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莫雷 《晋阳学刊》2009,(1):68-70
阿尔都塞和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都借鉴了拉康的思想,所以他们的思想存在着共同之处。区别在于阿尔都塞主要运用了拉康早期的镜像阶段的思想,齐泽克则主要运用了拉康晚期关于真实界的思想,由此出发,齐泽克认为阿尔都塞的质询理论并不彻底,他进一步发展了意识形态幻象理论。但是两者存在的问题也是共同的,一旦把意识形态的概念过度膨胀化,那么这个词也就失去了相应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齐泽克作为文艺批评家在大陆学界引介相对不足,这不单是一个对其文本的文化选择问题,也涉及了对齐泽克文本中关键词的翻译和释义。构成齐泽克文艺理论的核心概念The Real、The Symbolic、Fantasy、Thing、Jouissance的不同译法和理解,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人们对于他理论的接受和应用。这些关键词不仅具有拉康哲学的独特理论语境,同时也被齐泽克赋予特定的文论内涵。辨析这些关键词的翻译和理解,有助于更进一步去翻译、理解和阐释齐泽克的文艺理论,更有利于探讨西方文论在中国语境中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文论具有零散性的形态特征。较之其他方面专著,马恩在文艺论述中更多使用当时已有的先进概念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马恩文论的重要概念“莎士比亚化”与“席勒式”便体现了这一特征。“莎士比亚化”以往皆作现实主义解,而其中所积淀的黑格尔美学精华这一重要层面却完全被忽略。对“莎士比亚化”的整个诠解过程同时也是对马恩文论一种新的诠释原则的论证过程。该原则的确立,对于开掘马恩文论的诠释空间,满足当前和未来的语境要求,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4.
“具体普遍性”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齐泽克通过对这一概念进行拉康化的阐释而激活了黑格尔辩证法体系中内在的否定性和断裂性维度。一方面,从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看,齐泽克认为,黑格尔的具体普遍性是普遍性不可化约的例外点,作为普遍性内在分裂的特殊性,它在构成普遍性的同时颠覆了普遍性;另一方面,从本质与表象的辩证关系看,“作为表象的表象的超感性之物”隐藏并揭示了表象之幕背后的一无所有,而崇高客体则意味着普通之物占据了这一神圣的空位,二者与具体普遍性遵循同样的不可能性逻辑。在对黑格尔“具体普遍性”重新解读的基础上,齐泽克重构了黑格尔的辩证体系。在此,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再是传统哲学所认为的是在辩证运动中吞噬和协调了一切矛盾,实现了绝对精神和自由的总体性哲学。相反,他主张黑格尔辩证法是分裂的、有限的、差异的体系,并存在着不可能性的断裂内核。因此,在本体论意义上,完满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所谓完满的普遍性只是抽象的普遍性,真正的普遍性是普遍性自身内在的分裂点、悖论点和例外点,是具体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别现代理论是中国当代文论家王建疆针对西方后现代理论和中国混合现代性而提出的新文论话语,受到美欧学者的关注。别现代是一种具有杂糅性和混合性的社会形态,而别现代主义是对别现代状况的反思,是一种关于中国未来现代性的理论建构,两者在话语层面上存在一定的矛盾。这一理论是我国学者在改革开放到深水区时提出的具有原创性的新文论。元现代理论是“后现代之后”的西方文论话语创新的产物,并由中国学者结合当代文论进行了丰富发展的理论形态。元现代指向后现代之后的社会层面和形态,元现代主义指向文艺和审美感性结构,但两者旨意是一致的。元现代理论是一种承认既有文化艺术、审美感性结构中原本对立的因素并力图使之融合于一体的新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文论伦理转向中,齐泽克、巴迪欧等受益于拉康的学者,与德里达、克里奇利、巴特勒等追随列维纳斯派的学者,存在着巨大的理论分歧,这可视作列维纳斯与拉康相异伦理姿态的对峙。因此,厘清上述两派的理论差异,须上溯至列维纳斯与拉康的伦理思想。从他者伦理学这一角度出发,可以发现他们在自我、主体、欲望、语言等问题上,既有共通之处又有诸多差异之处。特别是在文学论域中,两人持有两种面向相反的他者伦理批评范式:脱离存在之过度、趋近无限之他者与直面他者之匮乏、朝向欲望之真相。这为我们理解两种伦理谱系之间的异同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7.
