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社科界》2005,(10):54-55
第一届“儒家伦理与东亚地区公民道德教育论坛”,于2005年11月18日至22日在四川省宜宾市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与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联合主办,宜宾学院和宜宾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承办,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宜宾市教育局、宜宾学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宜宾唐君毅学术思想研究会协办。第四届“中华美德教育行动师资培训班”同时开班。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的最好运用是在书院教育中。历代书院大师们都把以德育人作为书院教育的理念,将道德品质的培育作为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求。在长期的实践中,书院大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对儒家德育理论的继承和改造、综合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与有效的实施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仍不失其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朵奇葩。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中国的书院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制度在明清之际传入日本,尤其是《白鹿洞书院学规》对日本私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日本私塾咸宜园是江户时代最大的汉学塾,虽然它不具备书院祭祀、藏书等功能,但深受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影响。无论是中国的书院还是日本的私塾都实行开放政策,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注重知识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并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刻苦钻研学问来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4.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育虽然为中华灿烂的古代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憾,比如儒家教育目的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家族性、教育内容彰显出空疏僵化且不切实际的流弊、教育方法表征出以教师为中心的独白之偏狭。书院教育形式的出现,对孔孟式儒家教育的缺憾起到了一定的补正作用,并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将孔孟式儒家教育从追求个人成仁成圣的狭小空间引向了对常存天地间之理的追索;二是将以往注重诵经的枯燥教育内容扩展到对义理与知性的学习与感悟;三是给古代僵化的师徒式教授方法增添了充满活力的辩难风气。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是官学的补充。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的办学形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通过对它的产生与发展的分析,可以了解书院在中国封建社会各朝代的规模、兴衰以及对当朝政治的影响,从而了解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及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6.
在创办和执掌新亚书院的过程中,钱穆注重人格教育、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提倡通识教育,提出了行政制度化、课程学术化、生活艺术化等方针。新亚精神在不同阶段表现不同,但都贯穿着钱穆弘扬中国文化的宏愿。  相似文献   

7.
师生关系是教育组织机构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中国传统书院师生关系以"道"为价值基础,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建立,通过考课、讲学和交游酬唱等活动以"情"为纽带展开。书院师生关系建立之初、发展之时就具有区别于同时期其他教育机构的特征:长效性和稳固性。其价值在于整合书院的教学、生活空间,营造人文性教学氛围,促进良好教学效果的达成。传统书院师生关系,是维系书院发展最稳定、最具人文性的要素之一,也是现代书院回归教育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书院的产生与南宋书院的发展周群华,萧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一种教育机构,它不同于一般私学,更不同于官学,从宋初到清末一千年间,书院时兴时废,在不同时期,其情况和特点也不同,它是时代的产物,对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然而,书院是如何产生?它在...  相似文献   

9.
儒家理想人格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本身是人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以及仁人、大丈夫、成人等不同的层次序列,并赋予每一种人格以不同的内涵。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关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儒家理想人格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人格,道家理想人格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人伦人格,道家理想人格表现为一种非人伦人格;儒道理想人格皆具有自由的属性,但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世界的自由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一种自然世界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10.
明末书院的创建与毁禁史明一、小引我国最早的书院是唐玄宗开元六年设置的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是一个由中书省直接领导的负责修书和侍讲的官方机构。①从宋代开始,书院已经演变为私人或官府设立的讲学肄业的场所。它不同于唐代的中书省书院,不再担...  相似文献   

