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郝峰  殷雄飞 《理论界》2010,(3):19-21
异化和物化是马克思早期和晚期分析社会关系异己性的两种逻辑。马克思分析了作为交换价值的货币成为了异化的社会关系,并深入到社会关系发展的三个时期中探究了社会关系物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马克思区分了社会关系物化的两种表现形式,并深入到生产过程中,用劳动二重性原理揭示了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从而实现了对社会关系物化现象的解蔽,揭示了作为交换价值的物化劳动同作为使用价值的活劳动之间的交换是社会关系物化发生的最终原因。  相似文献   

2.
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资本呈现出多维属性。它既是一种在持续运动中不断获取剩余价值的价值,也是一种以生产要素为载体的社会关系,还是一种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而生成的社会权力。资本是资本逻辑形成和发展的固有前提和基础,资本逻辑表现为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不断扩张的规律、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呈正比发展的规律、资本发展的矛盾运动规律。资本的运动过程生成了资本逻辑,资本逻辑反过来加强资本的力量,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发展。资本逻辑是资本运动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并会伴随资本的自行“消亡”而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3.
林子赛 《理论界》2012,(8):116-118
文化资本扩张及文化霸权问题是我国当前不可回避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文化资本、文化政策逐渐辐射到我国。本文首先系统地分析了文化资本在我国扩张的前提条件,即文化的消费化,接着阐述了文化资本背景下民族文化的深刻危机,指出遵循市场逻辑(资本逻辑)的文化资本与体现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之间的矛盾是根源所在,民族文化危机主要体现为文化主权与文化霸权、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两大矛盾,最后探讨了危机下民族文化的自觉及自我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4.
王现东 《天府新论》2012,(1):115-119
在文化哲学的意义上,"文化"是人类对生存意义的追求,它体现为一种活的精神,这种精神塑造着人和人类社会,并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总体性、超越性把握,是一个动态的、处于生成中的把握。文化全球化是当今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和必然趋势。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文化全球化面临着民族与世界、传统与现代、一元与多样、冲突与共生、固守与变革等一系列复杂的矛盾。在这样的矛盾系统中,人类文化生生不息,演绎着复杂多样而又鲜活生动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资本逻辑在整体上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推动现代社会全球化发展的根本性力量.资本逻辑内在矛盾运动的激化过程正是当代种种发展风险生成的内在机制.当今人类文明所遭遇的风险境况表明,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价值旨归的科学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可欲性、合理性和正义性.应对无人能幸免的风险挑战,消弭贫富阻隔和对立,以人本逻辑反思并超越资本逻辑,重建被资本抽象化了的生活世界,为社会主义的正当性提供了新辩护.  相似文献   

6.
文化资本及其他:对一种人文现象的检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经济的特有规律,使知识分子处在一种边缘化状态,人文精神没落了.知识分子作为文化精英的脱序特质,决定了人文精神的状态.作者提出文化资本与文化权利的利益之争,是此类现象的本源性说明.  相似文献   

7.
从资本逻辑看现代性逻辑的生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方法出发来把握现代性逻辑,就需要紧紧抓住资本逻辑。从根本上说,资本逻辑决定着现代性逻辑的生成与发展,现代性逻辑的诸种基因就孕育在资本逻辑的内在联系、基本矛盾和演化趋势之中。资本逻辑的总体化、社会化进程创造了现代社会,勾划了现代性逻辑生成的基本线索。与资本逻辑的动态结构、多重形态和内在矛盾相对应,现代性逻辑具有总体性与差异性交织的结构特征,包含着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复杂内涵。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现代性逻辑表现出内在地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建构社会主义新现代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人的本质在精神层面的确证,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文化的价值内核和目的所在。大众是文化生成和消费的主体性力量,文化最终应以一种大众化的形态而生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逻辑取代了文化产品应有的审美逻辑,文化生产的目的被异化,文化产品的艺术价值不得不服务和服从于资本的增殖。在总体工人的格局下,作为个体的工人成了总体生产过程一个可以被任意替换的部件,在其身体里蕴藏的“人的自然力”被非常片面地发展着、使用着,劳动失去了创造性。社会的蚂蚁化、个体的工蚁化,带来大众文化的“蚁众”异化。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众文化是为资本更好地麻痹工人、消解其反抗意识而服务的,是通过文化传播为资本服务的意识形态。文化异化的深层动因是资本逻辑与人的发展悖论。资本的增殖离不开生产能力的扩张,而人是生产的主体,人内在的劳动潜能开发的程度直接关切着资本增殖的实现程度。资本驱动下的劳动异化将劳动与人的精神世界分离开来,人类的劳动行为本身失去了主体性和创造性,人类的劳动成果也不再是为人的,而是作为外在于人的异己性的力量与人对立。当下人们文化需求的急剧扩张需要我们在文化生产领域发挥资本的工具性逻辑去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文化生产...  相似文献   

