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是具有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乡土文化深厚。乡土不是乡愁寄居地,它具有实在的文化价值。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激励下,乡土正成为人们向往的热土,乡土价值被重新发现、激活。乡土作为特定空间,具有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精神生活的三重价值。活化传承乡土价值以促进乡村振兴,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充分发掘利用乡土的物质价值,激活乡土物质资源与技艺传统,振兴乡村经济,提升乡土的生活质量;保持与增强乡土的社会生活价值;以村落信仰资源与乡土艺术资源丰富乡民的精神生活;激活乡村生态文明传统,服务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等。  相似文献   

2.
与当前普遍的乡村戏剧衰落的格式化叙述截然不同的是,牛哥戏在桂东南乡村的演出场景热闹红火.作为当地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方式,牛哥戏一方面通过演出构建村落的公共文化空间,并帮助乡村社区形成新的孝道象征符号.另一方面介入农民的私人生活领域,看牛哥戏已经成为当地乡民喜好的一种个人生活方式.由于契合了当下乡村文化生活由公共性、狂欢性转向私人化、日常化的趋势,乡村戏剧的持续繁荣成为乡村社会中被边缘化的文化建设的内生力量.  相似文献   

3.
关注乡土就是关注中国,中国文化的根基在乡村,复兴中国文化首先要复兴乡村文化。村落是由社会、经济、人文及自然构成的生态网络,传统村落更是在长期农耕文明的延续下逐步形成的。它所承载的是历史的印痕和社会发展轨迹,它们被视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逐渐改变,农村人口特别是年轻人不断向城市聚集,村落的人口结构出现严重失衡,从而导致大量的传统村落空置或消失,延续了上千年的有形的、无形的农耕文化和乡野民俗也逐渐远去。本文从民俗学的视角,分析瓯南地区非典型古村落风貌特征和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研究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非典型古村落,探索保护与传承非典型古村落文化在当下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城市节日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城市节日的公众参与性与公共性仪式表演体现了城市节日文化空间民俗的本质特征.而城市节俗的历史文化特性集中体现在城市节日的娱乐性、宗教性及消费性三大方面.我们从传统节日与新型节庆的角度观察城市文化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营造过程与历史流传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在日益城市化的过程中,文化传统如何与城市当代生活融合,城市如何借助传统节日来拓展人们的生活空间,建立沟通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机制.日本、韩国城市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建设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商业老字号的研究,需要建立"拟移民""移民"和"市民"三个概念并加以使用。老字号具有城乡二元社会发展的背景,需要吸纳农村移民,而农村亲友相携进城经商是调节城乡经济不平衡性的杠杆,但它不能直接转化为城市商业组织的机会成本。"拟移民"在原地农村环境中构筑了自己的微观变迁元素,这种元素能引导原地农民实现新的生存变迁,为此他们只能短暂地在城乡之间流动,最后还是回到农村务农。"移民"较长时间在城市环境中生活,经过城市商号孵化器的哺育,构筑城市文化的边界,包括共享、福利、机会和行业教育知识市场化等,携带其外地文化和外来文化,处理城乡环境变迁的问题,创造个人新价值。"市民"要在城市形成的有刺激的思想活力,能够创新,能融入城市商业文化,也被城市商业文化所影响,最后建成城市中小商号。对这种城市商业老字号,不能只用文献法去解读它,还要用口述史的方法去体会它,将之视为口述化的社会活动,这样研究者才能通过对商业老字号的研究,分析农民城市化的多元途径和复杂经历,认识商业老字号的特征与历史地位。北京商业老字号成文厚正是这种研究个案。  相似文献   

6.
法律作为国家的根本和治国的依据而与公民有着直接的关系.农民的生产、生活更因为农民的相对弱势地位而与法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对目前乡土社会中法律与村规民约的关系、农民对社会公正的诉求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调查认为农民对于法律存在选择性的理解和接受,对于社会公正存在多元化的需求,自我权利意识不强.  相似文献   