11.
唐君毅先生(1909、1、7—1978、2、2)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四川省宜宾人。1932年南京中央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中央大学助教、讲师、教授;1947年任江南大学教务长、教授;大陆解放前夕移居香港,与著名学者钱穆等共同创办新亚书院,任教务长;1964年新亚书院与其他儿所学校合并为香港中文大学,任讲座教授;1974年从中文大学退休,又任新亚研究所所长;1978年在香港谢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了辩证的方法,从心理学的角度,展现了大学生阶段,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冲突问题:即生物性与社会性,个体意识与群体思维,理想与现实等冲突。从而阐明了高校应加强学生的社会化教育的同时,发展学生的优良个性,培养大批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良好个性的人才的素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岳晗  李永富 《理论界》2014,(4):54-56
书院是儒家文化自觉的载体。它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儒家文化自觉的体现。书院曾经发挥了教育、研究、藏书、祭祀和议政等功能。在当代,书院的复兴可以为传承中华文化提供阵地,亦可为理想教育提供试验田,还可给予国人安身立命的场所。社会贤达积极创办、多渠道筹措资金和集蒙学教育与人文熏陶于一身,使得书院的复兴具备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宋明书院赋的发展与理学密切相关。书院是宣讲理学的场所,理学是书院教育的基本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盛衰同命。宋明理学家对书院的创建、兴复以及传播理学理想的精神使命,直接影响到书院赋的情感走向:叙说书院兴衰,并将之与圣道传承、世道人心相联系,表现出浓厚的忧道济世情怀。书院赋渗透着浓烈的朱子情结、道学情怀和对理学传统的忠贞维护。  相似文献   

15.
田雨露 《理论界》2022,(9):72-79
《文章鼻祖》作为钟山书院教材,是乾隆书院理念、早期钟山书院教育思想与杨绳武学术思想共同作用的产物。杨绳武选文经传、史汉、诗赋并重,所选皆为“文字之祖”,特别推尊《尚书·尧典》作为万事万物之祖的至高地位,建构了《尧典》与经传、史书、文章的渊源脉络。在具体阐释上,杨绳武采用以文说经的方法,抉发经传、史书的文学特征与价值,与乾隆以后经史研究方法异趋,体现出以文学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有为科举写作服务的现实意图。  相似文献   

16.
刘正峰  许翔 《理论界》2005,3(7):145-147
基于对儒家伦理文化逻辑结构的分析,文章认为儒家伦理文化具有与法律规范同样的逻辑结构,都是以行为后果保障行为标准的实现,因而其调整机理相同。儒家先哲以社会秩序的要求为儒家伦理规范的行为标准,将伦理评价与人的精神性高级需要相统一,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解决这一冲突,将群众身边言行符合儒家伦理要求的人树立为理想人格供社会公众学习,从而使该伦理要求成为一种大众共享文化。其缺陷是儒家伦理规范的实施在流动、匿名、价值多元与宗教信仰自由的现代社会缺乏可靠性,无法为社会提供可靠的预期,法律规范的调整正好克服了这一缺陷。  相似文献   

17.
今年5月11日至13日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行了钱穆(宾四)先生百龄纪念学术研讨会。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台、港和中国大陆的42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有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四位院士许倬云、余英时、严耕望和金耀基,有钱先生任教北大时的老学生何兹全、柳存仁,西南联大时的老学生李埏,江大时的老学生刘家和,新亚书院的老学生孙国栋、逯耀东等。钱师母胡美琦及钱先生的男女公子钱行、钱逊、钱易也参加了会议。会议高度评价了钱先生一生的学术成就和创建新亚书院的贡献,并就钱先生的史学、经学、子学、儒学和教育思想展开了讨论。在最后的晚宴上,钱师母向与会学者赠送了“钱穆诞生百年纪念邮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古代书院作为古代独具特色的高等教育机构为当时的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通过研究我国古代书院的教育理念及渗透方式和德育方法,对我们当代大学的德育工作仍不失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乡村建设是梁漱溟为复兴本真儒家人生和解决现实中国政治、经济问题而得出的一个结论或方案。这种初衷与国民党原无相关之处。因而梁漱溟从主观上一直力图摆脱国民党对乡村建设的控制,竭力避免乡村建设成为国民党加强官僚政治的工具。无奈乡村建设实验权和财权一直仰给于国民党,梁漱溟又不愿与国民党发生直接冲突,因而最后乡村建设逐渐偏离了其理想设计,落入了国民党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先生(1909—1978),四川宜宾人,生前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退休后,任香港新亚研究所所长,为现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人物,在港台有着广泛的影响,被誉为“文化意识宇宙的巨人”、“一代新儒者”,近年来,也引起大陆学者广泛的注意。他的思想有着鲜明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性。他对西方文化的综摄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杨,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对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拟就他综摄西方文化,继承和发展儒学精神方面,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