9.
认真研究和解决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的矛盾、冲突,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跨制度、跨时代的重大课题。资本逻辑与文化逻辑的乖离,对精神文化生产形成的深刻影响之一,就是造成了主观文化和客观文化、内在财富与外在财富的诸多对立。由此对文化逻辑形成的挤压与扭曲,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介入精神生产及其产品的传播,使社会文化生活脱离原有精神生产技术基础上形成的既定逻辑与价值秩序,在认知和价值理性方面发生畸变。资本逻辑对文化逻辑的扭曲或解构,从价值系统销蚀文化生产主体的创造性进力。凡此种种,都需要用一种充满社会大智慧和科学自觉性的系统理念与工作策略,去克服市场机制与资本逻辑自发调节给文化生产可能带来的价值偏颇与逻辑扭曲,如此才能保证精神文化生产的正确方向、社会价值与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化现代性矛盾逻辑与和谐现代性的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现代性是指作为人类精神的文化在现时代的根本规定。其中现代文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对立和冲突构成文化现代性矛盾逻辑的基调。这种矛盾逻辑具体表现为三种理论范式:两种文化理论、两种主义思潮以及两种现代性理论。文化现代性矛盾逻辑的发展意味着构建一种和谐的现代性已成为现时代不可回避的使命。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深刻地诊断了现代性问题,他对现代性的看法是辩证的:一方面肯定了现代性进程所推动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另一方面对现代性的核心--资本逻辑进行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批判,并深刻地指出资本是一种社会关系,对资本的批判在于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这一辩证的态度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对"物化"两种形式的明确划界.同时,马克思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摆脱资本逻辑操控下"人对物的依赖关系"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之路.马克思虽然把批判的基点放在经济事实的现代性上,但是在他的哲学中,经济事实现代性和文化观念现代性的双重批判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今天的西方依然没有走出马克思所批判的现代性社会.马克思的现代性诊断给当代中国的现代性构建提供了方法论遗产.  相似文献   

12.
陈明 《北方论丛》2017,(5):154-157
现代信用和信用制度是资本逻辑下信用关系资本化的结果.具有主体性结构的资本将信用当作工具和手段,并使其从属于资本逻辑扩张的需要和目的.信用关系的异化深刻影响现代社会的社会关系、制度规范和思想观念.信用危机和金融危机是资本逻辑固有矛盾的必然结果,最大限度地威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续.  相似文献   

13.
黎娟 《南方论刊》2023,(6):3-4+11
自“底层文化资本”概念提出以来,学界对其内涵与价值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本研究尝试从底层文化资本的推演逻辑与实践范围两方面分析底层文化资本的有限,并就底层文化资本的推进提出建议:在理论层面,要借鉴国外多元化的理论视角、补充定量的研究范式;在实践层面,应探寻与拓展底层文化资本理论的群体与场域边界。  相似文献   

14.
姜家生  刘庆丰 《学术界》2012,(3):154-161,287
资本逻辑是指资本作为一种主体性存在,在自身运动中所体现的内在规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观的起源,与资本逻辑密切相关.具体表现在:在阐释资本逻辑及对资本逻辑进行合法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为其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生成提供了思想场域和理论依托.消灭资本逻辑运行的经济所有制,是这种价值观的独特主张.而资本利益与劳动利益的对立,则为这种价值观生成提供了信仰主体和内在动力.做上述考察之后,马克思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现实性、真理性和说服力,便得以进一步澄明和弘扬.  相似文献   

