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欠”义场词属人类语言基本词,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以“欠”“该”“差”“争”为主导,其分布特点为:“欠”分布最广,为绝大多数汉语方言所使用;“该”南北差异明显,主要分布在长江沿线及以北的官话区;“差”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沿线附近;“争”则密集出现在粤语、客家话、西南官话和中原官话中。汉语史中,“负”“逋”在隋唐以前曾长期处在“欠”义场词的核心,“欠”自隋唐进入“欠”义场起就呈现出强劲势头,逐步成为“欠”义场的主导词。“该”“差”“争”于明清时期先后出现,均未能动摇“欠”的优势地位。本文考察汉语“欠”义场词的地理分布与历时演变,通过梳理文献得到了各“欠”义场词衍化更替的大致情况,并尝试从社会、认知及语言本身探索其演变原因。  相似文献   

2.
在现行工具书中,“周”字有两个基本义项,一为稠密,一为环绕,其他义项皆由它们引申而出。但是,追本溯源,此二者既非一词,亦非一字,只是读音相同。稠密义字作“周”,环绕义字本作“勹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勹舟”字下注曰:“勹舟与周义别。《口部》曰...  相似文献   

3.
英语基本味觉词“sweet”是典型的多义词,其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与我们的认知识解密切相关。通过隐喻识解,味觉词“sweet”可出现跨感知域的词义衍生,如由味觉感知义向听觉感知义、视觉感知义或心理感知义的衍生。通过侧显识解,味觉词“sweet”可出现同一感知域内的词义衍生,如心理感知域内的形容词义向名词义的衍生。  相似文献   

4.
“明德”一词由来已久,由出土文献至传世文献可以考见其在先秦时期的源流演变.“明德”在先秦时期可归纳为四个义项(1)光明之德;(2)德才兼备之人;(3)勉力于德政、以德教人;(4)彰显美德.其中“光明之德”为其原始义.  相似文献   

5.
一些大型的辞书和几部现行高校《古代汉语)教材中,都将“比数”一词解释为“并列计算”、“相提并论”,将“比”与“数”分作二义,事实上,“比数”为一同义复合词,本是“亲近”、“接近”之义,引中为“重视”。  相似文献   

6.
论“情绪”     
词义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实词既有理性义又有附着其上的感情色彩义。任何词都要在语境中出现。不同语境中词语的色彩不同,致使同一词语在表理形式上出现了多样化,从而丰富了词义的内涵。本文研究的“情绪”感情色彩义的偏移问题就是借助了不同的语境,在不同的语境中对“情绪”的感情色彩倾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词义研究中,词义演变的研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说:“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是编纂一部历史性的《汉语大词典》,这部词典的主要工作是放在诃义的历史研究上。在词典中,词义的历史发展应该是分别研究的,又应该是互相联系的。”词义的演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汉语词中,单音节词,即一个个方块汉字,其字义都有一个特定的变化发展过程。每一个字从它的本义出发,产生转义,即产生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它的演变历史,一方面受着社会环境和历史变革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例如“贤”,《说文解字·贝部》:“贤,多财也,从贝,臤声。”“贝”古代作为通货使用,为义旁,故“贤”的本义应与“财”有关。杨树达先生在《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释贤》一文中也说:“加臤以贝,则以财为义矣。盖治化  相似文献   

8.
“萨满”词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外学者对“萨满”一词的来源及词义 ,历来说法不一。如果从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语言及历史文献出发 ,对“萨满”一词的词源与词义进行重新考释 ,可以认为“萨满”一词不是外来语 ,而是中国古代女真语 ;其义不是“激动、不安和疯狂的人” ,而是“智者  相似文献   

9.
汉字从“同”得声之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字近56个从“同”得声的形声字中,就本文材料所能证明的同源词有35个,而这些理据式同源词按其所 含有的共同意义可分为两大组:一、表大义、盛义;二、指事物直通、中空、外圆的特征和动作直的特点及由此引申出 的通达之义。这两组以“同”为右文的同源字的产生在沈兼士先生提出的有关“右文”的六种分化式中属于本义与 借音混合分化式。根据杨光荣先生关于同源词产生及词义构造的理论,基于同源词词义=核义素 类义素及同源 词的产生是核义与类义的运作结果这样两点认识,分析这两组同源词的产生及词义构成,我们获得了这两组同源 词宏观及微观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发现,宋代王圣美的“右文说”若不轻言“凡”字,这种说法在一定范围内当是一 条真理。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读了李红婷教授和王永老师分别写的关于计算教学的文章,使我想到我最喜欢的两首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和儆喜就好》。“爱拼才会赢”体现了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特质与追求,而“欢喜就好”则体现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和谐要素——“欢喜”。“欢喜”,就是喜欢,就是兴趣所至。  相似文献   

