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生态话语的分析方法,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为理论指导,具体从及物性、语气和情态、评价系统、主位结构等几个角度对诗歌《山居秋瞑》及其英译本进行生态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山居秋瞑》及其译文主要通过及物过程中赋予非人类生命体参与者生命特征或物理场所一定的属性、选用陈述语气及具有较高情态值和积极色彩的词汇、选择非人类生命体作为话题主位等手段来体现其中的生态意蕴,传递了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属于典型的生态有益性话语。  相似文献   

2.
神话是现代艺术、科学、哲学、宗教的起源,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最初的、整体的表现,是人类的灵魂。创世神话更是对自然和人类起源的首次探索。本文从创世神话中挖掘其生态智慧和当代价值,以激励人们探索在当今的发展阶段如何最大限度地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神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少数民族神话的本体、类型、演变等相关研究已经举不胜举,但对于民族神话传播的研究一直以来相对薄弱。以藏族创世神话为例,基于对藏族创世神话内容的生态特征分析,从叙事传输视角审视藏族创世神话内容,剖析藏族创世神话叙事传输的影响因子和神话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问题,试图对民族神话传播研究有所突破,并且从学科交叉与跨学科的研究中对学科体系完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神话是人类早期精神文明的结晶,而“创世”是神话学的核心问题。对中国创世神话的原始资料进行研究、梳理可以看到:中国虽然有着丰厚的创世神话,但内容保存零散,多以视觉性叙事的形式展开,并且在多文化系统互融的过程中形成,这些特征是造成西方早期神话学忽视中国创世神话的重要原因。而事实上,创世神话在中国先后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特殊的,具备显著民族特色的神话历史化、神话哲学化、神话世俗化和神话艺术化演变。这四种演变方式是中国创世神话在本民族文化语境下存在和发展的独特形式。  相似文献   

5.
创世神话总是各神系的粘合点。这一现象可以作两种解释:或许创世神话是这些系统共有的;或许创世神话是这些系统争夺收编的焦点。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古典神话的系统性。在神话系统的讨论中,拿西方观念来衡量中国材料,这实际是一种削足适履的做法。必须确立《山海经》作为神话经典的地位,这样方可避免种种问题。《山海经》的神话系统也只是潜在的,而“潜体系”可以说是中国神话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Martin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为理论框架,从生态语言学出发,结合Stibbe关于话语的三种分类即破坏型话语、有益型话语以及模糊型话语,分析《印度时报》和斯里兰卡官方媒体《每日镜报》中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闻语料,可以建构生态话语中的评价意义,提出生态化的介入分析框架.该框架基于"和谐共享,共有共富"的生态哲学观,将源于语言本体研究的介入理论生态化,实践"超语言学"研究,延展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介入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7.
以唯物史观为意识纲领,以生命本体论为基点剖释创世神话中的生殖崇拜文化。创世神话中所叙说的天地起源万物肇始成因和人类诞生由来交织着自然崇拜和生命崇拜这两种生殖崇拜类型。原始先民的万物有灵观主导着他们的生殖崇拜信仰。宇宙卵生型神话将世界的本原想象成“鸡子”,定义为“宇宙蛋”,源于原始先民对女性生殖器官和分娩过程“以己度物”的神话推理逻辑。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分析潜水捞泥者神话中泥土的形象,运用类比思维与生命排泄物相联系,并递进推演,最终提出男性创世学说。鲧腹生禹神话和触树感生神话分别以鱼和树为具有象征性的自然物来隐喻生殖力和性。归根结蒂,原型(集体无意识)实为创世神话中生殖崇拜文化诸思想类型的本源。  相似文献   

8.
一 序说 纳西族的创世神话,三十多年前曾有J·F·洛克和李霖灿先生作过实地调查研究,并以“人类的降临”、“洪水神话”等为题公诸于世。但由纳西族人从东巴象形文字加以译读及译成汉文,还只是解放以后的事。和志武《人类迁徙记》就是其中之一。笔者将此文全文日译后,又作了如下解说。 《人类迁徙记》从神话的构成上看,其大部分是属霓裳神话的难题型。这一类型,虽然在华南山地的苗瑶系统民族中几乎都有  相似文献   

9.
西南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创作的许多创世神话至今还在少数民族地区传诵,这些神话传说除了具有文学价值之外,还具有重要的规范价值.人类学经典作家对神话的规范价值有丰富的论述,这些论述为西南少数民族创世神话在法律层面的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即通过创世神话的研究,探究早期社会的规范,发现现实社会中的“活法”,揭示规范变迁的过程,从而重新认识创世神话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与现实平行的虚拟技术,“元宇宙”正在以新型的范式架构人们的记忆并引发新的奇思异想。它不仅是一种技术表象,更是借助技术阐释世界的一种社会化新经验,是对现实主体的夸张式宣泄,对个体存在经验的新操纵。然而真实世界与元宇宙世界如何构成新的媒介域,这需要从人作为主体去回应和重塑新型社会关系。将元宇宙与古代创世神话并置,可以看出,元宇宙与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逻辑建构有着相似的模式,两者都意在开辟一个与现实平行的空间,以求解人与宇宙时空的完美关系。而从媒介域角度而言,上古神话叙事与元宇宙之间是信息交流与控制的迭代——一个用语言文本演绎,一个用虚拟技术赋权,并起着配置社会结构、建构驱动社会组织的媒介域功用。二者不同的是,创世神话意在神幻的世界中建构“天人合一”的“道”,其宗旨是实现现实世界中天道、地道、人道、神道的认知统一;而元宇宙则仍沉浸在概念“自嗨”之中,尚需在主体世界生成新潜能,以体现技术闯入社会生态中的地位和角色功能。  相似文献   

