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人类文化视野中,民族美学研究不仅是一种部门性质的美学理论活动,而且是美学走向文化过程中对自身全面本性的立体展示。有关民族美学问题的探讨,应该说,既是美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当代美学自我发展的文化迫力之一。一、“民族的”与“民族性”  相似文献   

2.
大众审美文化视域下的“小清新”指那些整体风格清新自然、平缓温柔,整体气氛安静而不张扬的文化现象;小清新的“小”则用于强调这种风格所具有的节制而不张扬的小哀小伤、小情小调。小清新文艺中的主人公多是现实的精神逃兵,大多带有怀旧色彩。“小清新”时尚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中国大陆的文艺史上几乎没有与之比较接近的风格。当下青年人在多重压力下的逃避心态、世俗心态和平淡心态是它得以流行的根源。它的流行在现实层面缓解了青年人的精神压力;在审美层面,它自然、清新、唯美、温暖的品格对当下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冲击下的色情、暴力等重口味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这一充满着个性化色彩的新事物值得这个多元化社会的尊重。  相似文献   

3.
论文化与青年领导干部的人文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现象,它构成了人的精神家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拥有丰富的执政智慧,这些精华之处值得我们当代青年领导干部去传承与弘扬因此,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青年领导干部必须自觉加强人文修养,从而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执政艺术。  相似文献   

4.
明代《永乐大典》(卷823)中提出了“空山道人”与“病妇艳装”两种诗歌美学风格,并对此进行了一些论述.这对美学风格的提出,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美学风格的学理思路,不同于西方以《恶之花》为代表的美学风格,它是真正能够体现儒道合流并代表中国传统美学风格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苏荟敏 《兰州学刊》2007,(3):175-177
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提出本身就是当代语境中的一种跨文化现象.只有在跨文化的当代性视野之中,才能理清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理论前提、研究路向与学术理想.全球化及其文化自觉构成了跨文化的当代语境,也构成了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前提.美学对自身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文化自觉及其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互动认知是美学的跨文化研究的基本路向.在此路向中,美学的跨文化研究把探寻一种多元普遍的审美共识确立为自己的学术理想.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的青年人是“跨世纪的一代”。历史已把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的命运系于这代青年人的身上。改革开放以来,对青年的思想教育上取得了显著成就,也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本文试从“教育者”的视角就如何进一步做好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是“迎和”还是“适应” 适应当代青年特点做好思想教育工作,这  相似文献   

7.
在一个变化着的社会里,年轻人向成年生活的过渡既是一种(生理变化过程中的)运动,也是一个(社会再生产的)过程。传统上,年轻人在这些过渡中服从于既定的形式,而今天向成年的转变则受表演文化的引导。这些表演文化源于青年人日常生活中对常规星星点点的反动。休闲是青年文化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以新巴洛克风格审美化了,并存在一种视生活为探险的休闲伦理。但是,如果我们因为这些生活方式有共同的表现(休闲、强调视觉和劝导性),就将它们视为一种单一的现象,我们就可能被意义不确定的(特别依赖同音同形异义词的概念)表述所误导,因为实际上它们是多样的(不同的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8.
美,并不是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特有领地,它同样属于新闻这门学科.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新闻作品则正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真实、典型的反映.苏联美学家卢那察尔斯基在《实用美学的基础》一书中论述实用美学的特征时曾提出一条基本原则;精神产品“不仅要实用,合人民的口味,而且要能使人感到愉悦.”同样道理,对于精神产品之一的新闻作品来说,能否使读者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享受到“审美愉悦”,便是新闻作品内容是否具有审美品格的标志.这里所说的审美品格,是指新闻作品中使人享受到“审美愉悦”,从而产生精神力量的内在质量和风格.什么样的新闻作品内容才具有审美品格呢?或者说,新闻作品在使人享受到审美愉悦的内在质量和风格体现何在呢?从新闻作品的实践来看,大凡受到广大读者欢迎的新闻作品.其内容无一不是具有“新、深、实、精”等美学特征的上乘之作,这“新、深、实、精”便是新闻作品内容具有审美品格的标志.“新”即“新鲜”,是新闻作品内容具有审美品格的重要标志之一新闻作品的新通常包括两个意思,一是时间新,二是内容新.时间新是指新闻作品应当是时间上最新的报道,新闻事实发生时期距新闻作品公开发表时间的时间差越小,则给人的新鲜感就越大.曾获全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金浦机场今天下午发生爆  相似文献   

9.
浅析牟宗三现代新儒学的人文宗教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牟宗三以终极关怀、安身立命来确定儒家的人文道德宗教意义,认为儒教之为“教”强调了人文的生命之在于人自身而不是人格神.凸显了德性主体的“内在超越”而非向彼岸的外在超越,故而成立一最优化的“圆教”形态.而“良知的自我坎陷”说又为儒家人文宗教的完善提供了更精致的论证,牟宗三以儒家的宗教化来对治当代人文精神的式微,进而追求人的生命圆满和社会圆满。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空前迅速地推动着中国人思想观念、生活实践,包括美学观念、审美取向、文艺创造实践等的深刻变化。面对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文化大变革,近年来一直徘徊于“低谷”中的中国当代美学,面临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对此,参加“文化变革与90年代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的学者们普遍意识到,中国当代美学要在本世纪末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结合当代中国人的实践,从文化角度切实加强自身的理论深度、拓展探索领域,使美学研究不断超越历史局限,真正担当起重建人的精神结构、提高人的精神素质的任务,创造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文化品格:心理学理论另一种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理论以精致性、客观性和确定性架构起心理科学的大厦,成为解读心理科学的重要视角。但是,由于受自然科学品性蒙蔽,心理学理论被心理学家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曲解,陷入到了“技术化和规则化”误区。事实上,心理学理论有着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从文化视角来审视,心理学理论主要蕴含着的是一种生活实践关怀,一种人生命运的求索,一种社会文化理想的表达,一种对人性品格的不倦追问,更多的是表达性概念而非陈述性知识体系,是应然性意识而非实然性知识。  相似文献   

