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学中,身体不仅包含作为人的存在形式的身体,同时还包含由身体所延伸出的欲望、知觉、感受、体验、情感等个人经验。从"身体"的哲学特征出发,选择"身体"作为现代文学的阐释视角,意味着对一种新的研究范式的寻求,对于"重写文学史"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身体叙事所具有的记忆和重构的功能,是对宏大叙事的一种补充和颠覆。  相似文献   

2.
从笛卡尔的"我思"而开始确立的近代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通过排除身体经验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一个纯粹自身给予的意识主体,并进而以对象化的方式将世界客观化,在忽略身体体验的同时也将感性世界平面化,使之失去存在之深度和原初呈现的意义。本文试图对造就认识主体的"反思"规定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其内在机制的局限性,并通过引入梅洛-庞蒂的融被动性与主动性于一体的身体视角,表明体验对于反思的优先性,因而从认识主体返回身体主体就使"主体性"获得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性语言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的语言理论是其整个哲学的一部分,它把身体主体作为语言产生和发展的持续动力,带有其主体性哲学的先天性不足。语言理论首先是在其早期身体理论的背景中提出来的,言语作为身体姿势的一种,是身体主体的构造物,诞生于知觉世界的领域。但他又逐渐发现言语并不停留于此,它还能纵身跃入符号世界中继续生长,为了解释这一生长的动力,他对"身体"概念进行了延伸,从现象身体转移到了隐喻身体,即在知觉世界中,言语是现象身体的功能,在符号世界中,语言有自己的隐喻身体。但他却无法弥合两个身体之间的断裂,并把主体性痕迹带入了符号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称"主体性哲学"是现代思想之病,不过其锋芒所指主要为知识主体性与生产主体性.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及本体论出发,指明"主体"即"基体"即"第一本体".人之为人的第一本体是灵魂,而灵魂只有在具有自身知觉的心灵现象中方可通达自身.内意识不仅体现为自身知觉,也体现为内认识及内情感.其中内认识限定了绝对知识的范围,内情感是"欲求"自身正误定向和升华的枢机.基于体验的内意识为建立一种成全它者的道德主体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现代神经生理学从身心分离的角度,采用神经生理机制来理解和解释疼痛,但这一理论无法深入疼痛体验之中来予以阐释。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将身体视为身心统一体,从本己身体出发来理解疼痛,为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疼痛作为一种本己知觉,发生在“我”的本己身体之中,“我”可以通过身体性和身体图式来把握自己身体的疼痛。与此同时,身心统一的身体作为知觉的主体也解决了自我身体与他人身体相互理解的问题。知觉、身体意向性和身体间性为“我”提供了理解他人疼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道教修炼可以作为一种培养生态敏感性的方法。在西方重写环境保护主义的传统中,梅洛-庞蒂认为身体构成了现象学经验的基础,但他没有发展出内在身体的观念,舒斯特曼则提倡一种身体美学,以之作为训练身体体验世界的方法。而在道教传统中,修习者则通过修炼来改进和提高内在身体的体验及其与世界的联系。道教修炼关注内部身体丰富的知觉经验,旨在消融身体与世界之间经验上的界限,并创造出身体与世界彼此融合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成为生态敏感性的美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梅洛-庞蒂的身体表达理论,通过阐述肉身化主体及其意义投射,来说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如何以主客、心物交融的身体表达取代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传统西方哲学中身心二元对立使得身体现象被还原为身体表象,把我们对世界的体验简化为空洞的思想。从现象学角度出发,作为知觉主体的身体是一个"能思维的物体",因而是"主体——客体"。身体与世界的接触是一种朦胧的知觉经验,身体这一"委身于世界之中的主体"是意义生成和变化的核心,它是无法还原的,沉默的身体已经先于一切意识的表象而使原初的意义显现在"绝对的明证"之中。以这种方式消除身心之间的鸿沟也就是以彻底经验主义的方式贯彻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宗旨。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美学流派的“气氛美学”,提出“回归感性”的诉求,与新闻传播领域的“情感转向”趋势不谋而合。对美学传统的复归,彰显了人类作为感性主体的重要面向。对理性实证的信息传播观念的反拨,则展现了媒介叙事的人文主义价值。这些变革显示了一度被遮蔽的感性及情感的积极潜能。在气氛美学的基本特质和观念中,可以分辨出身体感性、空间性、情感性与蕴藉性等若干关键维度,这为媒介研究开辟了新的论域。从空间性与身体性的维度看,气氛美学与媒介研究旨趣相近,都强调身体在场在情感互动中的重要作用。从审美角度看,彰显情感性与蕴藉性的媒介叙事能够生成诗性的意义空间,在媒介环境中塑造具有“气氛”意蕴的场域,促进了情感驱动的“叙事共同体”的建构。在“气氛”这一范畴的笼罩之下,从整体性视野观照新技术塑造的媒介生态,有助于催生新的媒介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校正媒介与传播的发展路径,促进媒介环境中人类主体性的建构。在媒介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叠互渗中,人类获得了全新的感性体验,为气氛的生成提供了多样化的技术情境。这拓展了气氛美学的阐释场景,为气氛美学研究增添了重要的媒介维度,体现了当下深度媒介化时代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科幻电影中,充斥着对科学所造成的身体的异化恐慌,以身体工具属性转化为主题的电影,探索被身体所规范的权力范式的转化,强化相关的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断裂、冲突与和解。神经与认知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确认了身体是制造意义与幻觉的机器,表明了身体与工具、后代与造物在多重意识形态意象上达成统一。自动化生产迫使人类的身体观在知觉空间、身份空间以及生命空间这三个层面发生转向,由此宣布了后现代语境的终结与新生命形式的诞生。  相似文献   