11.
汉语担心-认识情态词“怕”“看”“别”的语法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汉语中“怕”“看”“别”都分别由害怕义动词、观看义动词、禁止义否定副词发展出了表示担心一认识情态的标记词用法。其语法化过程分别是:怕:害怕→担心→担心→认识情态→认识情态;看:观看→提醒注意、警告告诚→担心→认识情态;别:禁止劝阻、警告告诫→担心→认识情态→认识情态。这些语法化途径都可以找到跨语言材料的验证,因而具有类型学的意义。另外,在实词虚化的过程中,都伴随从非元语用法到元语用法的转变,经过了从具有语法主语到具有言者主语、从命题功能到言谈功能的变化,说明这种语法化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主观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蔼沬”一词,道教文献中注解有两处,让人莫衷一是。原因在于文献中“沬”与“沫”写法上的混同,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认为“蔼沬”释为“昏暗貌”更为恰当。“乙密”一词,许多学者做过讨论。结合道教文献用例,可以确定“乙密”是“乙”与“密”构成的同义复合词,表“精微,隐密”之义。  相似文献   

13.
词的“功能义”,是指由词性或语法功能不同导致词义变化而形成的新的词义。从共时角度看,词的功能义是一种受语法语境影响的词汇语用现象,初期具有临时性、灵活性和不稳定性;从历时角度看,词的功能义从“临时义”到“常见义”再到“固定义”这一词义演变的过程必然伴随着词性和功能上的改变,导致新的兼类词的产生。在顺应理论启示下,认为词的功能义无论是共时的语境语用变化,还是历时的词性功能演变都是语言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辞书收录的55个“绿色”词群,只有少数的保持了其语素共义,多数的色彩义消失并发生了语义泛化。据分析,可以找到“绿色”语素义的演变规律,并可以归结出“绿色”的词义。  相似文献   

15.
单音节词“开(開)、辟(闢)”经过词义的引申发展,都演变出“开阔”义;且“开”产生词组开广、开阔。近代汉语 后,“开”表开阔义多用双音词组,单音节仅口语中少有;而“辟”表开阔也逐渐被双音词组“开阔”替换。现代汉语中,“开阔”凝 固成常用词。文末分析了演变替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形容”是语文辞书中十分重要的释义提示词。不过当前并没有关于“形容”使用的规范和标准,且“形容”在辞书的编纂、修订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研究发现,词目在释义时使用“形容”与否和音节数量关系不大。“形容”主要用于提示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也可用于提示非形容词性词目的词义。在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使用“形容”提示词义,能够使释语与词目词性相匹配,或提示由词目特殊结构或词义派生带来的非字面义。在非形容词性词目的释义中,“形容”也存在两个提示功能,即提示拟声词词目的词义和提示拟声词以外的其他非形容词性词目的性质、状态义。今后在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时,不表形容义的非形容词不宜用“形容”提示词义,非形容性释语形容词、词目具有特殊结构的形容词以及拟声词词目则宜使用“形容”提示词义。此外,应将“用于形容”调整为“用来形容”。  相似文献   

17.
现代“词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学术意义上的“词学”一词,是在明初弘治年间出现的,然后经过明清的发展演进,渐由初期的图谱之学向词乐、词评、词律、词韵、作法等方面拓展,形成了以填词为指向的具有传统意味的“词学”.清末民初,这一传统发生新变,开始出现了“填词”与“研究”并重的倾向.五四运动以后,“填词”的成分在淡化,而“研究”的成分在逐步强化,进而形成了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词学”.现代学者不但对“词学”之义界有了明确规定,而且还在研究内容、体系、方法上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而使得中国词学走向了现代.  相似文献   

18.
关于汉语词义的演变方式,一般只提引申和假借。但有很多词义演变现象,无论是用引申还是假借都解释不了,本文将要研究的“相因生义”现象就是一例。一所谓“相因生义”,是指这样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一个词由于受另一个与之相关词意义的影响而产生新的义项。这种现象叫“相因生义”,这个新产生的义项就叫“相因义”。汉语词汇中各个词是通过一定的关系集合在一起的。它们可以通过意义上的关系而被集合在一起(如同义词、反义词等),构成一种聚合关系,也可以通过造句时各个词的联系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一词出自汉语古典,是一个今人耳熟能详的词语,然而从古代到近现代,其词发生了深刻的内涵演变和外延拓展。它是文化的古今更革、中外交会的产物。这种曲折的流变体现在:从古代的“城中”义到“天下中心”义,进而演为近代的与世界列邦并存的民族国家之名。  相似文献   

20.
“向着”最初作为双音节韵律词而存在,它在连动结构发生了词汇化和语法化,形成了引介对象或方向的介词“向着1”.“偏袒”义的“向着2”是在单动结构中成词的.但二者没有引申关系,各自词汇化的源义不同,前者来自先秦“向”的“朝对”义,后者来自“趋近”义的隐喻引申.“着”附着化后,成为了词内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