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后工业时代背景下的西方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变化使传统的阶级理论受到挑战,诸如“工人阶级消亡”等观点甚嚣尘上。对此,密利本德通过重新检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提出在当代西方社会的梨形金字塔状阶级结构中,仍然存在两大阶级的对立,来自下层的和来自上层的双向过程阶级斗争充斥整个社会。在复杂的斗争中,由于工人阶级的庞大数量及其革命性,他们仍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可依靠力量。密利本德对阶级问题的分析使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丰富和发展,但密利本德在阶级划分问题上陷入了多元论的泥淖。  相似文献   

2.
赖特的“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似乎既非纯粹无产阶级亦非纯粹资产阶级的中间群体.许多学者主张,马克思的预言并未实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两极分化的理论已经过时.在这种背景下,赖特针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新变化的实际,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一般假定和基本框架出发,运用在学院社会学中产生的经验社会研究的方法,提出了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赖特的"当代资本主义阶级关系新变化"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以剥削为核心的阶级分析的一般框架理论;基于三种剥削形式的当代资本主义阶级结构理论;中间阶级的矛盾地位理论.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问世以来,世界各国的社会结构日新月异。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传统的工人阶级意识形态陷于模糊,诸如种族问题和性别问题等等浮出水面。谈论阶级政治是否已经不合时宜?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阶级概念,批判考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人卢卡奇和最新代表人物之一詹明信的相关著述,认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仍然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赖特提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阶级发展趋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假说"和"后工业社会理论假说",并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马克思主义"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假说有误的结论。赖特忽视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两种模式理论,并误认为他们对"中间阶级"的关注不足。事实上,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深入,中间阶级在人数和种类上皆会增加。由此从理论前提上推翻了赖特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中间阶级发展趋势预测的假说。  相似文献   

5.
顾韡 《理论界》2014,(4):98-101
在马克思的阶级概念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是两个日益扩大和对立的主流阶级,而中间阶级则会日益萎缩最后融入这两大主流阶级之中。然而从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来看却并没有出现这样的现象,相反,中间阶级不仅继续存在着而且日益庞大,似乎已能作为一个主流阶级存在,令人迷惑。因此出现了诸多关于传统马克思阶级概念和当代中间阶级现状的矛盾迷思的新争论,本文即对它们展开综述与评论。  相似文献   

6.
以1965年前后为界,汤普森的阶级冲突观念发生了明显变化。此前,阶级斗争与革命始终是汤普森阶级冲突观念的一个主题;此后,革命思想已经逐步淡化,不同阶级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牵制已经越来越成为汤普森思考的对象。写作《莫里斯传》时,他是一个充满热情而又虔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时,他是一个冷静而理性的马克思主义者;写作后来收入《共有的习惯》一书中的系列文章时,他则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政治取向逐渐被学术取向所代替,这是汤普森阶级冲突观念发生变化的根源。这种变化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冲突观念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政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政治理论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两种针锋相对的合法化叙事路径。从深层的社会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来看,只要资本的逻辑没有根本改变,阶级政治话语就始终是资本合法性的批判维度,也始终是工人阶级追求“阶级平等”与“制度正义”的合法化源泉和正义论基础。资本的全球化和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客观逻辑决定了“阶级话语”不可能“退场”。“重返阶级”和“回归马克思”阶级理论是近年来“阶级话语”重新“出场”的两种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20,(1):22-28
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作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之一,激发了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对于工人阶级的政治与历史的严肃兴趣。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试图以"历史-人类学"的范式解读汤普森的阶级理论,认为其阶级理论实质上是对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质疑与批判,亦是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当代发展,即建立一种植根于自己国家历史经验的政治策略。  相似文献   

9.
阶级流动性问题既关涉现实生活也关涉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的理论根基。然而,传统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此问题却缺乏精细的解答,以致于一些关于阶级问题的理论困难长期困扰着人们,诸如阶级流动所指称的人群是阶级抑或阶层,该问题的研究对于无阶级社会是否有启示意义,等等。社会生活原本是丰富多彩的,那些为了将社会生活简单化处理而牺牲掉的关于阶级理论的"枝枝蔓蔓"也许正是我们理解阶级流动性问题不可或缺的,应当重新使其回到它们原来的地方,为我们全面理解阶级流动性问题呈现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景观。  相似文献   

10.
“阶级”一直是我们切分人类社会的理论之“刀”.我国、欧美学界对阶级理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的争论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阶级”与阶级的“名实”问题、“阶级结构”测量与计算的问题、“阶级”的形态问题、“阶级”的界限问题,等等.我们认为,首先,只要人群分类的条件存在,阶级必然会一直存在下去;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理论的“阶级”也有与时俱进的必要,毕竟它的发生场景主要在欧美,我们不能总是抱着过去那些缺乏实证数据支持的理论自言自语.  相似文献   

