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存在与虚无》与《伦理学笔记》中,萨特提出了另一种伦理学概念,这个概念来自长期以来的一种争论。萨特认为,道德问题是围绕下列问题展开的:即究竟什么是他人道德的哲学价值?换句话说,根据胡塞尔的现象学,萨特认为,人是自己所不是的东西或人不是他所是的东西,这就是关于人类本体论的道德真理。在他人问题上有某种道德旨趣,这主要表现在现象学意识和主体之间关系的结构上。萨特帮助我们理解了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经验在于我们自己并不处于反思的状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与我们的真实愿望没有多少关系,于是,我成为为他之人,而并没有忠实我自己的自由。  相似文献   

2.
郭丽双 《兰州学刊》2006,(4):22-23,123
别尔嘉耶夫在批判律法伦理学的基础上,以个性、自由、创造为核心概念建立了创造伦理学。他的伦理学构成了对人受法律、社会、集体奴役的一种批判,让人用人格主义的方式摆脱奴役,获得自由,创造性地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成为真正的个性的主体,这是别尔嘉耶夫伦理学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学界对于萨特的本真伦理学面临的理论困境,存在两种典型的看法:主观主义伦理学和客观主义伦理学。前者忽视了他者在萨特本真伦理学中扮演的角色,并在后者的基础上指出纯粹反思才是通达本真的出路所在。他者在通往本真的道路上是一块巨大的绊脚石。然而,正是因为他者的存在以及自为的本体论结构才使得萨特的本真伦理学有其自身所固有的客观维度。个体通过纯粹反思使得意识朝向道德层面的转变成为可能,继而实现本真。但是,萨特并未指出意识在什么时刻能够从不纯粹反思转变为纯粹反思,这是他本真伦理学存有的内在缺憾。萨特的本真伦理学仍然具有一定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萨特的戏剧体现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人的价值观,在“自由选择”中创造存在的价值;从否定已存或现存中得到超越,以及绝望中存有希望等方面构成了他戏剧的基本内容。萨特是位具有叛逆精神的戏剧家,其戏剧反对法西斯主义、反对民族奴役、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他把文学与哲学结合起来,以现代人的“自由选择”为基本主题。他的否定精神意味着批判、抗争和超越。他的戏剧作品逐渐写出了具体的历史内容,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二战后法国人民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李烁 《云梦学刊》2008,29(6):97-99
萨特的<隔离审讯>探讨了人际关系和存在"自由",并从中提出"他人性".这是与"自我"一样被萨特予以存在性观照的客体,通过他人,我获得生存的依托;通过我,他人也遭受失去自由的危机.萨特在剧中通过人物抉择的自由与自甘受苦的软弱性.深刻揭示出自由的可能和无法到达自由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萨特的自由在很多方面都带有康德的影子,是对康德自由的继承和发挥。但是康德的自由在更多层面上是形而上学的,仅仅限于精神层面的自由实践,属于知识论和认识论范畴;而萨特的自由是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他不仅要实现人精神上的自由,而且把这种自由观付诸于现实的实践活动,实现存在的自由。萨特的自由之路始终是与艺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由此实现的自由才能真正体现人的生存价值。这是康德美学上的自由所不具备的。  相似文献   

7.
张中 《北方论丛》2013,(1):119-124
现象学显然是列维纳斯哲学的真正起点,但他最终越出了现象学与存在论,并且确立了一种自由的“伦理学”.当然,列维纳斯的“伦理学”并不是要建立一种道德规则或伦理规范.毋宁说这一“伦理”指的是关切他者、关心自由的形而上学伦理.在一定意义上,列维纳斯的哲学是一种“自由”哲学.列维纳斯说,胡塞尔的“意向性”本身就是意识自由的实现.但正是从这里发现列维纳斯了问题,他认为他人会质疑我的自由,我对他人负有责任.由此,列维纳斯渐次展开了他的伦理形而上学;从而也开始了他的伦理性自由哲学之思.重要的是,这本身就是一种以审美方式看待世界的行为;或者说,它就是列维纳斯的美学.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关于人的问题、人类的发展、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理论贯穿于他的人本思想当中,主张人应从现实的各种奴役、束缚和压迫中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以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建设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统筹兼顾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四个要素;正确地处理效率与公平。  相似文献   

