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现代化不等于工业化,而是全部文明的发展。人类的现代化,就是变革现在正阻抑、破坏文明主体和文明发展的社会制度,解决制度矛盾,促进文明主体和文明的发展,因此不仅工业文明中落后国家要现代化,经济发达的国家也面临现代化的任务。现代化的根本在于民主制度和文化,由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民主是现代化的主旋律;人类进入21世纪,民主的开展依然是文明进步的主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复兴中的中华民族必须切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在强化公有制度经济的基础上实行以民主为原则的政治体制改革,这是中华民族现代化要求和保证。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迅猛发展的势头凸现于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发展潮流之中,并显示出其鲜明的地缘特色,成为继北美、欧洲之后世界上重要经济板块中的后起之秀。亚洲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强势发展,使得亚洲成为对世界人有重要影响作用的洲际性经济大板块中最具市场魅力的发展区域,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二十余年来坚持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对外商、外资最富吸引力的国家之一。当前,亚洲各国在互补、互惠、互利基础上多极化、多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正方兴未艾。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及其无与伦比的巨大市场潜力的一贯以大局为重的、负责的大国风范,都在客观上决定了中国在亚洲经济合作与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关于亚洲文明,日本学者中有肯定与否定两种观点,其中后者居多。高谷好一的《亚洲的价值与多文明主义》一文为肯定论的代表。他从贸易通商有利于融合异文化的角度,把亚洲划分为日本、朝鲜、越南、爪哇、“陆地中国”、“沿海中国”、印度、“沿海东南亚”8大“世界单位”。从中筛选出“沿海中国”和“沿海东南亚”相似的价值体系,指出二者如果形成一个联合体,从中即能找出共通的“亚洲的价值”。沿海东南亚的特征是:(1)贸易通商导致其成员多国化及混血;(2)善于根据商业需要改变自我形象;(3)擅长融合异文化,体现了一种以柔…  相似文献   

4.
于波  王员 《江西社会科学》2019,39(10):204-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多维度的现实指向,涉及民族文明、世界文明、社会主义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等不同领域,是对传统社会主义文明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一种总体性反思,是对东西方文明基础上的旧有文明形态的一种扬弃与超越,能为人类文明的整体进步提供积极启示和路径参考。中华民族文明复兴、亚洲文明高地再创、社会主义文明复合和世界文明秩序重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四重蕴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一种文明论意义上的综合性创造,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种公共主义的文明观指引,具有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深厚蕴涵。  相似文献   