11.
赖特1有取舍地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思想与罗默2的剥削理论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剥削理论。为了解决"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问题,他采用三重剥削维度,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进行定位分类。这是一种阶级与阶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也是他试图将马克思和韦伯两种理论传统结合起来的产物。赖特的尝试出现了逻辑矛盾,呈现出思想的不彻底性,然而这些纰漏也不能抹杀赖特独树一帜的阶级思想在当代阶级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从阶级与阶层关系的变化看私营企业主入党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的理论产生 15 0多年以来 ,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人阶级”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均出现巨大变化 ,资产阶级也在不断的调适自己 ,工人阶级先锋队理论必须不断地丰富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之后 ,社会阶级阶层关系出现较大变化 ,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私营企业主入党的问题 ,否则会影响党的先进性与代表性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分析模式由传统的阶级分析转向现代阶层分层,阶级理论的衰落反映了人们对阶级理论的误解和偏见.阶级分层模式不仅必要,而且提供了对社会深层结构的理解."冲突论"向"功能论"的发展使阶级分析不再成为阶级冲突和阶级革命的工具,而是有助于建立社会整合和利益均衡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当代资本主义的阶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阶级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关系态势和表现形式。在全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变化和发展的客观事实再次凸显出阶级问题的重要性。当前,须从生产关系和权力关系的本质层面,从民族国家视角与全球视角相结合的维度,综合运用阶级分析法与其他社会分析法,深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社会关系与阶级关系的实质、特征、态势和趋势,深入分析全球资本主义的阶级分化和冲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成人教育的特点,以及当前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现状,分析了成人教育对于稳固我国工人阶级占主导地位的基本阶级结构,维护新中国成立后的差异性阶级结构,进一步扩大阶级结构的开放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西方城市化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工作场所和居住区域的空间分离,并由此带来社会阶级成员的分化以及新工人阶级的形成。卡茨尼尔森主张一种城市空间想象以及向民族国家、政治文化保持开放的理论姿态,以有助于解释工人阶级主体偶然和易变的形成过程,以及工人阶级为何一直未能履行社会革命代理人的历史任务等马克思主义理论难题。以卡茨尼尔森为代表的都市马克思主义提醒工人阶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对城市做出新的解读,重新理解城市在封建主义灭亡和资本主义形成中的作用和机理;重新图绘城市空间构型变迁对工人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的结构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考察了1947年开始的农村土地改革与阶级划分,以党一国家——社会关系作为连续谱,分析了两种西方立场下看待土改运动的观点。其次,分析了土地改革如何从外部进行制度性植入,进行阶级再造与社会结构的重塑。尽管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定义,也不同于西方的阶级制度,共产党将“阶级”的概念输入给农民,实现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持续介入与动员,在运动中建立高度一体化的国家结构和社会秩序。再次,分析了阶级划分与社会整合的关系。阶级划分并不具有社会分层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而是为运动政治服务。最后,早期农村基层社会的整合促进了“全能主义政治”的推进。国家采取的二元对立的治理技术与民间社会互构,自上而下的运动政治培育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方式,使他们继承了阶级斗争的遗产,在之后的重大社会事件中掀起了运动政治的高潮。  相似文献   

18.
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灵魂。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关于阶级斗争理论观点仍具现实指导意义,但由于时代的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大变化,需要加以发展和与时俱进。信息社会的来临,金融经济的增强,国家调节资本主义的形成,使西方国家各阶级状况、结构和相互关系出现了与马克思时代不同的特点,雇佣劳动者生活水平和技术文化水平有所提升,新兴中产阶级不断壮大,劳动人民政治地位和社会作用日益增强,无产阶级已经不是任人宰割的孤立无援的力量。作为剥削阶级和统治阶级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在社会经济矛盾和劳动人民斗争的压力下,不得不进行多方面的适应生产社会化和分配公平化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在客观上为社会主义因素的生成和成长提供了土壤,也使阶级结构的变化和阶级斗争的形势日益向着有利于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9.
李丹 《人文杂志》2023,(4):90-98
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学艺术活动相结合的切入点,阶级论对五四新文学理论的推进主要体现在反映社会生活、作家世界观与创作方法、作品题材与主题、大众接受等问题上,以此兴起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但同时也遭遇了自身难以摆脱的困境。人民论及文艺人民性理论的提出,不但攻克了阶级论遇到的难题,而且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诞生,阶级论因而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伦·伍德在她的<新社会主义>一书中对后马克思主义中较有影响的"新的'真正的社会主义'"(New Tnle Socialism,简称NTS)这一思想流派做了批判性的考察.笔者认为,伍德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出发,针对NTS把政治实践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中分离出去的观点,结合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对阶级、意识形态与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了创造性理解,实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原则与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有机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