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游牧经济的机动性分析--以古代蒙古族的游牧经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00年以前,世界的军事优势一直控制在生活在亚欧大陆腹地的游牧民族手中.在此前两千五百多年间,游牧民族曾经在亚欧大陆纵横驰骋,东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许多农业帝国纷纷被来自草原的游牧民族所吞并,其原因何在呢?本文认为,这正是游牧民族独特的生产方式赋予游牧民族的灵活的机动性所致.  相似文献   

2.
吐谷浑经历着游牧民族一般具有的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紧密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宗法奴隶制社会 ,并在中原王朝及汉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向封建制社会过渡。  相似文献   

3.
纳西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地区云南省西北部的少数民族,其语言属藏缅语族彝语支。该民族现今的生产方式虽然以农耕为主,畜牧为辅,但追溯其系谱却与北方游牧民族有着密切关系。可是,从纳西族现存的种种文化要素来看,如果我们假设纳西  相似文献   

4.
蒙古族是一支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以马上得天下,建立了盛极一时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集权国家;为使元朝经济社会永续发展,蒙元统治者充分认识到保护动物及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法律层面制定了诸多规范性的条款,以便民众有规可循;经分析,宗教信仰、游猎生产以及军事征战等主客观因素,是助推元代法律不断补充完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在成为政治和文化中心之前,北京一直是军事重镇。北方各游牧民族把北京作为进入中原的桥头堡,相继入驻北京,不断扩展着北京人的民族身份,同时汉民族的主体地位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也得到持续强化。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汇成就了北京饮食,饮食是这一过程中文化行为和表征的集中体现。北京饮食文化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呈现多民族的特性。故而从饮食文化出发,可以清晰地描绘出北京多民族融合的初始状况和演进图式,进而认识到民族交融并非偶然,而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元朝的马政制度波·少布蒙古族是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有史以来就以逐水草而牧闻名于世。从事畜牧业是其主要的生产方式,其中养马业在整个畜牧业生产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号称“马背上的民族”。12世纪末叶至13世纪初叶,广袤无垠的漠北草原,为马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  相似文献   

7.
以游牧为主的哈萨克族曾经有过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化,而且一直继续到现在,那就是哈萨克族部落的印记。印记产生于远古,形成于氏族、部落集团时期。印记是氏族部落的标志,是为了区别氏族部落而产生的,在古代游牧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以及政治、军事生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文明的进步 ,游牧民族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自身需求与政府行为的推动下 ,世界上很多游牧民族已经转为定居生产生活方式。实践证明 ,从游牧到定居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以新疆为例 ,阐述了游牧民族的概况、生产生活方式特点 ,并从三方面对游牧民族定居的重要意义进行浅析 :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二是实现游牧民族兴旺发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是增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9.
关于吐谷浑游牧经济商业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吐谷浑在4世纪初有少量农业和手工业,不过仍以游牧畜牧经济为主。吐谷浑地区主要属青藏高原,乏草木,少水潦,多不毛之地,“贫多富少”。后来。由于吐谷浑介入了丝路贸易,常通商贾,国富民强,不仅民慕其利,而且国家也靠商业收入支撑。虽然吐谷浑有时也象一般游牧民族那样对邻邦采取过侵掠、寇边等行动,但与匈奴、突厥、蒙古等军事型游牧国的表现有很  相似文献   

