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协同论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作用机理,建立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2005至2012年我国31个省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度,分析两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区域差异演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两化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呈现出东部高、中部低、西部最低的逆地势阶梯分布状态,优质协调发展地区仍未出现。依据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以及两化协调度,将两化协调发展的空间类型划分为协调区、磨合区、拮抗区和失调区,从十五末到十二五初期间,拮抗区的分布范围大幅缩小,磨合区已经取代拮抗区成为分布最广的空间类型。  相似文献   

2.
构建了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采用距离协调度模型分析了二者的协调性。分析表明,2001-2010年吉林省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两个子系统呈上升发展态势,两者协调发展度以年10.84%速度上升,但是,2005年和2010年受农业税减免和自然灾害影响,农村城镇化发展度下降很多,导致这两年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协调度发展度下降。  相似文献   

3.
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新疆跨越式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关键着力点。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刻画出“三化”在波动中不断协调的态势,预测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前1年实现,并给出了“三化”协调发展的技术路线图。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三角关系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是城镇化的基础,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农业现代化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文章通过建立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等方法实证分析其三角关系,结果表明:长期内,三者具有相互促进的正效应;但短期内,农业发展与城镇化只有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农业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而城镇化并未有效促进农业发展,城乡孤立、二元结构明显。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产业结构之间关系扭曲已成为阻碍城镇化进程的基本制约,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和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5.
农民是城镇化的主体,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职业农民素质,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根本和关键。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职业农民具有进城与留村两个去向,职业农民教育具有二重性特征,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应该包括对进城农民的职业教育和留村农民的职业教育双重任务。其中,进城职业农民教育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构筑教育体系:教育观念的创新、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平台的建设、教育内容的设置和教育管理的强化;而留村职业农民的培育则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立法力度、提高各级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农民现代化实现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正在实现由传统到现代的嬗变,但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农民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其主体地位还不相符。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视域下实现农民现代化,必须以制度引领农民现代化、以先进文化引领农民现代化、以现代教育引领农民现代化、以市民化引领农民现代化、以信息化引领农民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结构变化、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变化、服务业快速发展等因素将对我国农业产业链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文章从典型国家农业产业链重构经验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产业链重构框架,对我国未来农业产业链的重构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结论表明:我国农业产业链未来新的价值增长点处于"微笑曲线"两端;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应与不同产业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农业业态,丰富农业职能,进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论中原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三化"与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协调"有机结合起来,提出建设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是一个重大创新,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突出特色和主要内容,是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关乎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战略大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因此,必须对"三化"协调的理论基础和实现途径作深入的研究探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识和处理加快工业化城镇化与保障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清醒认识、科学处理"三化"之间的矛盾,实现"三化"的互促共进,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富民强省的同时促进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让人民满意,让中央放心.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业产业化与农业结构调整、城镇化间的关系,三者在现实中可以实现协调发展。然后,通过剖析湖南省常德市的太平发展模式来验证理论。太平模式完全支持了文章的结论。我们的分析,对于现实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爱君 《学术论坛》2012,(6):110-114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和互促进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新的内涵和特征。分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我国经济发展工业过程基本上是优先发展工业化,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本原始积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农业发展缓慢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社会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经济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协调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提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才能推动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1.
杜传忠  刘英基  郑丽 《江淮论坛》2013,(1):33-39,153
文运用granger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现阶段工业化与城镇化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化对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作用较明显,而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目前,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水平总体偏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沿海地区二者的协调水平相对较高,中西部地区的协调水平较低。制约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体制性及机制性因素、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缺陷以及产业升级与城镇化发展没有实现有效结合。为此,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推进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农业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既是直辖市,又是一个农业大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探索重庆市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的协调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而紧迫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重庆市农业、农村城镇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重庆市农业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增加农民务农收入的基本途径。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要从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时代要求出发,走优质高产高效、绿色生态安全、多功能性拓展、信息化覆盖广、农业经营体系新、支撑体系有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是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亟须进行区域布局优化。河南省作为我国典型的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其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现状与问题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河南省的实证分析表明,新型城镇化空间布局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城镇化水平较高地区和较低地区在空间上均趋于集聚,且二者之间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为此,我国新型城镇化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应采取强化新型城镇化战略规划实施和政策引导、实施城市群推动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标志,农业现代化是农业机械化的动力和基础,推进二者协调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要以推进田间作业全程机械化为重点,分阶段实现农业机械化;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牧机械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以培养创新型综合性复合人才为重点,实施农业机械化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6.
根据区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性的内涵,通过构建指标体系,以我国31个省市为例,对其协调性进行实证评估.评估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不高,区域差异性显著.根据协调度的大小,结合区域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指数的排名,把我国31个省份划归为6类12种基本类型,同时进一步阐述了这些类型的基本特点、未来发展趋势和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7.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居民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关系是影响这一进程的重要因素。对两大群体的潜在矛盾应具有理性认知,在此基础上构建促进两大群体关系的机制,着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素质,促进两大群体相互交流相互认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相似文献   

18.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结构变化、农产品消费需求结构变化、服务业快速发展等因素将对我国农业产业链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基于此,文章从典型国家农业产业链重构经验出发,构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我国农业产业链重构框架,对我国未来农业产业链的重构和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结论表明我国农业产业链未来新的价值增长点处于"微笑曲线"两端;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应与不同产业相互融合形成新的农业业态,丰富农业职能,进而有效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三个导向”与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和动态的概念,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过程的总称,其内涵随着技术、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而变化,表现出时代性、区域性和世界性。农业现代化既包括生产条件、生产技术、生产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又包括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因而其内涵又具有整体性。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副业化、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农产品数量质量安全问题严峻等新情况、新问题,以解决好地怎么种、解决好地少水缺的资源环境约束以及满足吃得好吃得安全为"三个导向"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正是基于这样的国情农情而作出的新的制度设计,走新型农业现代化道必须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农产品。  相似文献   

20.
赵华 《人文杂志》2023,(1):12-17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以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历史进程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标志性体现。数字经济通过组合效应推进城镇城市共同繁荣,通过匹配效应优化城乡资源要素配置结构,通过学习效应为城市经济实现创新驱动,通过规模效应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通过集聚效应创造持续韧性的城市魅力。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式新型城镇化,需要在以人为核心的根本宗旨下,构建针对性的政策制度体系,重点推进既有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公共服务数字化以及市民生活的数字化嵌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