15.
左国毅 《兰州学刊》2010,(3):215-218
在资本全球化的过程中,资本的原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造成了对人们固有的传统道德和价值取向的消解,动摇着人们原来的精神信仰,然而,传统文化精神也会对资本的运作方式产生一种制约作用.在与现代生产、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过程中以一种新的面貌、新的精神呈现出来。在这两者互动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就有了既适应资本的原则,与资本原则相结合,又保持其文化精神,从而获得新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16.
资本是追求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一旦形成就不断扩张,但资本扩张的结果往往使资本陷入到自身扩张的逻辑矛盾中。文化在资本建构的现代性社会之中遭受到一种不适应感的焦虑。一方面资本扩张带来的社会性制度的变革、生产性财富的增加、技术的创新,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资本扩张不断侵占文化的空间,使文化日益商品化、工业化,引起人的发展悖论,文化日益堕落。文化乐观论和文化悲观论哲学在资本建构的现代性社会中不断演绎开来,成为资本与文化现代性悖论的真实写照。当前中国文化的建设要利用资本力量,而如何规制资本力量成为中国文化建设的关键,为此,我们要从文化建设的理念到具体的措施都要规制资本的发展,用先进文化引领中国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舞动中国文化建设,最后落脚在培育新型文化实践主体上,从而使得中国文化建设在依赖于新型文化实践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实现对资本力量的规制,提升中国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揭示了物质生产要素作为资本的载体,社会关系是资本的本质,资本的载体和本质的统一构成了资本的内涵.马克思进一步指证了作为资本本质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就是作为社会关系支配力量存在的社会权力,集中体现在资本的"生产强制"逻辑、"消费强制"逻辑和"文明强制"逻辑等方面.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需要我们形成资本的"边界意识":既要充分认识到作为物质生产要素的资本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提供生产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更要保持对作为社会关系支配力量存在的社会权力的资本本质的清醒意识,限制其诸多负面影响,努力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18.
社会资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行动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渐进的系统工程,务须运用相关理论加以多维度考量。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分析表明,作为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之社会资本经由促使公民生成宽容和妥协的心理气质、遵从规则与秩序的伦理意识、合作互惠的道德品质而推动着和谐社会的构建。然而,当下中国社会资本分布的非均衡性、普遍信任社会资本的短缺、规范互惠社会资本的亏空以及公民参与网络社会资本的缺失均极大地制约了社会和谐度的提高。故此,必须采取推行美德教育、重塑公民的美德伦理,强化法治与程序建设,培育民间组织和第三部门等多元并举的行动策略来提升社会资本存量,从而最终加快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代利刚 《东岳论丛》2022,(11):134-141
资本逻辑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等领域使用的高频范畴,对此,国际学界的研究有着两种倾向:要么把资本逻辑理解为历史的机械反映,要么理解为近黑格尔式的自否定。不同的倾向导致了对于资本逻辑内在矛盾的不同理解:要么理解为机械的对立,要么理解为抽象的否定。从西方哲学传统来审视,上述解读把资本逻辑解读为“逻各斯”。通过对《大纲》和《资本论》的平权解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逻辑是“历史抽象”的结果,表现为逻各斯和努斯精神的统一;资本逻辑的限度在于资本的外在目的和劳动者的内在目的、资本的贪欲和劳动的生命力之间的异质性。进一步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现实的人”不仅仅是社会关系中物质生产的人,而且是有着逻各斯和努斯精神的鲜活生命体。社会规范“同一”或对象化这种具体的生命体的同时,又有着“非对象化”的“异质”和对抗。  相似文献   

20.
文化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即指文化因素的资本化,能创造新价值的价值。文化资本具有不同于物质资本的特征:身份认同——文化资本的关键;以人为本——文化资本的特质;多元共存——文化资本的基础;价值实体——文化资本的内涵。当代中国文化资本生成以传统文化为良好土壤,以先进文化指明方向,以吸收世界文化为精华,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文化资本重在营造,这是发展文化经济和建设和谐文化的需要,为此要紧紧把握营造文化资本的基本路向,构建多元化的文化资本主体和主导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