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是研究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地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场所,人能够对地理环境进行认识、利用、改变和保护,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且随着社会发展,人地关系也在不断变化。本文通过对比中国人地关系和交通运输发展演进历史发现,中国的交通运输是伴随人地关系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传统农业生产时期,交通运输是基于解决城市(区域)发展水平提高后,自身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求而发展起来的;在机器大工业生产时期,人地关系发生了变化,矿产、土地等资源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的主要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空间分异及消费空间聚集,使得资源供需在空间上形成矛盾,现代交通运输正是在缓解和解决此矛盾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2.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构建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和核密度估计分析2014—2020年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差异来源及其动态演进规律。研究发现:(1)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稳步增长,其增长主要得益于农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而受制于开放发展、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其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部地区高速发展、中部地区发展“塌陷”和西部地区快速追赶态势。(2)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但区域间差异的贡献率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有所上升。具体来看,区域间差异主要源于中西部与东部的差异,区域内差异主要源于居高不下的东部地区内部差异。(3)核密度估计显示,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农村高质量发展的离散程度有所扩大,多极分化特征持续显现。  相似文献   

3.
源于古代地理行政区划的“九州”更多地可以看成是一种文化意象。在中国,九宫格代表了中国人对时空结构的基本想象,“九州”“五服”“五岳”“四渎”等人文时空构想主要来源于中国的自然地理格局。中国大一统的空间文化表征就是丸宫图,时间文化表征就是太极图,太极图案和九宫图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符号,它们包含着高度简洁抽象的充满变化的“动静观”和整体统一的“时空观”,是中国文化哲学的形象表述。不同于西方文化地理的十字图式蕴涵的二元制时空思维观念的分裂性、纯粹性和精确性,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可以用“中”“和”两个字来概括,“中”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统一性目的,“和”则具有更多的文化思维的方法论特征,“和”的目的就在于对意义开放的大一统之“中”的不断强化。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和布局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角度,论证我国历史上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战略和非均衡战略的得与失,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区域发展的观念、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对策思路,即实行新的区域经济战略布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以及组建都市圈、明确经济中心、打造经济区等。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并主要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地缘政治环境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从属于国防安全目标 ,因而未能充分发挥其政策功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区域政策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在实践与理论探讨中不断丰富与发展。当前 ,我国区域政策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与时俱进: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基本上经历了非均衡发展战略-协调发展战略-统筹发展战略三个阶段.区域发展战略的嬗变,既体现了作为发展战略必须具有的继承关系,反映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决策层不断总结区域发展的经验教训,对区域发展内在规律认识的逐渐深入,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我国人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  相似文献   

8.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进步,可持续发展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摆在了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以及政府决策者面前。如何在满足当代人发展要求的同时,也给后代留下继续发展的环境和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践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所必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有鉴于此,本刊拟开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栏目,为此特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为《北大光华区域可持续发展丛书》所作的序,作为新栏目的开篇导论。我们殷切地希望有志于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界同仁踊跃为本刊赐稿,共同来打造“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这一新栏目。  相似文献   

9.
新科技革命与人地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地关系既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又是一个随时代变化和科技进步呈现不同阶段特征的概念.本文在阐述历次科技革命对人地关系影响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新科技革命促使人地关系变化出现的新特点,提出应依靠新科技革命成果构建和深化"人地关系协调论",进一步强化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为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为少数民族区域下了一个通用的定义,接着描述了中国少数氏族区域的总体格局,最后阐述了封闭型、半封闭半开放型、中间地带型和开放型少数民族区域形成的地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然而,时至今日,仍无一个普遍公认的区域划分方案。通过研究我国20世纪初至今颁布的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较为典型的中国地理区域划分方案,发现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大纲中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经历了一个"不划区、分省讲述→将位置邻近的省区合并在一起讲述→分区讲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以地级行政区为基本空间单元,应用熵值法测度了2008—2017年间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地级市(含地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并借助空间模型与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其空间同质性与分异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省际交界区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发展速度与原有基础紧密相关;省际交界区域地级市(含地级行政区)整体上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同质性,且在局部区域趋于集聚;同时,影响这些城市发展水平的因素在不同年份有所差异。进而依据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要求,提出促进中国省际交界区域城市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的研究横跨经济学、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经济学等专门领域。它的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主体论价值和认识论价值。高等教育经济地理的理念———高等教育的空间区位、高等教育的区域互补、高等教育与区域文化建设、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高等教育的全球发展战略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高等教育经济地理也将为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济迅速发展,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也不断扩大。运用《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重塑世界经济地理》一书中的政策分析框架,描述并分析广东省经济地理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重塑广东的经济地理,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扩散理论与中国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区域发展研究中,存在一种对扩散理论的误解,以为存在一个作为增长极或核心地的大城市、工业中心或现代化产业基地,就能够迅速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并缩小边远地区和增长极的差异.这种误解至少忽略了这一理论发展脉络中几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完全的市场竞争的假设;发生"回流效应"的可能性以及扩散发生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中国既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这一预设前提,也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有着自然演化而成的、完备的市场制度及其文化背景.以政府行为为特征的"植入式"扩散"并没有带来边远地区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这是今天西部大开发应当警醒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6-2020年31省面板数据构建共同富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Moran’s I方法测度和考察了共同富裕水平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和空间相关性。研究表明:(1)2006-2020年我国共同富裕水平显著提升,后进省份增长势头较强,但各地区省份始终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平衡发展。(2)全国及中、西部地区内绝对差异总体上均有所减小,但全国及东、西部地区的排头省份与落后省份间始终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全国及三大地区均不存在明显的分化发展趋势。(3)全国及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不均衡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东部区域内差异最大,中部最小;东-中部的区域间差异始终大于东-西部和中-西部;区域间差异始终是共同富裕水平总体差异的最主要来源,区域内差异次之,且二者的贡献率占比存在波动增长态势。(4)各省共同富裕水平存在呈“反N型”变化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低值聚集区省份多于高值聚集区,高值聚集区长期以东部省份为主,低值聚集区则以中部省份为主,西部和东部少数省份为辅;有6个省份发生跃迁。综上,应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基础性作用,坚持和深化全局性与协调性要求,调研掌握实际发展需求,推进省域联动和优势互补,重点扶持低水平聚集省份,动态调整和优化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7.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的目标是到 2 0 1 0年实现全面小康 ,2 0 2 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苏中、苏北分别于 2 0 1 0年、 2 0 1 5年、 2 0 2 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江苏区域共同发展理论模式应选择梯度推移和中心辐射的发展战略。实现这一目标可分三步走 :从现在起到 2 0 1 0年 ,是承认差距 ,让发达地区加速发展的时期 ;从 2 0 1 0~ 2 0 1 5年 ,是内外并举 ,全省各地区都保持高速增长的时期。从 2 0 1 5~ 2 0 2 0年 ,是持续、高速、协调发展时期 ,全省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区域发展政策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 ,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国家区域发展政策 ,对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在区域经济协作中西部地区的地位、优惠政策的作用、资源的投入以及西部开发中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关系等方面 ,区域发展政策还不能充分满足西部大开发的迫切需要。这些问题与不足需要在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中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区域经济结构面临着两大问题,即区域产业结构的趋同性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这严重地制约了中国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提出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形成全国统一市场和启动内需市场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从区域视角出发,应用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区域地理要素对城镇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通过解析关中地区城镇空间格局演变与区域地理要素方面的关系,认为区域城镇空间格局是自然基础、交通条件、技术经济、社会政治等诸多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由于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区域的城镇空间格局也会相应的处于不同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