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人关系”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所讨论的三大问题之一、本文着重从神话的故事内容来分 析原始人对天和人以及天人关系的解释,说明神话故事中所追求的天人关系是一种和谐同一的关 系,它建立在“天人同构”的观念和“亲族关系的预设”基础上,而神话在“天人关系”上的理想与情 感的矛盾今天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论以人的主体性为核心的荀子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说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是西方哲学的基本问题,那么天人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为中国哲学发展第一个圆圈的先秦诸子哲学自然也把天人关系作为自己讨论的基本命题。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在讨论荀子哲学时,有的同志认为:“当时哲学斗争的—个中心问题,就是天与人的关系问题,亦即是‘天人合一’论还是‘天人相分’论的问题。”有的同志不同意上述观点,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在天与人关系上争论的中心问题是,天是有意志的、人格化了的神,还是无意志的自然,而不是‘天人合一’论与‘天人相分’论之争的问题。”有的同志则明确指出荀子反对‘天人合一”,是以“天人相分”贯穿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诸说都有一定道理,但就先秦诸子特别是荀子天人关系的核心问题而言,我认为既不是“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的争论,也不是天是否有意志,更不是反对“天人合一”的,荀子天人观甚而至于整个哲学体系是以“明于天人之分”为出发点,以“制天命而用之”的主体性思想为核心主题,确立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的能动的天人合一观,他的自然观、认识论、礼乐论和人性论都是围绕以人的主体性为中介而实现天人合一这个轴心展开的。  相似文献   

3.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孟子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强调天人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荀子提出了天人相分思想,强调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人对自然的改造与利用。将二者综合起来,为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乔清举在《文史哲》1999年第 4期撰文认为 ,司马迁“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道出了中国哲学的核心。整个中国哲学 ,都是围绕天人关系展开的 ,古今之变只是天人关系的一个侧面。天人关系是中国人学的本体论基础 ,它说明了人的本性和人所当为。古人论述天人关系 ,有三个层次 :一是天人杂糅 ,天即是神 ,人则是部落成员 ,这是讲人与神的关系 ;其次是天人合一 ,天是价值意义的 ,人是单个的人 ,讲的是人与自身的本性的关系 ;再次是天人相分 ,征服自然和人与自然和谐 ,天是自然 ,人则指整个人类 ,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关系:中国古代人学的…  相似文献   

5.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讨论的重要问题.中国历代思想家都有丰富的论述和讨论,如北宋思想家邵雍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可见,自古以来中国的思想家都把天人关系作为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作为其一生学问研究生的根本和人生宗旨.在众多的天人关系学说中,孟子最早开创了“尽心---知性---知天”的思维认知模式.孟子这种“天人观”思想影响了后来宋明理学,特别是对心学影响之巨.孟子的天人关系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思想上,也即是“天人合德”的思想.通过剖析孟子的天人观,可以了解孟子的天人思想并不是现代理解的所谓生态思想,而是一种人生道德的境界状态.  相似文献   

6.
先秦中华天人关系的五种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人关系是把握人类现实生存的第一性环节,人类早期文明即围绕天人关系多方面展开.先秦时期,中华早期天人关系从物质利用关系、科学认识关系、宗教崇拜关系、审美关系和哲学综合关系五个方面展开,它大致反映出人类与自然现实关系的基本形态.当代社会,惟有确立依天立人的中道天人观方可重建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原发性思想中,“天人”关系问题既关乎人类基本的普遍的生存条件和境域,也关乎人生与人世的方向与可能,是最富有本源性、总体性和开放性的问题,以至于中国两千余年的传统学问,都可称为“天人之学”。近代以来,“我们”的“天下”与“他们”的“世界”相遇,导致天人关系论域发生革命性变革。以实践哲学的、也是现象学解释学的“自我、他者与世界”这一问题意识与思想形式重新诠释天人关系问题,将把这一中国思想的基本问题激活,使我们意识到人类的生命取向与时代潮流,就是趋向“自然、仁爱、自由与正义”,我们也将由此深度参与世界的开放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实践的一大课题,当人类开始觉醒时,第一个疑问恐怕就是如此“天问”。这是任何人类文化思想所不能不追究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天人之际”一直是一个根本问题。历代思想家几乎都“欲明天人之际”。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是以“天人关系”来表现的。天人相合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受这一传统思想影响,儒家以其德性的理论倾向,突出表现为“天人合德”的思想观念。如果说道家的“天人合一”要求人道合于天道的话,那么儒家的主张则是以天道合于人道。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由孟子最早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经由历代哲人对中华民族在刚健宽厚的进取精神和格物致知的实践意志的推动下所进行的天人相互作用的历史总结,终于克服了其初期的朴素性和笼统性,达到了丰富的、精致的高级形态。天人关系的解决,是天人合一思想形成的基础。先秦哲人把“上帝之天”转变为“自然之天”,不但认为自然之天对人的活动有一定影响,更加重视人的活动对自然之天的作用,主张人应依靠自身的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由此便有了“知命”、“立命”、“非命”和“制命”之说。但是,天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天人关系是相互作用的,天能制人又不能处处制人,人定胜天又不能步步胜天,这其间复杂的辩证关系,是由唐代哲人加以全面、合理地解  相似文献   