齐泽克提出“返回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原因有二:当代金融资本呈现出的“自主主体”现象造成了商品拜物教意识形态的新变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的人本主义倾向和工具理性批判思想疏离了政治经济学。齐泽克透过精神分析发现了当代商品拜物教意识形态、康德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三者间的结构相似性,以拉康化的康德黑格尔哲学为方法论,用拉康的“症候”和佐恩-雷特尔的“真实的抽象”分析商品形式本身的秘密。这构成“返回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主要内容。但“实用唯我主义”的个体视角、过分抬高商品形式的重要性和以意识形态批判为“母题”的“返回政治经济学批判”使其同马克思相离甚远。  相似文献   

8.
30年来,马列文论研究在学术界和理论界呈现出表面繁荣,而实际上萧条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在于其价值立场的缺位和批判意识的淡化,在于一定范围内马列文论在“讲什么”和“怎么讲”两个层面的意义被虚化,在于马列文论边界意识的模糊化。建构马列文论的当代形态首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0年来的系列成果,尤其是其中关于文化、文艺的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讨论了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对象》一书中关于意识形态幻觉的思想。齐泽克先是在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批评性分析中 ,将拉康的象征理论移植到社会历史层面中来 ,再通过卡夫卡的作品以及庄子梦蝶一类特定文本语境指认意识形态幻象对伪社会现实的支撑。  相似文献   

10.
陈剑 《天府新论》2017,(3):154-159
“事件”不仅是一个源自德勒兹、德里达、巴丢的后现代概念,它的身影同样反映在亚里士多德和弗洛伊德的悲剧论、柏拉图和拉康的爱情论、本雅明的历史论中。结合以上思想和齐泽克《事件》一书,可以指出事件是一个奇迹性、神圣性、救赎性的罗曼蒂克概念。第一,它是人类无意识的突破口,洞穿幻象和重塑现实的契机;第二,它显现为闪烁柏拉图理念之光和充满诗性创造力的癫狂爱情或洋溢现代革命精神的“弥赛亚”;第三,它是试图抵挡资本主义进步风暴的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救赎姿态,是历史化进程中的裂口和隔阂,具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反抗命运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11.
赵伟  刘世衡 《北方论丛》2014,(4):124-129
意识形态幻象理论是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中最核心、最具独创性的内容,它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运作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角,这要归因于其思想土壤:拉康的欲望幻象理论。可以说,整个意识形态幻象理论都是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对拉康欲望幻象理论的重释,是后者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创造性布展和开拓。因此,我们对齐泽克意识形态幻象理论的研究必须深入到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层面,要以阐释学的视角重新厘定二者的关系。唯其如此,才能准确把握该理论的实质与精髓,才能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陈剑 《天府新论》2016,(5):93-100
在齐泽克理论中,常规的法罪辩证观是“倒错”的逻辑,即符号秩序与逾越罪欲的反转关系,齐泽克以圣保罗和巴塔耶笔下的“法罪互生”或“法罪统一”为例论及,律法不仅激生犯罪,其本身就是犯罪。另外,齐泽克所说的法与罪的“辩证反转”或绝对同一恰是超越倒错的途径,接近拉康的实在界伦理学或“独一的新型倒错”。  相似文献   

13.
