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宾  朱宏斌  党晓虹 《兰州学刊》2006,(6):55-56,108
中国古代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重视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是古代粮食安全的最基本的内涵,有“食为政首”之论,经过长期的思想、文化、制度方面的积累,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粮食安全观念和特征,对于解决当前粮食问题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史书的主要内容是政治史,不论在记载人物、事件还是典章制度方面都有充分的表现,并形成了以帝王为中心的政治史结构。其形成和延续的原因有三:政治是中国古代社会最显著、最重要的现象;政府管理史学;以史为政价值观念的支配。  相似文献   

3.
任何成熟而稳定的政治形态都有一个相应的成熟而稳定的政治知识形态作为基础,传统政治知识形态构成了对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具有深刻影响的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基础与前提。中国古代政治形态的独特性应当从作为其基础的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说明。本文认为,中国传统政治知识形态——即一种以“理性政治知识”为其成熟形态的政治知识——是造成中国古代政治的若干“现代化”特质及其限度的关键因素。“理性政治知识”在支持郡县制、官僚制以及“礼法兼济”的治术的产生和突破的同时,亦设置了这些“现代化”因素发展的极限。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化现象考察三则王新华一、古代神的观念及神话的发展汉民族神的观念产生非常早。《周礼·春官·大司乐》:“以祀天神。”注:“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易·系辞》:“阴阳不测之谓神。”古代神的观念,最早是以自然界的事物及现象为神。这一点从古代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5.
一位朝鲜古代诗僧的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古代诗僧“慧超”,是朝鲜三国时代的新罗人。他到中国和印度学习佛学知识,游历了当时印度的东西南北中五天竺,走遍了当时印度的佛教圣地,他在从印度到中国长安一路上还考察了伊朗、叙利亚、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地,写了一部《慧超五天竺国传》一书。他是一位献身佛教事业的学者、旅行家,也是一位诗人。  相似文献   