12.
人的价值     
近几年来,人的价值问题已成为一些青年议论的中心。青年人是探讨人生哲理的“黄金时期”。那些年在“左”倾错误指导下面,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内乱之中,对人的需要、利益,对人的个性、权利、尊严,都统统被抹杀了。一当拨乱反正之后,人们必然反思以求理解,因而需要一起探索,以求科学地认识“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透过文化,人类在不同层面和视角中确证着自己的本质。哲学作为人类的自我意识理论,从古至今,有一个不断向人自身回归的发展逻辑。当代文化哲学建构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回答和解决当代人类文化实践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面向21世纪人类发展所日益关注的人的存在、人的生存及文化环境、文化进步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等问题,进而在一种自觉的意义上反映和表达人与文化世界关系的理性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与人”的关系折射着文化哲学的最基本内涵。哲学立足于人的现实存在与发展而对文化的能动思考,为文化的现实发展与…  相似文献   

14.
国内现有的文化研究路径主要是“权力场景”的研究思路,在对“大话”文化的研究中情况依然如此,其中以陶东风先生的研究为代表;实际上,“大话”文化是“电子场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在行为方式上的主动变革,从而形成的一种“中区倾向”的行为模式,所以“大话”文化只能以青年文化的面目出现。对于“大话”文化现象,不能轻易地以价值判断来对其进行盖棺定论,它实际上是人们在“电子场景”下行为模式转变的一个信号而已。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古代美学遗产的研究,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现和整理古代美学文献、材料;二是用当代美学与艺术理论以及相关的哲学、心理学、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等的最新成果来阐释这些材料.显然,前一项工作无论就时间和成就上说都胜于后者.而我总认为:要使古代美学研究有实质性的发展,使之真正达到当代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理论水平的衡量标准是思维方法和价值尺度,而不是拥有材料的多少),关键不是穷毕生精力去故纸堆以至黄土地中发现几条“新”材料,而是用最新的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方法对已有的材料进行崭新的理论观照,加强古代美学研究的当代性.而在当前我国学术界,却出现了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那些古典功底扎实的前辈似乎于新潮理论有些陌生;而那些赶  相似文献   

16.
王进进 《殷都学刊》2008,29(4):149-153
理解宗白华的散步美学,探析其比较意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因为他美学成就的获得建立在博取古今中外艺术文化众长的基础之上。所以本文从分析比较意识的原动力——文化使命感和比较意识表征中的“博”在文化参照与“专”在画学的结合入手,旨在述评比较意识与宗白华美学思想相交合的价值以及在文化心态和方法论层面带给当下美学研究者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中国当代美学三大基本问题研究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本质、审美发生、审美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关系,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相互关联的三大难题。新的研究表明:人的意识能力的发展及非功利性。心理“闲暇”的形成,是审美关系得以发生的前提。所谓审美,就是人在无功利需求状态下,由观照事物形式一形象而产生愉悦感觉的行为。因此,功利性是审美关系的基础条件,而非功利性则是审美关系得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审美关系中形成的“美的”感觉经由对象化、客观化过程成为人们认识误区中的虚空的存在物——美。美概念的实际内涵本是对人的非功利快感的表述,后被人们误用来指称审美对象或审美价值,其正确的使用应表示由全部审美现象构成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范畴,与“真”、“善”相并列。  相似文献   

18.
一、孔子美学在对中国美学的价值取舍中 ,一些学者因老庄美学涉及到审美的模糊性和超越性问题 ,往往容易将老庄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来看待 1,从而无形中忽略了“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 ,也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结构 ,不可有所取舍和偏废。而孔子美学因涉及到“仁”、“温柔敦厚”以及“美善统一”等问题 ,至少在美的本质、中国美学的风格、人的现实性努力境界等方面 ,依然对当代美学建构多有启示。应该说 ,孔子的“我欲仁 ,斯仁至矣”2 ,“泛爱众而亲仁”,“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3 ,基本能概括出孔子以“仁”为美的理想追…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新视角──“大众文化与当代美学话语系统”学术讨论会综述马国柱审美本身是一种生命体验和愉悦身心的活动,是任何人(包括人民大众)都享有的自由“权力”。尤其是在商品社会的时代,这种自由的权力对普通大众来说,似乎显得更为重要了。随着社会“冷...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的美学趋向中,审美经验的迁转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重要现象。传统美学中的那种以“审美无利害”为经典命题的自律论已在大众传媒和视觉文化的背景中遭到了广泛的解构。如果说人们对原来的艺术品是以“韵味”为主要的审美经验,而现在则是以“震惊”为其主要的审美经验;对于以往的那种脱离了人的身体感的抽象审美意识而言,身体介入成为当今审美经验的普遍方式;传统美学追求整体的形式感,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而电子媒体的图像,则给人以“超真实”的幻像。审美经验研究取代了美的本质的追问,同时,审美经验自身的迁转是美学转向的一个重要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