10.
张中 《江淮论坛》2013,(1):86-92
知(直)觉是梅洛-庞蒂美学的出发点,也是审美的重要环节。身体美学强调“互逆性”,使我们形成新异性直觉。我们可以重新组织知觉和布置空间,从而实现审美自由。语言是知(直)觉的首要目标与中介,也是感知世界、通达他人的必然之途。通过语言的中介和迂回,我们瞬间直觉事物本身。语言直接给予形象,它让我们生成艺术和审美自由感。对梅洛一庞蒂来说,艺术是一个关于自由的秘密。这一秘密会在审美知(直)觉和身体运作中被唤醒,而其全部意义也将被感知和体验。知觉是与“意义”的相遇,艺术作品的意义就在于知觉的发现、配置和构造。艺术是审美知觉的再创造.它是身体一主体运作的结果。进入审美,我们直接参与知觉和身体的交互融通、交相反馈过程:在这种互逆性的知觉与身体中,我们能够察知艺术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身体”体现:一种触觉现象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是知觉现象学的核心范畴和基本概念,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知觉现象本质上都要通过"身体"才能显现。没有身体的知觉是不可想象的。知觉现象首先是由"身体"体现的、"具身化"的知觉。最直接的"身体"体现是身体与身体、身体与世界相互"接触"的"触觉"经验,在所有知觉现象中,"触觉"现象应该是原初的知觉。身体的直接接触是知觉的最初原因,身体的触觉和触觉的身体在知觉现象学中具有奠基性地位,知觉现象学首先应该表现为"身体"体现的"触觉"现象学。在以往的知觉现象学研究中,由于认识论的视觉模型和意识哲学模式占主导地位,身体的"触觉"和"触觉化"的身体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周夏奏 《青海社会科学》2012,(4):136-141,219
工业革命以及之后无止境的技术革新虽然延伸了人类的身体,并扩展了人类的感觉能力,但同时也导致了感受力的分离与身体体验的失落。在后现代消费/景观社会,这一危机变得更为明显而迫切。本文以苏珊·桑塔格关于感受力及其分离的论述为考察对象,指出桑塔格主要关注身体行为与情感的分离,以及身体行为与身体体验的分离。尤其是对于身体体验的失落,桑塔格从"影像:旁观他人之痛"与"疾病:无视自身之痛"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有力地论证了人们应该恢复对于身体本身的体验。  相似文献   

13.
智媒城市区别于传统都市主义的空间传播机制,其地方感呈现出虚实场景交织的感知动态化、个体情感体验的微空间化、社会互动参与的权力可塑性及身体与空间的分离错位感等新特征,本质上反映了人与城市空间的认同感——可沟通程度。从人文地理学“文化转向”与传播学“空间转向”的跨学科视角出发,将智媒城市空间的媒介沟通功能作为其地方感形成的起点,运用自然空间修复器的场景化实践、人文空间承载物的意象性表征,以及社会空间日常化的公共性再现等实践路径,来建构和形塑人们对于自然空间的环境认同、人文空间的文化认同以及社会空间的身份认同。而人在地方感回归的过程中,也要努力发挥其主体性反制作用,以人本主义实现与自然空间的“超链接”,与人文空间的“再部落化”及在社会空间中的“具身公共性”,建立起与城市空间的深度情感连接。  相似文献   

