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价值形式理论对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方法论革命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史上对这一理论所做的哲学阐释的尝试,值得我们加以回顾。"新马克思阅读"在思想史上首次将这一问题提出并体系化,他们阐述了价值形式背后蕴含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并将这一辩证法解释为二重化的运动过程。通过对价值形式辩证法的重建,"新马克思阅读"为批判理论奠定了政治经济学基础。柄谷行人认为,马克思在价值形式理论之上完成了与康德相一致的跨越性的思维结构转变,这具体展现在他同时超越李嘉图和贝利,在价值形式上,完成了对生产和交换两个环节的结合。齐泽克则指出马克思通过价值形式发明了症候,从而揭露出了先验的范畴网络。这三种哲学阐释都着重强调马克思在价值形式之上完成的哲学方法论突破,但也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对价值形式问题的哲学阐释,应当成为我国当今《资本论》哲学研究的一个主题。 相似文献
2.
柄谷行人是当代日本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柄谷行人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观察中,将马克思经典的生产视角转化为了交换(流通)视角,这是柄谷行人阐述其激进政治理念的开端。借助对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生产”到“交换”转换的分析,柄谷行人一方面从价值形式中看到了货币因占据等价形式的位置而获得特殊力量;另一方面,他基于价值形式的非对称关系,看到了资本家和劳动者的立场根本不同。柄谷行人认为,前者作为货币拜物教,它的破除需要建立“替代货币”的结算系统;后者呈现在流通领域中,劳动者可以以“拒买”的姿态对抗资本。这种激进的政治方案错误地颠倒了生产与交换的时间发生顺序,遮蔽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分析,未能抓住资本与劳动对抗的真正原因。柄谷行人所主张的消费者在流通中抵抗资本注定是一个幻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经济理论界绝大多数人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本文以马克思《资本论》的有关论述为依据,并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提出了剩余价值是商品生产的一般的共有经济范畴的观点,进而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 相似文献
4.
5.
6.
马克思《资本论》中蕴含的企业家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企业家的概念、内涵,企业家职能与企业家才能作理论铺垫,对《资本论》中蕴含的企业家理论进行探索与研究。马克思的企业家理论既包含传统型企业家理论,也包含现代型企业家理论,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研究独到。目前我国民营经济、民营企业的发展正处于二次创业的重要阶段,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特别是职业企业家阶层的兴起则处于关键时期,用马克思的企业家理论,指导我国企业家队伍建设,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存在误识,以致作出了某些错误的结论,现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即属此例。应对误识产生的原因进行辨析,认真研读《资本论》第一卷,科学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相似文献
9.
王一妍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4):546-547
实践转向是《资本论》创作的重要方法论之一,《资本论》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实践转向,在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过程中实践转向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受时代条件和研究任务所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不可能穷尽该研究领域的全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资源配置微观行为主体间关系的确立及其对成本的影响、资源配置形式与平均利润率动态、资源配置与生态约束、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国家经济职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等五个方面,审视《资本论》资源配置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同时坚持其思维范式和基本理论观点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资本论》资源配置思想的研究,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实现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当代出场。 相似文献
12.
“一”与“多”的关系是辩证法的重要谜题之一.在黑格尔—马克思的逻辑理路中,这一谜题获得了从“一”到“多”“内涵式”发展的求解,即由“一”内在、必然地生成“多”的逻辑求解.在两位辩证法大师之间,马克思又将黑格尔思想的内涵逻辑改造为历史的内涵逻辑,从而将“一”衍生“多”的过程理解为人类社会实践的理论表征.马克思的“一多”辩证法最为集中地展现在《资本论》的商品章里:从简单价值形式演进为另外三种复杂价值形式的过程,正是经济范畴的“一多”辩证法;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主导性质,这一过程又成为通过价值形式发展史的显微分析而进行的宏大批判,即世界观的“一多”辩证法. 相似文献
13.
14.
日本文学批评家柄谷行人以借助西方后现代思想进行文学批评与理论实践而著称,思想史家沟口雄三闻名于中国明清思想史研究界,由于他将“中国”作为方法而在我国学界声誉鹊起。柄谷与沟口都是极具批判精神的学者,他们拥有强烈的社会现实关切,并深谙历史乃复数之物,因为浸染在现代思想关注“语言”的大环境里,他们的写作实践均试图突破“文史哲”各自为战的局面。1980年,柄谷与沟口同时出版了各自的代表著作《现代日本文学的起源》与《中国前近代思想的屈折与展开》,此一极为巧合的现象为我们理解曾经日本知识分子在权力规训与个体抗争的张力之下,如何回应“漫长战后”提供了与当下萎缩之态可资比较的视角,它同时揭示了20世纪西方思想在日本的投射与在亚洲地域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福利国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所具有的革命性也随之减弱和消退。为了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阿尔都塞展开了对《资本论》的激进政治解读。阿尔都塞通过回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理论"提示",寻找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通过续写《资本论》的"结尾",建构了新阶级斗争理论;通过发掘《资本论》的"政治实践",发现了"偶然相遇事件"诱导革命的可能性。阿尔都塞认为,被剥削阶级应该以资本主义体系的先天脆弱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保障其再生产的国家机器——为革命对象,展开"新阶级斗争"和"偶然相遇事件"的双重革命策略。实际上,阿尔都塞并没有在马克思原有的自身逻辑延展上续写《资本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结尾处指出要追溯阶级形成的根源,而阿尔都塞的续写则是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策略的描述。只有在深入挖掘阶级形成根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实际,才能真正激活《资本论》的洞察力和批判力。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资本论>中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重要的经济规律之一.理论的核心内容体现在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生产过剩的危机的逻辑以及经济危机的周期性规律.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时下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具有极强的解释能力,其中有关经济危机的本质、经济危机的根源以及危机的周期性发生等方面的科学论断,经受住了现实的考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生命力.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理论对于中国认识危机、应对危机的挑战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聚在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典型的经济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不容忽略的重要产业发展模式,一直以来都备受学术界的关注.运用《资本论》理论视角研究产业集聚,深入剖析产业集聚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资本的力量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推动作用,能够使我们从本质上充分认识隐藏在产业集聚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力机制,即在资本力量推动下的经济全球化导致的全球生产关系变化与产业集聚所带来的“新的生产力”之间的辨证发展关系.这将有利于为我国在当今全球经济背景下推动和引导产业集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是一部蕴含着丰富理论资源的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地位,是任何其他经济学著作所不能代替的。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经济理论资源,对于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研究和对待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仍然具有真理性的理论价值和历史性的实践意义。对其理论资源的再开发和在新的社会经济实践中加以运用,都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哲学化研究认为,《资本论》考察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研究了“物与物的关系”掩盖了“人与人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资本论》实现了某种哲学革命。这种研究,把物与物和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表现、掩盖与支配的多维关系,简化为一种缺乏解释力的单纯的掩盖关系,把以物(商品)的关系为“中介”的人的相互依赖的历史阶段,呈现为用抽象概念就足以描述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对《资本论》所做的哲学化解读只有使马克思退回到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水平上才能够成立,它不会为我们理解《资本论》中的核心思想提供应有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资本论》堪称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理顺《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有利于在新时代实践中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本文根据《资本论》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幅度和影响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资本论》第一个中文译本的出版和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重译的《资本论》全译本的面世等三个重要事件为分期标志 ,将《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时期 ,并分别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