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例外状态现在已经成为国际政治理论界的一个热词,而且在阿甘本看来,例外状态已然常规化。本文以阿甘本《例外状态》为蓝本,从古典形式和现代形式两个方面梳理了例外状态的发展史,并从中抽象出例外状态常规化的三个特征:例外状态始自战争;例外状态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常规化的国家治理方式;立法机构将立法权让渡予行政机构。  相似文献   

2.
魏景飞 《东岳论丛》2022,(11):79-88
无论是社会文化还是空间认知都在一定程度上被媒介的发展所影响,新媒体的兴起引起了信息场景的变化,传播学研究的“空间转向”问题也由此被提出,元宇宙概念的出现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契机。作为一种概念型产品,现阶段可供研究的元宇宙类产品并不多,但从互联网的发展来看,它却具备了两个前提:电子游戏的虚拟场景与网络社交媒体的信息场景。通过对此二者的研究,元宇宙的空间属性逐渐展现,它超越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存在形式,呈现出虚实结合、交融共生的存在状态,而通过对阿甘本“例外状态”的引入,元宇宙的“例外空间”属性也被挖掘出来。同时,“例外空间”不仅是元宇宙空间独有的特性,也是当下互联网虚拟空间以及自媒体信息场景的呈现形态,这为传播学的“空间转向”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切入,构造了“资本”这个“特殊对象的特殊逻辑”;施米特从政治危机切入,构造了一种区别于凯尔森“纯粹规范论”的“主权决断论”。施米特深刻地揭示了“决断”这一似乎是完全空洞的概念在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但他据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黑格尔“辩证的决定论”的经济学版本,则是忽视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辩证法”中所蕴含的内在张力,误读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如何以马克思“资本的逻辑”为参照,构造一种“决断的逻辑”,以作为把握现代政治生活的“抓手”,当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在阿甘本的著作中,homo sacer是其最难理解的概念之一。1995年阿甘本最初提出了homo sacer概念,这一概念具有双重例外的特殊含义,以及其在例外状态下的存在模式。阿甘本近期的新著作主要有《语言的圣礼》《王国与荣耀》《业主》等,进一步考察这些著作,从而梳理阿甘本从早期的对政治纯粹生命性的关怀,以及更为深入地从中世纪直到近代脉络中找寻到剖析homo sacer得以生成内在于西方文化和政治核心处的奥秘,具有现实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府治理压倒人民主权、“人民的代表”压倒人民是西方现代民主制的结构性缺陷,阿甘本从形而上学的角度深入探析了这一缺陷的根源。首先,阿甘本指出西方民主制对“人民”概念的虚构以对少数个体的排斥作为前提条件;其次,阿甘本认为现代西方民主制复刻了西方形而上学的“神圣经世”结构,这导致符号性的“人民主权”被资产阶级政府的治理实践所代表和僭越;最后,阿甘本指出了西方民主政治的主权被自由市场秩序所塑造并服务于资产阶级特殊利益的事实。阿甘本的批判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国家阶级性的论题,凸显了治理与民主的张力,其问题在于将西方民主制的缺陷完全归咎于形而上学的谱系与结构,泛化了治理的概念,缺乏资本批判视角,这导致其理论难以有效介入民主与治理实践,而中国共产党对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施米特与阿伦特对于现代政治正当性问题有着不同的论述,他们共同面对的难题是民主革命奠基政权的正当性悖论。对此,施米特以“主权决断论”提出了一种人民民主专政的论证,而阿伦特则建构了一种“政治行动论”的论证。阿伦特的论述较之施米特的理论对现代性条件具有更为敏感与切实的把握,对当代民主理论的发展也具有更为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施米特对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的关注颇具理论深刻性,其观点也是对现代资产阶级政治痼疾的诊断:这种政治是一个反政治或“政治不成熟”的政治,缺乏决断和机缘论是其关键所在。而真正的政治与浪漫主义的审美本质相冲突。施米特作品中的“好战”标志,是他否认政治的浪漫主义、形而上学、道德或经济能够成为真正政治的标准。因此,在施米特与马克思之间的一致性仅仅在于涉及到他们共同否定的东西方面,如何通过读施米特走向马克思显然是个重要且繁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非常状态下的决断——民初府院之争的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初府院之争,表面上看是黎元洪和段祺瑞之间的权力角斗,实则是因<临时约法>在政体层面规划的重大缺陷所致.在宪政民主实践的操作过程中,畸形的二元体制结构造成总统、总理权责不清;总统既不能解散国会,亦无紧急命令决断权,国家元首黎元洪在危机时刻没有任何的合法资源可资利用.借鉴德国公法学家施米特非常状态下的决断理论审视整个事件,可以看出灵活的决断策略、决断时机的把握,无不考验着执政者的魄力、经验和智识,而这些要素正是当时中国民主转型过程中所匮缺的.  相似文献   

9.
《诗经·氓》叙事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朝晖 《晋阳学刊》2005,(3):122-123
《诗经·氓》开创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叙事结构模式,并在诗中交替地使用了两种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视角和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的视角。当我们关注其独特的叙事时序时,会领略到诗中独特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0.
沈约(441-513)在其《宋书·谢灵运传》(卷六十七)后面写了一篇文章,沈约在此文中阐述了一些有关声律论问题的主张,颇受当时文学界的欢迎,并且泽被后世,在文学史上开辟了诗的格律化的时代。店代诗增皎然在《诗式·明四声》中说:“沈体文酷裁八病,碎用四声,放风雅殆尽。后之才子,天机不高,为沈生弊法所媚,借然随流,溺而不返。”①激烈地表明了反对声律的态度。另外在漫长的文学批评史中也形成了几次与其相关的文学论争。本文为了“知人论世”,主要与文学论争联系起来考察“沈约自诩论”以及“沈诗中品不当论”两个问题O(-…  相似文献   