6.
中国腐败问题的滋生和蔓延既有现实的因素 ,也有传统性的根源。本文从古代中国政治统治制度的根本性特征———家国同构着眼 ,考察建构在其上的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严密的官僚管理体系、单一的德治主义的政治治理模式和人治的统治传统 ,分析它们与产生传统政治腐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分田 《阴山学刊》2003,16(3):55-61
公天下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政治理论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君主论,着重回答设君之道、为君之道和择君替君之道等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天下为公"既论证了治权在君的合理性,描绘出"圣王之制"的理想政治蓝图,又为君权的存在与行使设置了条件和规范,还为政治批判提供了价值尺度。立君为公、君位为天下之公器、君道尚公、天下非一家一人私有等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中国的帝王观念有其精致、周到之处,甚至包含着许多超越时代的政治理性。以往的思想史研究对这个特点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是需要改进的。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古代商贾小说中的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诚信是举世公认的美德。中国古代商人从自己的生活和需要出发 ,对诚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 ,诚信是一种与“善”紧密相连的道德规范 ,是“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在商品交换领域的延伸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 ,诚信是一种市场竞争力 ,是中国古代商人的经营秘诀 ;从中国古代商人的生存状态来看 ,诚信是中国古代商人健康成长最需要的营养。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大型女性类书《奁史》中记载了中国古代女性洗浴、熏染、遮蔽等卫生行为。从医疗社会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女性卫生行为是古人清洁卫生、身体保健理念的呈现。从身体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卫生行为又是男性对女性身体进行的规训——男性以自己的审美标准“凝视”“塑造”女性的身体。古代女性为了迎合男性审美,只得接受男性的规训,并将其内化为自己对身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人格观念初探王兴国一、中国人格观念的起源及其历史影响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没有“人格”(persona、personality)这个词。中文里的“人格”是到了近代才假道日本而来的。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在中国古代没有人格的观念。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1.
从海神信仰看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神信仰实际是涉海民众海洋观念的外化表现,通过分侧面地多角度地考察中国古代主要海神信仰从人面鸟身的早期海神到四海海神、海龙王、妈祖、地方海神和专业海神的的历史传承与流变,并通过分析海神传说及相关民俗事项,可以透视出中国古代海洋观念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即源远流长的“四海”水体观念,“鱼盐商利”的海洋价值观念,敬畏与驾驭交织的海洋本体观念。总体上看,由海神信仰所折射出的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在现实和虚幻两条轨道上前行,并且随着涉海生活的深入在历史时期内越来越趋向现实,人海关系中人的力量不断增加。所以,那种认为中国古人将大海视为恐怖之地并对之深怀恐惧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2.
赵永春 《社会科学》2021,(4):148-163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天下"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世界,中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中国"的内涵也主要有三义:广义用来指称九州、四海,中义用来指称王朝国家,狭义则用来指称华夏汉族和中原地区。中义和狭义的"天下"分别与广义和中义的"中国"内涵相对应。中国古代用"天下"指称九州、四海的"中国",虽是一个地域概念,但并非是由"中国"和"四夷"(或"中国"和"四裔")所构成,而是由华夏汉族及其政权和四夷及其政权(或中原地区及其政权和四裔地区及其政权)所构成,包括九州、四海之内的所有华夷及其政权;古人用"天下"指称王朝国家的"中国",虽是一个国家政权的概念,但既包括华夏汉族王朝国家管辖下的少数民族,又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国家,都不是单一民族国家,而是多民族国家。因此,中国古代的"天下"实际上是一个用来指称广义"中国"和中义"中国"的概念。这种"天下"即等于"中国"的观念,到明清时期虽然发展到了高峰,但由于西方"天下"等于"五大洲"的观念开始传入中国,"天下"等于"世界"、"中国"只是"天下"之中一个国家的观念开始对中国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天下"和"中国"重合的观念开...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古代训诂学的语言哲学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中国古代训诂学中所渗透的语言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分析指出:对意义理论的把握,关于“解释的循环”的理解和对语言解释方法的探究,构成了中国古代训诂学中最富语言哲学特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本文具体考察了中国古代训诂学的哲学化致思趋向,并揭示了它的历史作用和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滥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华夏中心观与文化民族主义滥觞郭洪纪在古代文化中,由于儒家伦理的涵盖,国家观和民族观始终是纠缠在一起的。儒家一向队为,“家”是社会系统的基本单位,“国”则是家的扩大,“天下”又是国的延伸。这种由家族意识和宗法制度的扩展而形成的国家观念和世界观念,...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社会的国家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社会的国家观念杨士彬人类政治思维的主题始终是人与社会——政治时代表现为人与国家。我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当然也离不了这个主题,而且还十分鲜明。本文试图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对我国古代社会①的国家观念问题作初步的探讨。一我国最早的国家是夏王朝,...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审美观念中的时空意识刘可钦时空观念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影响到哲学、文学、艺术各个领域,又从这些领域中表现出来,引起人们对时空观念作更深层次的思考。考察中国古代的时空观念,并进而通过中西时空观的比较考察中西文化艺术的差异及根源,也许会使我们对...  相似文献   

17.
<正> 笔者曾指出:孟子思想是由个体论,社会论、天人论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构成的系统整体(参见拙著《孟学新探》,济南出版社,1989年9月版,第18—19页)。在孟子的“家—国—天下”社会系统中,国与天下是建立在家庭之上的两个重要层次,亦是孟子追求的政治清明、天下统一的美好理想社会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是家的扩大和延伸,天下又是国的扩大和延伸。本文拟对孟子的国与天下观念、国与天下的根本要素及其结构和功能作一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18.
政治伦理化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价值取向。随着血缘关系在政治生活领域的渗透,统治者把家庭伦理移植到政治生活范畴,建立起一整套诸如“忠孝一体”、“宗法礼制”等“以德治国”、“以礼治国”的伦理规范,从而通过树立“君父权威”实践并强化其中央专制集权统治,最终导致公权私化、家国一体。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析了人生存的空间向度“天人”、“天地”、“物我”、“人我”、“群己”、“身心”、“性情”等关系 ,探讨了人生存的时间向度“悠久”的问题以及人生存之时空向度的交叉 ,指出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存论的深度智慧体现于终极性的天与人的贯通 ,人与自然生态及万物的共生 ,人与社群之和谐及其与个体性之彰显 ,人之性情的陶冶升华与生活品位、境界之提升 ,人的世代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悠久无疆等方面。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对克服当代人的生存危机可提供启发 ,应对此作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20.
史锦秀 《河北学刊》2006,26(6):129-131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人文观念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征: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本文从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等方面入手,在对“仁”、“礼”、“情”、“德”等思想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中,着重论析了中国古代诗学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和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