9.
萨特的自由观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中是贯彻始终的主线,但是他对自由的论述前后不尽相同,从《存在与虚无》到《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和《辩证理性批判》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本文拟从整体上把握其自由观的变迁,并剖析其实质。 一 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返回意识领域,从意识结构的分析出发,认为意识具有意向性,它总是超越自身而指向对象,总是关  相似文献   

10.
<正>“他人就是地狱”,──也许这是萨特最为惊世骇俗的一句话了。人们认为这句话集中概括了萨特关于一个人与他人关系的思想,对之印象很深。然而也就是这一句话,人们对它的误解也最大。 其实这是萨特一个戏剧《禁闭》中男主人公的一句话,并不能充分代表萨特本人的观点。但作者和他的作品的命运就是这么奇特;读者(观众)偏偏钟爱这一句话,并由此形成一种广泛影响,这就不得不对它作深入探讨。 从文本因素来讲,人们可以通过这句话把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联系起来。萨特的早期哲学代表作《存在与虚无》中就有较多的篇幅是谈他人问题的。他关于一个人同他人关系的思考就是建立在自为与自在的联系这个本体论问题的基础上,其中他对“他人的目光”甚至“他人的爱”等等的分析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描写也弥漫着“他人就是地狱”的气息。 这样,我们必须从对这句名言的探究开始,对萨特关于他人的思想作一个总的梳理,力图准确地把握他在这一方面的基本思想。 萨特之所以对他人问题感兴趣,是同他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的。同他人的关系,是萨特从小就感受到的生活难题。他自幼丧父,寄居外祖父家,受到全  相似文献   

11.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导师。在萨特诞辰110周年之际,笔者藉此梳理一下萨特的自由与责任理论。以兹纪念这位具有深远影响的传奇思想家。本己的存在和自由是始终贯穿于萨特哲学之中的主旋律。因次,萨特哲学也常被誉为“自由哲学”。萨特的自由观并不是从抽象的人出发,探求人的本性。而是从人的存在出发,追求人的生存、自由、价值和幸福。同时,萨特的自由观也不同于把自由抽象化为为所欲为的纯粹个人主义。而是将之归于责任的限制。本文通过探究萨特自由观与责任观的内在联系,旨在挖掘其深层次的伦理内涵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培永 《兰州学刊》2013,(7):11-15,57
萨特所建构的生成的、历史的人学辩证法以个体积极的自由实践为开端,描绘了实践个体—群—集团的历史人学的三个阶段。"群"是众多个体由外在无机自然物决定形成的惰性存在方式,是众多个体的无能集合。作为群的否定形式的"集团",在从聚合群队、誓愿团体、组织团队、制度集团的演变过程中,也从积极的共同实践堕落为否定个人自由实践的外在惰性集体。自由个体实践不仅经受外在自然定形物的奴役,也在各种人群共同体中遭受这些社会定形物的奴役。萨特的历史人学辩证法注定是一种悲观消极的社会历史观,成为个体被奴役的历史现实的悲观图景描述。  相似文献   

13.
真诚自欺的困境--论萨特的自我欺骗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欺"是萨特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起着从自在与自为的存在论到自由与责任的人生论的承上启下作用,可以视为其整个体系的一个通俗而生动的注解.然而,由于其绝然二分的存在论基础,使得萨特的自欺永远与其所要求的真诚处于一种隔离状态,表现出二律背反的效应,并最终导致了他在人生论上的现实困境--他力图倡导的对自己、对他人、乃至对世界的"责任",最后却成了人们逃避责任的一种托辞.本文将逐层递进地剖析萨特在自欺问题上的四重困境.  相似文献   