10.
赵凤远 《兰州学刊》2009,(8):36-38,180
与先秦诸子相比,庄子是一个较多谈论天人关系的思想家。他的天人观主要体现在前后保持一贯联系的四个方面:“以天为宗”、“天而不人”、“人与天一”、“无以人灭天”。今天重新审视庄子的天人观,对处于生态危机背景下的我们建设当代生态文明或生态道德、进行审美地生存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天人”问题的含义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问题有广狭二义。广义地说,“天人”即宇宙、人生,实际上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讨论的全部问题,这些问题,按照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在结构,可区分为天道(自然观)、人道(人生观与社会历史观)和知天人之道(认识论和道德修养方法)三大部分。狭义地说,“天人”指“天人关系”,即所谓“天人之际”,其具体含义,大体可析而为三: 其一、宇宙与人类、人类社会的关系。这个问题又包括人类起源问题,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即人生意义问题,人类、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粗疏的、不系统的,在董仲舒前早已流行,后者虽荒诞不经,但却成系统,体大思精,是由董仲舒创立的。董仲舒言“天人合一”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天人感应”,在政治上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与实用性,两者实际存有一种体用关系,“天人合一”是体,而“天人感应”则是用。董仲舒的天人关系理论应命名为“天人合一”说,而不能简单地称之为“天人感应”说。  相似文献   

13.
秦红增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 0 0 0年第 2期撰文认为 ,中国哲学里的天人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原始宇宙秩序的法则 :天人相通 ,天人关系的自然化时期 ;原始宇宙秩序毁灭与再生的文化象征 :人敬畏天 ,天人关系的宗教化阶段 ;文明社会的理性之光 :人反思天 ,天人关系的哲学化时期。对天人关系作出了系统的、哲学的认知 ,其表现有三 :一是原始天人信仰危机的出现 ,二是理性之光本体地位的确立 ,三是个体人格力量的高扬。这一文化嬗变在实质上乃是人类理性的进步和现实社会制度变迁的折射 ,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人类应理…  相似文献   

14.
近20年关于“天人关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的最后 2 0年是中国哲学研究极其繁荣的时期 ,研究成果成批涌现 ,研究热点不断变换 ,但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讨论一直未间断。这 2 0年间在我国发表的关于“天人关系”的论文据不完全统计有近 30 0篇 ,书名中含有“天人合一”或“天人之际”的专著就有 10部 ① 。现从“天人关系”问题内涵及实质、“天人关系”思想的历史发展、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等方面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一概述。一、关于“天人关系”问题内涵及实质的研究  学术界一般把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关系”概括为“天人合一” ,丁守和则明确地把“天人关系”划分为三种 :天人…  相似文献   

15.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卒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历事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曾任知制诰、枢密副使及参知政事等中枢要职。他是“庆历新政”的积极参加者,在学术上也敢于摆脱传统,创建新说。他在经学、史学和文学上的成就和贡献,均已为历史所肯定。但是,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欧阳修坚决反对汉儒的“天人感应”与谶纬迷信等神学谬说,一贯坚持“天人相分”的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则仍暗而不彰,甚至很少为人所道及。本文试图就此略抒浅见,以阐明欧阳修在天人观上的贡献,并藉以探讨北宋思想史上“天人关系”之学的演变历程。惟限于水平,定多疏陋,谬误之处,深盼给予教正。  相似文献   

16.
邵汉明  黎韵 《文史哲》2001,(2):27-29
和谐意识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包涵天人关系即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和人际关系即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两个方面。关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古代先哲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这就是“天人合一” ;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古代先哲又提出一个重要的命题 ,这就是“中庸”或“中和”。因此 ,人们关于中国文化之和谐意识的阐述和讨论基本上是围绕“天人合一”和“中庸”这两个命题来展开的。一、关于“天人合一”的讨论1 .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基本含义。张岱年先生探讨了“天人合一”观念的起源、演变及其基本含义。他认为 ,“天人…  相似文献   

17.
周玲 《晋阳学刊》2009,(3):88-91
天人关系在东汉时期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与“天人相应”完全不同的性质。从董仲舒对“天”的性质的论述入手,可以说明西汉与东汉在天道观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先秦“天人关系”经由最初的“天人相分” ,到“天人相通” ,最后朝“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发展。究其流变的主要内驱力 ,乃是因先民的宗教最高崇拜对象不断演化所致。  相似文献   

19.
关于天人关系或人在宇宙中的地位 ,中国哲学家有一特殊观点 ,即“天人合一” ,这是中国人生思想的一个根本观点。在众多的哲人当中 ,庄子的天人关系思想是独具特色的 ,在《庄子》中充分地体现出了他的“合人于天”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20.
汉代“天人”问题集中体现在灾异思想之中,两汉灾异思想所见“天人”中“人”的内容不断演变:西汉前期,“天人”中“人”的内容为君主,中后期,“人”的内容先扩增“臣”,后加入“民”,至东汉,“人”的内容———君、臣、民三者所占比重出现变化,“臣”与“民”所占比重加大。汉代天人思想本服务于神化君主,故前期“人”的内容为君主。然随着灾异频发,君主无法承担上天过多降谴,臣子也须分担灾异之咎。随后,“民”加入“人”的内容,对汉代政治思想产生重大影响,这意味着不仅“天”决定君主是否命世者,“民”也成为决定君主是否得到承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