11.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 ,把语言系统称为语言 ,而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个别言谈称为言语。话语本质上类似于言语 ,是一种被具体化了依赖于具体的上下文关系(小语境 )和所涉及的社会生活背景 (大语境 )而存在着的句子。[1] 叙事 ,本质上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2 ] 一部作品是否坚持儿童本位 ,张扬儿童天性 ,最终体现在作家叙事话语上 ,叙事话语是中介和手段。本文试从《哈利·波特》叙事话语的表层特征———对话 ,深层特质———隐喻和幽默二方面论述其合乎儿童趣味的特点。一、《哈利·波特》叙事话语的表层特征《哈利…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究竟何时第一次使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术语?“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什么?贺彦波同志在《历史唯物主义一词小考》(见《江汉论坛》1983年第6期)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读后给人以启发。但其中有些问题值得商榷。苏联学者巴加图利亚在《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中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术语首次出现在1890年9月21日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信中。贺文也持这种观点。然而,仅就我所接触到的材料来看,“历史唯物主义”术语第一次出现是在1890年8月5日恩格斯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恩格斯指出:德  相似文献   

13.
这里所说的“修辞学” ,其全称应是“叙事修辞学” ;它一方面继承了从柏拉图到韦恩·布斯的有关叙事技巧的传统理论 ,一方面大量吸取了以法国结构主义文论为主的有关叙事研究的新成果。与传统的文学理论相比较 ,它有两个显著特性 :一是其理论前提设置的抽象化 ,二是其研究对象的本体化。这也是叙事修辞学用来从事修辞技巧研究的两大智慧性策略  相似文献   

14.
荷兰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贾林·库普曼是五gTS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事实上,他是以其资源配置理论的哲学方法论阐释而获诺奖的,因而其市场经济哲学就值得中国经济学家和哲学家重视。鉴于库氏成果是以西方市场经济学在二次大战以后的四次论争为背景的,因此,对库氏的述评领先简介这四次论争。据有人统计,从上世纪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在西方,围绕市场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问题,大体上已经进行了四次较大的争鸣。其~,是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方法论争”,以奥地利学派的抽象演绎法和德国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为论争双方,笔战达…  相似文献   

15.
埃·德尚在《法兰西和外国文学研究》序言中写道:“人类尤其喜欢吵架,能说会道的法国人需要一个始终开放的战场,或一个总是生机勃勃的论争舞台。”这段论述说的是法国,似也合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论争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仍有不足之处。用刘炎生先生的话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施米特研究领域出现了一种神学化转向,认为施米特政治理论的根本基础在于其基督教信仰。针对这种神学化解读方案,需要全面梳理和分析施米特政治神学概念的意义,从概念上为深入理解和讨论施米特的政治理论奠定基础。所以考察施米特对政治神学概念的使用、政治神学与世俗化问题、政治神学与主权决断、政治神学与政治概念以及后人对施米特政治神学概念的借鉴和批评,澄清对神学化的误读。施米特的政治概念依然是其政治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五四时期“问题与主义”论争对立中的同一范耀登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人们一般是将它作为绝对对立的状态论述的。挑起论争的胡适更是被认为“思想荒谬,态度横蛮,理由薄弱,逻辑不通”;甚或认为他“流毒最广”,是“最狡猾的敌人”;“投入到...  相似文献   

18.
对关贸总协定例外条款及“入关”过程中外贸政策措施的思考赵从显一、例外条款及关于发展中国家贸易与发展的规定为使缔约国应付国内经济困难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关贸总协定规定了例外条款。为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它增添了第四部分条款。关于例外条款,可逐条列举...  相似文献   

19.
汉语“被”字式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被”字式以前的被动式被动式是指表达波动意义并具有特定形式标志的句式。在上古汉语里,被动意义的表达往往是采用主动句的形式。例如:吾不试,教艺。(《论语·子罕》)宗周既灭。(《左传·昭公十六年》)从句式上看,这些例子与表达主动意义的“先生授”(《论语·为政》)“郑伯拜”(《左传·文公十三年》)等是一致的。同一种句式表示主动和被动两种完全对立的意义范畴,有时难免引起彼解。为了适应语言表达的明确性需要,汉语中也就出现了专一表达被动意义的被动式。“于”字式是汉语最早的被动式。它产生于西周时期,西周金…  相似文献   

20.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云:“爰自汉室,迄至成哀,虽世渐百龄,辞人九变,而大抵所归,祖述楚辞,灵均余影,于是乎在。”刘熙载《艺概·赋概》云:“骚为赋之祖。”他们都看到了汉赋之艺术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楚辞特别是《离骚》的影响。后代学者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也多以《离骚》为例进行分析,对《天问》一篇则涉及不多,而实际上《天问》中的某些特征亦鲜明地显示了由楚辞到汉赋过渡的痕迹。一、“赋家之心”作为赋诗意义上的“赋”,最早当见于《国语》,“赋”本有诵诗之意,即班固《汉书·艺文志》所谓“不歌而诵谓之赋”。“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