11.
晋代诗人陶渊明的辞赋《归去来兮辞》虽已被从多重角度分析讨论,但从语言学角度对其生态意蕴的解读还不多见。文章以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从生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对其进行语气及情态、及物性和主位系统等多层面解读,研究发现,祈使语气将诗人“主客二分”,刻画了热爱自然的“主”和留念官场的“客”,疑问和陈述语气以及高情态操作词凸显了“主”对 “客”辞官归田的规劝;动作、心理和关系过程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趋向意动、热爱的情感和同化的认知; “主”、非人类生命体和物理性要素充当主位凸显语篇生态性。   相似文献   

12.
宇宙起源论是创世神话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在希伯来圣经<创世记>1-3和汉文古籍创世神话里都有具体表现.<创世记>1-3反映的是一种创造论的宇宙起源模式,追溯中文"创造"的涵义,它最初并不表示宇宙起源.汉籍创世神话里的宇宙起源模式表现出以混沌为基础的自生特点,而盘古神话整合了混沌和化身型宇宙起源模式.使汉籍创世神话内部圆融和谐.由此反观<创世记>1-3,两个创造叙事内部也呈现合一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在对大自然的不断适应中,彝族形成了独特的生态文化,反映在信仰仪式、节庆礼俗以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神话是彝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文经典《勒俄特依》记载的洪水漫天创世神话,以及以支格阿龙为代表的英雄故事等,构成彝族神话的主体。从对彝族神话结构的解读,可以了解彝区的自然风貌,彝人对于所居生境的认知,对于易发灾害的预测和减灾举措,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以及与人为善、团结互助的道德伦理等彝族传统生态文化要素。对于彝族生态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生态语言学呈现出蓬勃的发展趋势:拥有系统化的教材、专门的学术期刊、专业化的科研团队、和国际化的学术会议等,已经基本形成核心的学科研究内容和常用的研究模式,但研究路径的多元化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使得学科的整体性受到挑战,如何构建融合多个研究范式的理论框架是学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文章运用马克思“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及由此抽象出来的哲学思想和生态内涵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生态语言学的相关性,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从哲学维度确立生态语言学各研究范式间的融合点,促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向生态语言学领域的扩展和延伸,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反思、结合生态语言学实践的完善是生态语言学突破问题域、走向新高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以及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理论,有助于对艾米莉·狄金森自然诗歌《井中弥漫着什么秘密》(What Mystery Pervades a Well)的生态哲学观解读,及其现实意义探讨。诗歌主要通过三大过程的运用体现了“人与自然”“非人类生命体与自然”等关系。在诗人笔下,自然被赋予了神秘与可怕的特征,反映出人与自然的陌生与疏离。同时,诗歌中的感叹语气、不同值情态词以及其它语言或非语言手段的使用也传递了自然的不可捉摸性。此外,诗歌中小句的主位多为非人类生命体和物理性要素、“自然”和“植物”的拟人化照应手段频繁出现,都体现出“尊重自然”的生态哲学观。诗人借“小草”和“莎草”面对自然毫不胆怯的态度,表明人类要尊重而非侵犯自然的生态保护型场所观。   相似文献   

16.
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等方面。在中西神话传说中,存在着“创世造人”、“劫后重生”、“塔树通天”、“徒劳无功”等四个共同主题,充分说明这一理论,同时也证明中西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7.
在回顾学术史的基础上,以我国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为智慧基因库,以中国哲学本根论为理论基石,提出一种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理论:多民族本根论。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以语言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对多民族本根论的认识,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象征资源。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具有包容性、神圣性、审美性。包容性确保多民族本根论能以一通多,铸牢“本自同根生”“一是本根、多是分枝”的一体化意识;神圣性确保多民族将多民族本根意识奉为精神信仰;审美性则确保多民族本根论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情感充沛。创世神话、创世史诗中的多民族共同体叙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言,具有哲学本体论意义、审美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百年来,盘古创世神话外来说和本土说,虽各有所据,但都不是铁论。其实,它是印度文化和中国元素的合体,其四个基本元素在中国本土文化中已经具备,即宇宙卵元素、特殊的宇宙圣数模式、身化万物的创世情节和生命宇宙观。这些中国元素以东汉晚年印度原人创世神话和梵天金蛋创世神话播入中土为契机,与之结合而产生了盘古创世神话。因此,盘古创世神话是以本土文化元素为基础,由外来文化的启发诱导整合而成。  相似文献   

19.
世界原始创世神话的创造类型与文化底蕴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创世造人神话属释源神话,包括宇宙起源神话和人类起源神话。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宇宙的初始状态;第一个事物的出现;相继出现的事物的创造途径;神与人的联系;神与神、人与人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人具有的特点;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地位等。创世造人神话是人类先民对万物起源的深深思索和郑重的解释,是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一种终极探寻。  相似文献   

20.
二人转是远古创世神话原型的变形,这种神话原型的变形经历了多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世神话直接演化为祭祀舞;第二个阶段是原始生殖仪式舞变形为东北大秧歌。但二人转不单是原型的变形,还有对原型的回归:二人转从大秧歌中分离出来的单独演出,是对二人转原始意象回归的第一个阶段;把大秧歌的“三场舞”变为二人转的“走三场”,是二人转原型意象回归的第二个阶段;把萨满跳神跳进跳出的演剧方式转换为二人转的跳进跳出,是二人转原型意象回归的第三个阶段;二人转“女爱男”的故事和丑旦戏谑化的说口等也是对“二人转”原始意象的另类方式回归。对原型的逆返回归,使二人转成了一种“永恒回归的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