7.
作者通过对银川、石嘴山、吴忠、固原、中卫等五市回族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回族农民工对城市及城市生活抱有既向往又排斥的心理,一方面非常向往城市生活,另一方面依旧认同他们的农民身份.作者运用相关分析法,发现文化水平、收入高低、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社区参与、媒介接触等因素与回族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因此,作者认为,加大对回族农民工的人力资本投入,丰富回族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是加快回族农民工市民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谭志满  罗淋丹 《民族学刊》2022,13(8):136-144, 167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作为“铸魂”工程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当前,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中呈现出传统文化传承断裂、落后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其中乡村人才缺乏以及乡村人才如何参与乡风文明建设是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新乡贤作为乡村精英理应成为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有生力量,并可以基于自身情怀、责任及资财禀赋,通过嵌入式“在场”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中,如通过开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活动提升乡村民众的文化自信,通过挖掘和弘扬乡村礼俗促进乡村善治,通过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实践等,由此助推淳朴民风与和谐乡风的形成,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建构起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以有效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是近些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从实践层面看,广西来宾市有着独特且卓有成效的做法与经验。研究以来宾市所辖象州县寺村镇为例,从需求、组织、创新等三个层面讨论了民族乡村文化生态建设机制问题,并就其今后应有的新常态机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要讲述的是那些迁移至山东省邹平县城的人们的生活经验,而邹平是一个正在快速城市化的县级市.本文认为:这些人生活经验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特征.近些年来,关于中国城市化的研究,通常描绘了城乡生活经验之间巨大的社会差异.本文却要讨论的是各种城市新居民群体的经历与其在乡村的过往之间的不同程度的延续性.本文将邹平展现为中国城市化的一个起调节作用(intermediate)的案例,阐明了其中所包含的迁移的和在地的发展两个方面的特质.本文同时呼吁更多关注生活经验的多元案例,这些案例通常混合了或是超越了城市经验模型所展现的理想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住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腹地的裕固族,其家庭正经历着从传统到现代的变迁。除了公共政策等因素外,生产地与定居点的分离是导致裕固族家庭迅速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以传统裕固族家庭为参照,对当今裕固族人的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劳动分工等做了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李涛 《西藏研究》2005,(1):91-95
该文是作者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5次(1991、1993、1996、2001、2003年)在西藏城乡进行田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作者从西藏与内地沿海城市化的特殊性着手,研究加拿大学者麦基(T.G.Mcgee)的Desakota模式在中国不同地域的适应性,并试图对这一亚洲城市化模式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乡村人类学的研究进程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对国内外关于农民社会和乡村人类学研究的成果做了重要综述,并特别强调从多元视角发展对中国农民社会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1992年提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形成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特点:多层次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多样化的合作机制、循序化的合作进程、多管齐下的合作手段等,成为东南亚乃至世界次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成功的经验启示我们,在今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过程中应树立区域公共管理的理念、建立多层次、网络状的区域协调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合作机制与手段并注重合作进程的循序渐进。  相似文献   

15.
Anglo-Indian women have been described as ‘mixed-race’ and ‘hybri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dentity of 26 Anglo-Indian women in Western Australia. The process of immigration to and settlement in Australia provides a major focus. Two components of identity that emerged were perceptions about skin colour and Indian heritage. 22 women who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emigrated from India between 1947 and 1996. Four other women were Australian-born. This qualitative study involved in-dept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the participants who expressed varying levels of identification with Anglo-Indian identity. Realisations about prejudice and discrimination came to the fore during the interview process. This paper picks up on these realisations, investigates the social environments within which they developed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identities of Anglo-Indian women.  相似文献   

16.
吴笑语  蒋远胜 《民族学刊》2022,13(3):20-28, 140
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地区的乡村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与指导。农村土地流转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一项重要政策,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都有着相当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对CFPS2018年的调查数据进行评估,来研究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对农户家庭平均纯收入的影响。实证证明,土地流转能够显著地提高民族地区进行流转家庭的收入水平。考虑到土地流转也可能导致农户之间形成收入分化,造成农村内部收入不平等,本文进一步运用分位数回归(QR)法,分析了土地流转对分布在不同收入分位数上的农户的收入效应差异。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对低收入农户的收入效应更加明显,有助于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因此,政府应继续推进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和完善,降低流转准入门槛,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缩小收入差距,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存在过多种流派 ,如歌谣研究会、文学人类学派、社会—民族学派、“古史辨”派神话学、民俗学派、俗文学学派、延安学派等。作为第一个流派的歌谣研究会 ,是一个颇松散的团体和流派 ,其中持乡土研究观点的学者 ,如顾颉刚、常惠、董作宾、台静农、钟敬文、罗香林、白启明、刘经等 ,在歌谣研究会流派中占主流地位。本文以董作宾的《看见她》母题研究及其他研究为个例 ,阐明乡土研究思潮是 2 0世纪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最早的一种研究思潮 ,董作宾 (以及顾颉刚等 )在实践和理论上的成就 ,奠定了中国民间文艺学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文学科的最初的理论基础。本文从 (1)“母题”的引入和比较研究的实践 ,(2 )家乡歌谣学应时而生 ,(3)考订与考订者 ,(4)综合研究模式的尝试四个方面 ,对董作宾的民间文艺学思想遗产和历史地位作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对西北少数民族妇女研究的难点、特殊性及经验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妇女的研究对象及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以参与式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改善民族妇女生活状况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游牧文化与商贸社会的伊斯兰教与基于农耕文明和家族社会的儒家文化存在宗教本位和伦理本位、超越取向和现实取向、一神崇拜和多神崇拜等根本差异,但形而上层面及社会功能的互补性,使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和谐共存千余年。穆斯林精英成功化解了政治认同与宗教认同以及伊斯兰教法与国法之间的张力。伊斯兰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伊斯兰教与儒家文化和谐与共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世界文明间的平等对话、以和平手段解决地区争端及民族宗教冲突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乡村社区的研究就一直是人类学理解文化和社会的基本路径.20世纪初人类学被引入中国后,乡村人类学的研究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它们是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初期和1979年到21世纪初.这三个发展阶段都有一批代表著作问世,同时显示了中国乡村人类学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