内外服”亦有其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