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2 毫秒
1.
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我国先民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优秀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但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当前乡村传统农耕生产方式趋于消亡、生活习俗逐渐弱化,其传承发展面临着严重困难.推动农业农村发展,贯彻实施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优秀品质,赋予其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守护好传统农耕文化传承"载体",加强文明乡风建设,协调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重新塑构,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2.
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智慧结晶,乡村振兴要靠文化振兴来铸魂。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传统农耕文化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传统农耕文化必须不断传承创新。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创新传统农耕文化是切实可行且具有深厚现实基础的,其不仅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更与现代文化的价值共享与实践层面具有可融合性。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主要从激活传统农耕文化内涵、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丰富传统农耕文化形式、夯实人才队伍来推动。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厘清并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逻辑,以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为结果的生态逻辑,以个人发展、文化进步、乡风文明建设为表征的文化逻辑。以深耕时代价值、发挥适应性价值、外溢精神价值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多元价值系统的构建;以凝聚发展新合力、促进创新新模式、构建人才新结构催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样态;以促进城乡文化联结、认准城乡生活诉求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新活力,进一步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的实践内涵和现实进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发展提供新思路,为乡村文化振兴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的新指针和整体性治理的新方略,而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在文化治理视角下阐述乡村文化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多重价值目标耦合,发现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与产业兴旺目标耦合、乡村伦理文化复兴与乡风文明目标耦合、乡村自治文化重建与治理有效目标耦合、乡村农耕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目标耦合。进而提出,应通过优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农耕文化传承体系,建构乡村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创新乡村现代文化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文化推力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线,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浓厚的现代性意蕴。而现代化进程的内在悖论召唤着传统农耕文化的返场,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发育现代性、融入现代性、扬弃现代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是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精华,汇聚着中华民族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相处的伦理智慧,集中体现为“道法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法则,“父慈子孝、耕读传家”的家庭美德,“同甘共苦、守望互助”的乡邻关系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契合乡村振兴伦理之间的逻辑关联及其内在张力,探寻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之道,对于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指引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意义重大。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两者构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并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阐释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内涵与核心内容,并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政治方向、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规律、回应了乡村文化振兴的时代之问。在强国新征程中,以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对乡村地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铸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在乡村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坚持对乡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弘扬,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坚持推动乡村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促进实现农民农村精神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确把握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目标是全面建成文明乡风的逻辑起点。从乡风文明建设目标追求的历程看,由于对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目标关照不够,而致乡风不纯,影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协调推进。乡风的本质属性及其社会功能、传统乡风培育的主要经验、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等文明乡风形成的内在逻辑决定了乡风文明建设内在目标的本质内涵,即把新时代乡风建设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为准则、以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为场域、以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宗旨的乡村隐性文化场。乡村隐性文化场大致由思想政治育人文化场、经济理念育人文化场和社会交往行为育人文化场构成。  相似文献   

8.
乡风文明是新时代建设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乡村善治的主要体现,是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强有力保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农业农村部为更进一步落实中央精神,组织开展了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遴选征集工作。经村级申报、省级审核、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遴选了21个案例为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以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为基础,对全国乡风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乡风文明建设还存在基层干部认识不足、文化阵地建设较弱、有组织的文化活动开展不够、陈规陋习依然存在、缺乏专业人才、财政投入不够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提出加强基层党建、开展文化活动、优化财政结构、推进移风易俗、提升文化价值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家庭美德培育则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家庭已由传统的家户制逐渐转变为“半工半耕”农户结构,并成为新的稳定的农村道德建设基本单位,其美德培育对于促进新时代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和传承中华传统家庭美德具有重要意义。但总体看,目前“半工半耕”农户较为普遍地存在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淡化、个人道德诉求功利化以及家庭德育功能弱化、家庭美德培育氛围不足等问题。