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杨丽娜  曾玲 《南方论刊》2023,(5):23-24+62
中国现代化摒弃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提出了解决众多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方向,要求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个重大原则,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相结合的中国式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是前提性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方向性规律,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共同富裕是目标性规律。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条件来看,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是时空载体,领袖人物的高瞻远瞩与行动引领是方向动力,民族传统文化与共产主义理想是思想源泉。为更好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全面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保持反思总结与革命创新的精神动力,重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高级人才的“培、引、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党坚持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在新时代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进程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实现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跃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独特的实践逻辑和发展内涵,必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原创性贡献,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贡献新的方案;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三农”工作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阶段。乡村振兴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之“三重逻辑”的背景、“三个现代化”的任务与“四项遵循”的原则构成了其基本意涵。立足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把握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现代治理三个基本着力点的前提下,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共同昭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正确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可行性,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连续性。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要求,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重要意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领导核心,锚定目标方向,提供政治保障,树立发展信心,凝聚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6.
实现并不断推进现代化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成功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作为基本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在坚持问题导向以推动改革发展中不断完善,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民主导”,构成了对“资本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与“国家优先”的苏联式现代化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突出“人民优先”,也构成了对苏联式现代化的实践超越。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的一百年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实践中,坚定了党的初心使命,形成了共同富裕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百年探索过程中,随发展阶段的变化,共同富裕的特征变化为通过土地革命或改革使人人拥有土地、“平均富裕”的思想倾向、坚持“先富带后富”及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经验启示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理论创新、坚持人民至上。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中国道路”总结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吸收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优点,又总结了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继承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形成了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结构表现为党的领导-市场配置-人民主体的动力结构、国家-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平衡结构和驾驭资本-解放劳动-规范权力的治理结构。这三重结构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理论实质是确立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主体论”,以此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内在结构为主体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机理为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主体逻辑,理论基础为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论。这一结构由习近平人民主体论的唯物史观体系化导出,机理落成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新时代的这一发展线索依照唯物辩证法主体路径展开,分析路线为:劳动过程文明规划→主体逻辑与人民主体范畴→中国式现代化→主体方法论。中国式现代化难题是“中国式”与“现代化”如何结合。依循人民至上,主体范畴落脚于主体现代化;作为对中国式与现代化的理论注解,主体范畴导出经济范畴的路径锁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道路特征和实践品格。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突出社会主义主体范畴对于景观现代化的概念统帅作用,理性定格党对于社会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  相似文献   

10.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伟大而生动的实践深刻揭示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特征和最独特的优势。从根本性质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高扬人民主体的价值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本质要求来看,党的政治领导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可靠保证,党的思想引领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指引,党的战略谋划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党的群众组织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劲动力,党的社会号召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优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充分发挥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独特优势,关键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领导,确保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目标如期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1.
高正星 《南方论刊》2023,(3):18-20+71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遵循了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完成了对西方现代性逻辑的超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从被动型现代化向主动型现代化、从压迫劳动人民向以人民为中心、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顺应世界历史前进的方向,拓宽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文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形态,具有深远的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 ,为现代化建设准备了首要前提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力量之源 ;高举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 ;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 ,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条件 ;建立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政治保证 ;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为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从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 ,到提出“实现四化” ,到确立“三步走”发展战略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3.
二十大报告提出,前进道路上需要牢牢把握五个重大原则,简称“五个坚持”,目的就是使全党面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要求,面对机遇、困难、风险和挑战,明白我们“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根本问题,从而为贯彻落实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部署打下坚实基础。“五个坚持”指明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前进道路上的基本问题,即:谁在领导、为谁而干、采取什么路径、动力之源何在、应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五个坚持”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关系是,前者是后者所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根本遵循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的理论渊源。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主体,把人民至上作为价值追求,这一价值追求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形成,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为理论涵养。中国式现代化以创造人民幸福生活为实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把人民至上作为价值遵循,把基于人民需要变化的主要矛盾作为内在动力,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为崇高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决定了它不只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现代化,更是服务于全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的根本保证,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动力和凝聚磅礴力量。有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农村人口规模巨大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它以其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科学有效地回答了世界“治理赤字”和“治理危机”问题,为世界破解乡村治理难题与化解国家治理危机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其密钥在于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永不褪色、永不变色,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乡村治理立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团结亿万人民主体的创造伟力,以追逐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共同体”强乡村治理现代化之基,以秉承共产主义信仰的“精神共同体”铸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魂,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共同体”固乡村治理现代化之本,以“主体共同体”聚乡村治理现代化之力,以“制度共同体”筑乡村治理现代化之堤,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从国家治理上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就是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开展法治实践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人民开展法治实践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法制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依法治国的初步展开与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强调法制并实现了从法制到法治的发展;党的十五大后从法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形成,党对法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法治中国建设全面展开.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法治实践的历史,可以得出四方面重要启示:走法治道路是党的性质、宗旨和执政理念所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党领导人民走法治道路的必然选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特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载体.这四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逐层递进的关系,是以党的性质、宗旨为主体要素,以人民当家作主为核心理念,结合中国国情特点而形成的有机整体,是我们必须一体贯彻、坚定不移、始终坚持的.  相似文献   

18.
李晓乐 《东岳论丛》2022,(11):142-147
国家治理范式在中国的出场,既有当代学术全球扩散的缘故,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解决社会转型期的治理问题,积极地进行理论建构的结果。新时代语境中的国家治理,是指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提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治国理政的行为与活动。在本质上,国家治理是传统的治理主体与治理结构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治理转变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以权利为本体、权力为功用”的现代社会政治关系运作逻辑。学界进一步深化讨论国家治理的方法论前提,是回到经典作家在19世纪创立并持续产生重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及其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并努力创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基于民族复兴和现代化强国建设之需,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道路探索的最新认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根植于现代大生产的普遍规律,蕴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独特基因,包含着对西方教育现代化理论的反思与批判。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内涵丰富,本质属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教育,价值立场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目标宗旨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是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以高质量为核心意涵的新型教育发展模式。深入理解教育现代化何以是“中国式”和中国教育何以“现代化”等问题,还要平衡我国教育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聚焦科技、生产和人的现代化,统筹教育的物质、制度和观念现代化的关系,协同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实践中推动教育现代化事业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主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活动,蕴涵着高度的主体自觉。从历史维度审视,在近代救亡图存的顽强抗争中被动启程的中国式现代化,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和奋斗中创立和拓展,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巨大的创造伟力和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从理论维度审视,建立在对“三大规律”深刻认识、准确把握、科学运用之上,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向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是高度自觉的现代化。从现实维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先进政党领导、有科学思想指引、有坚强制度保证、有系统战略部署、有深厚文化底蕴、有人民团结奋斗、有大国责任担当的“七有”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更有信心,更加自觉主动。新征程上,中国人民的主体自觉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硬核力量,我们必须以“最大的政治”的清醒和坚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深化“两个结合”,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更加充分地激发中国人民的主体自觉,奋力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