5.
周宁 《人文杂志》2006,1(6):1-10
分析现代印度与日本的中国形象,发现他们表述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自我东方化”的,中国形象不过是“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构筑的文化他者,目的在西方现代性世界观念秩序中确认自己的文明身份。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其中西方现代性具有覆盖性与宰制力量,东方国家在“彼此东方化”中将自身与对方同时置于西方现代性的他者地位;东方的中国形象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话语的再生产形式。“东方”或“亚洲”作为表述中国的主体,缺乏知识与价值的自我奠基。东方或亚洲国家在现代性叙事中构筑中国形象,不管是依附西方现代性还是另辟东方现代性,都无法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与前提、方向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作为迅速崛起的亚洲大国,不仅积极参与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而且在亚洲的区域一体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阐述中国重新崛起并尝试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进行解答的基础上,本文将主要从经济方面探讨中国对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中国对于亚洲和世界的最大的作用力将来自中国自身变革的成败。亚洲的一体化进程也将对中国的变革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亚太地区跨国移民之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叙述了古代亚太地区的人口流动现象后 ,主要关注近半个世纪的移民状况。移民的原因被归结为四种 :目标国的移民入境政策 ;外部强权的干预 ;中东的发展 ;以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自身的经济开发。从经济、社会和政治方面讨论了最近以来人口流动的主要影响。当前 ,亚洲移民的问题主要是全球化时代的主权受到挑战以及跨国社群的出现 ,还有非法移民也是亚洲政府特别关心的问题。情况表明 ,东亚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经济衰退对该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甚微 ,跨国移民将继续成为亚太社会变迁的主要动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更多的学者是从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论述人民币的走势,而较少有人论证人民币亚洲化问题。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人民币亚洲化是人民币国际货币的第一步。所谓“人民币亚洲化”,就是指人民币通过参与亚洲区域的货币金融领域的制度性合作,争取成为区域内一个主要货币的过程。人民币亚洲化是中国经济实力的货币表现,也是中国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际资源控制力的需要。中国作为亚洲地区日益崛起的经济大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中国与亚洲各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经济往来和地缘关系角度,结合中国的经济实力、在亚洲地区日益重要的经济地位等因素分析,人民币可以成为亚洲贸易之间的一种结算货币,人民币亚洲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国内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主张以日元贬值来增加出口,刺激国内景气。但是日元贬值将对亚洲国家造成巨大打击,基结果是日本对亚洲的出口不仅难以增加,反而还会减少。日元贬值还会使日本的贸易条件恶化,并降低银行的融资能力,对日本国内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况且日元对美国汇率并不是日本单方面可以决定的。在美国经济明显减速的情况下,美国当局也不得不修正其容忍美元升值、日本贬值的政策。但是如果考虑到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关系基本上是互补性的而不是竞争性的话,就不能理解人民币升值对日本来说未必是好事。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亚洲先后以日本、韩国、中国、印度等为代表,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普遍奉行经济增长优先与低福利政策,国民福利并未获得同步发展,实践中还表现出强者优先、普惠性弱、与就业及收入密切关联、家庭保障重要等特征,同时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快与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扩大化的挑战.21世纪是亚洲世纪,也将是亚洲国家普遍增进国民福利的世纪,将国民经济发展成果转化成国民福利并保持同步发展,以及通过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来扩大公共支出、造福全体国民,最终建立公平、正义、共享型社会,将是亚洲国家在本世纪发展进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区域货币合作和货币一体化成为国际货币制度的发展趋向。中国是东亚地区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其整体经济规模和巨大的国内市场在亚洲以至世界经济中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东亚货币合作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中国也需要东亚货币合作。在东亚货币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的进程中,中国不仅应该积极参与东亚货币合作这一进程,而且应该成为推动者和领导者。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东方学》的问世开辟了一个殖民话语和霸权研究领域的东方学视角。萨义德集中阐述了19世纪西方对阿拉伯世界的认识想像,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到在更为广阔的时间和空间也存在着一种东方主义观念。亚洲不仅在地理范围内属于东方,也是传统的东方学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亚洲的历史文化、民族、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表述,西方以东方主义思维模式、知识结构和话语权力构筑了亚洲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葛兆光 《文史哲》2022,(4):5-29+165
蒙古时代之后亚洲东部海域或环东海南海区域,可以作为一个相对完足的历史世界进行研究。由于蒙古时代之后,特别是15世纪起中国与西部世界相对隔绝,原本蒙古时代连成一片的欧亚大陆又成为“东是东,西是西”。恰好大航海时代后的全球交通上,海路逐渐超越陆路,因此,“东部亚洲海域”尽管也有海禁与倭寇、壬辰之役、明清易代、大航海后西人东来等扰动,但在19世纪中叶西方的根本冲击之前,它仍然勉强维持了大体稳定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秩序,而从这一秩序的形成、动荡与瓦解过程中,正可以看到东部亚洲海域从传统到近代的历史过程。之所以要把环东海南海作为一个历史世界进行研究,不仅为了回应和补充传统历史学界的“东亚”研究范式,以及新近流行的“中央欧亚”或“东部欧亚”研究思路,也是试图打破东北亚和东南亚研究之间的鸿沟,以更大的联系的视野,改变这一区域历史研究的局限。  相似文献   