10.
党项夏国骑射文化的形成,是与生存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军事斗争的需要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尚武、重勇,党项族在同大自然、各部族的征伐抵抗中,从弱到强,在严酷现实中发展、壮大,使骑射这一历史悠久、内容宽广的传统文化,承袭数百年,贯穿于整个民族历史发展之中,形成了无畏、不屈的民族性格,这对今日保护和传承该文化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1.
汉代“葆部”的社会治安功能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葆部"是汉朝"葆塞蛮夷"聚居和活动区域.是分布在汉代边疆地区类似民族自治区域.由于"葆部"处于汉朝缘边地带,所以其不可避免被汉朝政府纳入边疆之军政管理系统."葆部"不见于传世之典籍,然现于汉之简牍.关于边疆地区问题虽多有研究,但"葆部"目前尚无人提出,尤其"葆部"的社会治安职能更无专论.本文对"葆部"在社会治安方面的之考论不过是边疆地区诸多问题的补充研究,而旨在于汉代边疆社会治安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北宋对河湟地区的开拓,虽然出于宋王朝的军事战略需要,但客观上促进了河湟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也有利于西部边疆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数百年的封建割据。在蒙古攻金、西征、灭宋的战争中,契丹人军队成为一支精锐劲旅。许多杰出的契丹将领,或则“参预机谋,出入战阵;”为蒙古统一全国做出了贡献。“以儒冶国”他们“勤劳于国,诚节如一,”对元朝的文治也发挥了深远影响。契丹虽然已经消亡,早已融入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但研究其发展历史,还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试论少数民族对北京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辽代开始 ,北京逐渐成为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也成为边疆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汇之地。北京的传统民俗文化 ,特别是服饰、饮食、居住、竞技娱乐、岁时节日等民俗文化 ,都曾深受少数民族 ,尤其是蒙、回、满等民族文化的影响 ,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与代表。  相似文献   

15.
在科举正途之外,经由军功向上流动成为清代甘肃读书人科举之外的一条重要途径。其经此而跻身士绅群体者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所获功名和学衔也各不相同。其中,既有经此途径获取功名学衔改变身份者,也有因此获得出仕机会和资格者。探究这一突出现象的原因,既与甘肃地处西北边疆、军事人才众多有密切关系,也与甘肃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等息息相关。此外,经由军功获得学衔及功名的品级也与士人原有的学衔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是热河地区主要民族之一。本文揭示了元、明、清时期该地区的蒙古族与其他民族间军事争战,造成经济萧条,民不聊生。在和平时期各民族间互助合作,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是元朝在藏区设立的三大宣慰司都元帅府之一,治所在河州。对于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机构设置学术界至今尚待深入研究。本文认为,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机构设置实际上是由这样几部分组成:一是"掌军民之务"的宣慰司系统,如总管府以及总管府下辖的各州、县,这一系统是以行政管理为主。二是都元帅府所属的军事系统,如元帅府等;三是吐蕃等处宣慰司兼管的万户府等。四是招讨使司系统。二、三、四系统均以军事管理为主。五是管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宗教机构,但这一系统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中。一些论著中之所以未能理清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管理体系,其原因就在于元代吐蕃等处宣慰司与都元帅府两大系统都兼有一定的军政管理职能,也都管辖着相应的行政与军事机构,只是吐蕃等处宣慰司更侧重于行政管理,而都元帅府则偏重于军事防务。  相似文献   

18.
明东胜卫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为防御北元—蒙古而设,地理位置重要,初设于洪武四年,因明朝军事失利,五年即撤。随着明朝军事力量加强,洪武二十五六年再设东胜卫。此后明朝有意南缩防线,永乐元年将东胜卫内徙河北。东胜卫的兴废典型地反映了逐渐形成的明蒙以长城为界南北对峙的情况。长期以来学界对东胜卫的设立时间和地点看法不同,本文做了新的考证。东胜卫旧地后来成为蒙古土默特部恰台吉的驻地,称妥妥城,本文进一步论证了妥妥城是以恰台吉的本名脱脱命名的,揭示了他的生平、驻地,以及他在明蒙关系等事务中的作用,认为他的名字被当作地名沿用了四百余年,是对这位历史人物的珍贵纪念。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青海城镇市场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青海的城镇市场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发展,虽然许多地方仍不尽人意,但还是对传统的军事和交通重镇模式有所突破,商贸业的顺利运营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文章以西宁、湟源、结古、鲁沙尔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市场的发育状况为例,指出它们各自的发展缘由与特点,并归纳出民国时期青海城镇市场的总体特征,以期对此领域有较为明晰的认识和科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