14.
在先秦思想史中,身体之思是理解先秦中华民族主体意识觉醒的重要参照系.就先秦身体之思而言,它包括贵身论、身体构成论和处"身"理想三个层面.从主体性哲学视域看,先秦身体之思这三者分别映衬的是先秦中华民族主体意识觉醒的三个精神侧面,即:自我确认、自我认识和自我塑造.  相似文献   

15.
秦勇 《东岳论丛》2019,40(3):121-128
美学重新回归"感性学",其实质也即重构美学的身体之维。当下出现了诸多的密切相关身体、处于审美视野边缘的新的艺术形式,某种程度上正是在推进美学由"形而上"向"形而下"的回归。"吃播"这种以"吃"为表现形式的新兴网络综艺,彰显了美学的身体化转型趋势。"吃播"通过表现"吃"的感受,强化了"味觉"之美,打破了限制于"视听觉"的审美局限;"吃播"强化了"身体欲望"的动力机制,打破了"非欲望"的审美局限;"吃播"突出了"身体"中心,融合并实现了"生活审美"的理念,打破了"非物质功利"的审美局限。  相似文献   

16.
刘成纪 《中州学刊》2006,(5):284-288
海德格尔认为,审美体验是西方美学解释艺术本质的主导方式。但这种对艺术中主体因素(体验者)的强调,却导致了艺术的终结。据此,搁置主体性,放逐审美体验,让作品摆脱艺术家和欣赏者的钳制而独立,就成为一条有效的艺术救赎之路。但海德格尔从作品寻找艺术本源的方式,并无法改变艺术由人创制、为人而在的基本事实。这一事实说明,审美体验对于理解美和艺术的本质仍具有不可或缺性;也说明当代美学的任务不是放弃体验,而是通过现代改造,为体验者与体验对象重新确立一个可以共在的基点。这一基点,就是暂时搁置人对自然的器具性再造(实践)和情志化改造(移情),以最不具僭越性的身体与对象建立联系。由此,所谓审美体验的主体性,就是身体性;所谓审美体验,就是“以体去验”。  相似文献   

17.
在传统社会,女性的情感表象是有关家庭、集体与国家的社会象征;而在陌生的城市社会,都市女性在社会转型与老龄化的社会语境中的情感表达离不开对主体性问题的关注。本文借鉴个体化理论,通过对广场舞女性群体日常生活的深入阐释,探讨都市女性的情感表达与主体性建构。广场舞群体以混合的个人动机进入广场空间,并以统一的身体实践,表征为自己而活的情感呈现,成为私人情感的外化,既表现为女性群体自我情感表达与重塑女性角色的强烈意愿,又表明她们在与家庭、群体和社会的互动中主动寻求主体性建构,实现个体与社会新的联结。作为特殊的身份群体,广场舞女性仍以家庭为核心,无法摆脱母亲、妻子身份,其繁杂的生活琐事背后蕴含的情感始终融于主体性的建构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18.
波伏娃之后——当代女性批评理论中的女性主体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性别视角切入女性主体性的探讨,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哲学意义和价值追求.波伏娃旨在阐明男/女二元对立关系中女性的他者身份,伊利格蕾的女性主体性理论暗示了主体身份建构中从现代同一的文化身份认同到后现代基于差异原则的身份认同的转向,克里斯蒂娃强调多重异质性主体的语言建构.女性主体性理论家们不断从阶级、性别、身体、知识、书写、言说、语言、种族等角度拓展女性主体性理论的讨论维度,敏锐地捕捉着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主导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维度,她们的理论也成为管窥西方社会演变及西方哲学思想变化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19.
身体主体论以物质能动论为前提,只有在将物当作主动者的理论谱系中,才能找到身体主体论的诞生轨迹.古希腊罗马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是主体论灵魂美学,身体作为主体的美难以进入人们的视野.近代以来,在狄德罗、霍尔巴赫、费尔巴哈等人那里,从将精神理解为身体的功能,到将身体认作审美的主体,美学在回归身体-主体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但只有那些关注生存、意志、实践的思想家,才有可能充分敞开身体的主体性,建构出主体论身体美学.叔本华揭示了意志对身体的归属性,这是主体论身体美学的必经环节.尼采则克服了脱离身体的意志现,建立了感性的、属身体的、以强力意志为导向的主体论身体美学框架,是主体论身体美学的正式创立者.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身体意象即个体对自己身体和身体体验的认知与态度,是自我意识在认知上的表现。目前学术界对身体意象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Schilder认为"身体意象是人们对于自己所具有的一个形象",即个体对自己整个身体的心理形象,包括身体知觉和身体概念。现在普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