14.
对人的生存际遇的关注是萨特从事哲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前提.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本真性的存在方式.在早期萨特<存在与虚无>的思想中,"注视"是人与人之问的最根本的关系.在"注视"与"被注视"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是共同主体性的关系,而只能是交互主客体的关系,一种否定的主体间性关系.因为在他人的注视下,我的自为存在的超越性被他人所超越,被对象化为客体,于是,主体性在我身上脱落.为了回避这种被对象化的危险,我要求颠倒凝视关系的方向.因此,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本质就是对立、冲突与危险.这就是他所谓的主体间性的"麦杜莎"情结.萨特在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之后,紧接着创作的戏剧<禁闭>无疑是他的这一理论的最好注解.  相似文献   

15.
作为解构主义美学的核心观念.解构指向的是一种本体性的、生生不息的、蕴含着极大颠覆性与创造性的内驱力。解构产生于结构成为结构的那一刻,是对他者性召唤的肯定性应答,是对结构等级制秩序的颠覆。解构在解放他者的同时也解放了他者的对立面,它不知疲倦地从一种结构奔向另一种全新的结构,以致无穷。解构性事件就是这从一个结构转向另一个结构的关节点。解构特有的自由、民主精神使得解构主义美学成为一种批判的理论、一种肯定的理论,同时它还是一种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对他人问题的讨论是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一个重点。由于无法解决他人与自我之间的悖论,海德格尔和萨特都未能较好地回应这一问题。梅洛-庞蒂援引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改造和修正了存在主义现象学的他人理论。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一方面,梅洛-庞蒂的他人理论具有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印记;另一方面,他的理论又反过来重构和解构了黑格尔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萨特一生集哲学家、小说家、剧作家、文艺批评家和政治家于一身 ,并且在这些领域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他的小说甚至“比海明威的短篇小说更为多姿多采” ;他的哲学也是别具特色 ,经历了现象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等发展阶段 ,而以其存在主义阶段最为突出。在他的哲学中 ,关于自由的理论占有重要地位。在这一理论中 ,他一方面强调人的绝对自由 ,特别是在他较早的著作中 ,表现得较彻底 ;另一方面 ,他又认为人的自由是受到限制的 ,人应对自己和他人负责 ,从而形成了悖论。分析萨特自由观的内在矛盾 ,不仅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其主观唯心主义实…  相似文献   

18.
哲学研究 1-1 李醒民 科学是价值中性的吗? 1-7 陈嘉映 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1-17 孙周兴 我们怎么做哲学才好?——评陈嘉 映教授报告《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 1-20 尚 杰 重读萨特:别一种伦理学 1-26 孙向晨 萨特、莱维纳及他者问题 1-33 方向红 羞感的路径学空间——关于萨特现 象学的批判性考察 1-38 江向东 亚里士多德与奥古斯丁的时间比较 ——从时间的本体(源)化视角试析 《物理学》与《忏悔录》之差异 2-1 衣俊卿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 其启示 2-9 任平 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预设、囚徒状态、解放过程和自由境界四个方面阐释了柏拉图解放理论的思想内涵和对西方政治哲学的意义:囚徒困境的理论预设提出了人的相对解放与彻底解放问题;囚徒状态的根本特征是肉体被强制锁定下的灵魂的无知;个人解放具有偶然性,解锁与引导、灵魂转向与获得知识是个人解放的基本条件;个人自由的至高境界是追求真理的求知生活,但必须融入于实现普遍善的实践生活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囚徒解放"启迪我们:没有人性的彻底改变,人的解放就是空谈.  相似文献   

20.
礼制是维护宗法制度稳定运行的要件。谭嗣同早期宗法礼制思想以议礼为主,在“器体道用”观指导下进行的对晚清社会没落宗法与异化礼教的批判是其思想主线。从“继别为宗”结构下失衡的尊亲关系出发,他初步提出“不分嫡庶,皆称别子”的宗统设想;通过溯源“为人后”到兼祧制的历史与礼典根基,他批判晚清独子出继与兼祧引发的社会乱象。他变通的宗法观旨在提升个体的平等,“复于古”的礼观又将富民的民生问题放置于礼教之先。最终,以倡民权、兴民生为旨归的宗法礼制思想显现出“礼情并蓄”的人文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