14.
云南国际大通道建设与中国国家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稚 《学术探索》2003,(9):57-62
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上,从21世纪初世界格局、国际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层面来审视,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对于维护国家的战略利益、安全环境,确保我国21世纪的经济安全、资源通道以及扩展全国的经济发展空间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国际大通道建设并非是云南一省的地方性行为,而是国家战略性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学界先后开展或参与了以“东方社会”“亚洲价值”和“亚洲模式”为关键词的三次国际性研讨。其中,从社会学角度对“东方社会”的研讨,使以往对“亚细亚生产方式”论的封闭停滞的负面判断,转为对“东方社会”及“东方道路”的正面确认;从哲学角度对“亚洲价值”或“亚洲价值观”的研讨,促进了“东方”共有价值观念的辨析与认同;从经济学角度对“亚洲模式”及东亚经济发展特点的讨论,反映了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学界对“亚洲模式”的冷静判断与正面评价。上述“三论”在时间上先后相继,在论题上相互联系,是近40年来我国“亚洲认同”或“东方认同”的重要方式,也是东方学理论建构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后的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知识界围绕中华民族能否复兴和如何复兴这两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而"文化复兴与民族复兴"是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当时人们的一个基本观点,认为文化乃是国家和民族立足的根本或生命,因此,只有通过文化复兴来促进或实现民族复兴。他们还从"文化"在民族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文化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以及与民族生存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等方面,论证了文化复兴的必要性。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角度,来追述中国文化昔日的辉煌,以说明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完全具有复兴的可能性,这是这一时期知识界谋求民族文化复兴的一种努力。这一时期知识界谋求民族文化复兴的另一种努力,是通过大量的事实,来论证中国文化的本身蕴含了很多可供自身复兴的因素和能力。因此,中国文化的复兴,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是完全可能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抗战时期知识界所讲的文化复兴,就主流意识来看,并非是文化复古,而是新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经济新格局与海西发展战略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缘于地缘经济关系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国既是东亚的大陆国家、也是西太平洋的海洋国家,但中国长期的自我中心意识导致了封闭和衰落、世界经济中心的迁移又加剧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封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策略从根本上解决了发展意识的战略回归问题,即推进世界经济中心再次向中国转移。与经济全球化、全球经济中心向亚洲和中国转移相呼应,中国区域经济将逐渐形成"两线两圈一中心"新格局。构建连接南亚(印度洋)、西北亚两条战略通道和以京津冀为中心的东北亚经济圈、以珠港澳为中心的东南亚经济圈、以长台闽为中心的亚太经济中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战略取向。其中,构建亚太经济中心是核心工作。由于台湾与大陆目前还没有实现完全统一,构建亚太经济中心需要提升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地位,促进福建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到海峡经济区、再到长台闽亚太经济中心的"四级战略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的中国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具有极的魅力,它以其高度的科学性不仅空前地调动起数亿中国人民的革命热情,而且为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提供了锐利武器和行动指南。毛泽东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科学性可以从这样三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产生和形成的基础看,它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激荡澎湃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二是从理论本身看,它不是一些零散的经验和总结,而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各个方面的科学概括,构成了相对完整的科学体系;三是…  相似文献   

19.
一、得天独厚的东南亚发展潜力(一)区位潜力1、东南亚东临太平洋,是环太平洋经济圈中的重要区域;西濒印度洋,在印度洋地区也具有重要地位。东南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联系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陆环节。2、东南亚作为东亚的一个组成部分,介于中国印度两大国、东亚南亚两大区域之间。东亚是当今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南亚也富于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东南亚是这两大区域的过渡地带。3、东南亚处在亚洲澳洲两大洲之间,是两大洲往来的水陆链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把希望寄托在同亚洲大陆的合作上,提出“融入亚洲”的口号,东南…  相似文献   

20.
当前 ,整个世界都在关注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究竟给世界经济、亚洲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相应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