对于革命概念的界定与澄清一直是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工作之一。本文试图以齐泽克哲学为主干对这个概念进行进一步发掘。在第一节中,本文以齐泽克的事件哲学为引,经由剩余概念对革命事件在本体论层面进行了定位;在第二节中,本文以黑格尔关于“无限判断”的文本为入手点,考查了革命事件的行动承担者以及其与意识形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第三节中,本文通过考查齐泽克哲学的基础——拉康的能指理论,就革命事件对于历史之整体的回溯作用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通过精读拉康、齐泽克和弗洛伊德等学者的理论原著,以原质、叙事、幻象这三个核心范畴作为切入口,对精神分析学文论做出必要的提炼、梳理和评述。首先,在精神分析学看来,对象a是对原质的本体论阐释,原质构成了文学艺术的内在驱力。其次,以原质为内核的实在界之所以能够在文学中以一种能让人接受的逻辑形式被呈现出来,有赖于叙事抹平主体之内在创伤所带来的符号不一致性。最后,文学是主体欲望建构起来的一个关于创伤的幻象空间,这个空间所呈现的既非完全的主观世界,亦非完全的客观世界,而是“客观的主观”。文学就是对主体与自身内在创伤之核心不可能性的关系的隐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百年来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古代文论研究纳入了中国文论现代性诉求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衍生出“失语症”、“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古为今用”和“中西对话”等重要的学术命题;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中国化”、“本土化”、“民族化”与“西方化”以及“现代性”与“传统性”等概念成为高频率出现的学术行话.立足于中国文化语境与文艺实践的现状,从古代文论、西方当代文论和马列文论三种话语资源的张力中通过中西古今的对话融通,寻求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支点与趋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讨论了西方当代著名的后马克思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齐泽克的马克思观。一方面 ,他认为马克思仍然是今天人们批判性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资源 ,另一方面 ,他又站在拉康主义的立场上批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齐泽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的实质是用拉康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全面接管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是一个世纪性的话题。近百年来,为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中国几代学者曾梦牵魂绕,孜孜以求,并做出了艰难的尝试和不懈的努力。只是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和人文更迭,致使潜心从事“转换”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学者寥若晨星,而真正富有民族精神、属于中国自己的现代文论体系并未建构起来。去年10月,近50名学者聚集西安,在这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古都,专题设计“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这一划时代的文艺工程。他们肩负历史赋于中国文艺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以强烈的民族责任心和中…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受到西方普遍关注的艺术接受的主体重构性问题,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较早地注意到了,而且历代都有着比较丰富而深入的论述。本文即以论题为线索,从中国古代文论关于艺术作品存在方式的认识,艺术欣赏者强调的“自得”的含义以及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的方式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深入探讨,同时对古代文论中影响颇大的“自得”、“以意逆志”等概念和术语作了新的辨证。  相似文献   

19.
齐泽克立足于全球资本主义时代这一背景,从现实、理论以及具体路径三重维度在21世纪对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进行了系统重构。在现实方面,齐泽克从思想文化条件、经济客观条件以及主观条件三个方面来论证这一重构的现实性;在理论方面,齐泽克从阿兰·巴迪欧的“共产主义假设”、哈特和奈格里的“共同性”以及本雅明“救赎史观”来汲取思想资源;在实践方面,齐泽克以共产主义假设作为起点“从头开始”,结合全球资本主义的重要变化(非物质劳动),从运动、观念和社会形态三个维度进行了思考。齐泽克这一重构更新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既定范式,践行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性;但却抛弃了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维度,从而使其理论沦为一种带有神学色彩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20.
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泽克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意识形态批判 ,从对个体获得自我身份的生命历程的分析入手 ,揭示了意识形态幻象背后掩藏着的“真实的短缺” ,分析了意识形态的运作机制、形式化本质 ,并分析了其作为一种避免直面虚无、平息心理焦虑的策略人类社会对它的依赖性。指明“并非一无所知 ,依然勤勉为之”正是后现代社会最强有力的意识形态。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也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知识话语与价值判断分离、削平价值深度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