亟需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重构现代乡土伦理秩序、强化优良家教家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专项治理等,以消解乡村社会出现的各种道德失范问题,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乡村振兴要解决的是乡村衰落问题,始于近代的乡村衰落归根结底是乡村文化的衰落,内因在于中国传统的乡村文化重事业而非产业。因此乡村振兴根本上是乡村文化的振兴,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之一是乡村文化的产业化。用整体主义和文化自信的历史与文化观念看,乡村并非文化的空场而是富集区,乡村承载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以物质和精神的形态凝固下来。通过发掘乡村文化的资源禀赋和独特优势,以集约型、内涵式、品牌化的发展战略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生态产业、旅游产业、影视产业等,按照乡风文明的要求建设富裕乡村、美丽乡村、魅力乡村、创意乡村,可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高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应主动作为,且大有可为。在总结现有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从文化认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发展四个维度入手,搭建人们对于“乡村文化想象”的逻辑框架和支撑乡村社会发展、乡风文明进步、居民共同富裕的“文化共同体”宏观架构。以“保护式开发”方式盘活文化存量,以“种文化式”手段培育文化自觉和主体意识,通过以文赋能、融媒传播等途径,促进乡村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全面振兴,助力构建内生型的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大力开展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本研究在梳理分析特色文化的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阐述乡村特色文化建设对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生态保护、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治理效能的积极影响,分析乡村特色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提出做好顶层设计,发挥政府职能;培养乡土人才,激发人才创造力;适应时代趋势,借助科技力量;构建多元融资渠道,探索建立乡村文化基金等促进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文化扶贫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随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文化显现衰落之势,文化扶贫面临诸多难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提高文化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系统性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乡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带动产业兴旺;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实现生态宜居;培养、挖掘本地人才和引进外来人才,强化人才支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经济的振兴,而是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 “文化”建设乃是五位一体系统工程中的核心,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基石。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升级过程中,应以“家文化”内涵建设(修身齐家、孝悌忠义、诚信友善、谦敬和合)为中心,以“敬老爱小”为抓手和切入点,以相关激励措施为保障,以乡土文化为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力推动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促进法》中的善治乡村与文明乡村相辅相成。善治的核心是明是非、讲道理,本质是蕴含主流文化规范的规则之治。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中华民族主流文化,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振兴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的有效途径,明是非、讲道理的传统文化与法治文明的两个侧面相吻合。儒家的忠恕文化能促使村民区分善恶,法家的规则文化能帮助村民树立规则意识。本着“立足法治,古今融合,简单易懂”的原则,在乡村振兴中倡导忠恕文化和规则文化,能有效促进善治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五位一体”建设的总要求,其中“乡风文明”是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结合山东省最近实施的“乡村文明行动”,以“乡风文明”建设为重点,分析当前村庄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分析乡风文明与乡村道德建设、文化建设以及新型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探讨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村庄建设和文明水平提升的路径选择,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囊括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等指标,也意指乡风文明、文化繁荣等方面得到实质性提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只有良性文化“留乡”“在乡”,乡风才可能文明,乡村振兴的目标才能实现。当前西部农村文化总体上呈现出良莠共生的状况,良性文化渐呈衰微之势,而非良性文化则日渐抬头。重塑西部农村文化需要坚持良性文化的主导原则,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良性文化的弘扬力度、提升农民对文化客体的辨别和选择能力。  相似文献   

18.
将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是书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乡村篇的重要议题。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基于三个方面的逻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以汲取丰厚的农耕文明滋养,传统农耕文明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打下基础,借鉴传统农耕经验以解决现代农业永续发展。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意蕴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生态理念与“天地人稼”协调统一的生存智慧,节用适度、用养兼顾的永续发展观,因地制宜、农牧结合的农业生产系统,重农务本、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敦亲睦邻、守望相助的乡风民俗等五个方面。调查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赋能等环节,可以为传统农耕文明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设立农民丰收节,是新时期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其蕴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它是对中国传统农本思想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转型;它是对中国农耕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它是对农业社会人们形成的优秀品德的传承和发扬,有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的提高;它是对乡土文化的记忆和再造,有利于具有各地特色的充满乡音乡情乡风乡俗的新农村的建设。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将极大地调动起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亿万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对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早日实现农业强大、农民富裕,农村美丽的乡村振兴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乡土文化自信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自信的底气,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撑。新时代重塑乡土文化自信,发挥着乡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乡风文明建设的“导航灯”、和美乡村社会构建的“黏合剂”、城乡融合发展的“连心桥”的重要价值作用。目前乡土文化生成载体的缩减、多元文化价值的角逐、传承主体的断代等困境,使重塑乡土文化自信面临严重挑战。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乡土文化多样性生成,深度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引育结合壮大乡土文化传承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是重塑乡土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