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构建中国DECGE模型,对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给我国经济增长和农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产业转移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导致了农业减产。而对策模拟表明,所有导致资本流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措施,如提高城乡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引起的产业资本流动,政府主导的取消农业税、增加农业投资和补贴,以及转变进城(镇)农民(工)身份,缩小政府、企业对城乡居民转移支付率差距等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变化,都可以对农业发展起到支持作用,其中资本投入促进农业的增产效应显著,而提高城乡劳动力、资本市场一体化程度的同步配套改革产生的融合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家庭中主要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增加了家庭的经济收入,满足了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引起农村家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弱化了农村家庭的生产组织功能,造成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直接制约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提高留守妇女的职业技能水平,变劳动力流动的单飞模式为家庭整体流动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家庭问题,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历来是国家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就是要在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调整不适应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建立科学、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在此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生产的支持保护政策调整,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业劳动力剩余和转移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带共性的问题。湖南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个比较曲折的发展过程,已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一)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产生了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范围最广的一次农业劳动力就业转移,对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当前湖南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全省农村约有1000万劳动力还…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及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业效率的提高和用工环境的改善,边疆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迎来了诸多新机遇。但同时,转移劳动力素质低、成本高、权益保障难、单向流动及"新生代农民工"等问题日益凸显。必须以鼓励劳务输出与吸引人才返乡相结合、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降低劳动力转移的盲目性和机会成本、确保农民工的权益、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为"引凤"筑"好巢"为着力点,促成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持续"换血",才能持续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跳出农村看农村,其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要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并在减少农村劳动力的同时保持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无论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还是农业的持续发展均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然而,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我国农村中不仅普遍存在金融抑制,还同时存在明显的有效金融需求不足,上述因素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7.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社区劳动力市场建设与女性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工业化过程中 ,早期的农村社区劳动力市场使妇女在本社区内部实现了工业就业和工资就业。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发展和乡镇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使得农村社区劳动力市场不再对妇女宽容 ,这导致妇女就业过程中遇到更多的障碍和约束。本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试图从分析农村女性实现本地非农就业、平等进入农村社区劳动力市场的障碍出发 ,提出促进女性劳动力平等转移的对策和公共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了农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生态、环境、食品安全、诚信、健康等诸多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的发展总是在冲突当中前行的,解决好工业化特征的农业发展问题是我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产生与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思路。文章就"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解释了农业模式转型发展的内在涵义,提出了在发展工业化农业模式的同时,必须注重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观点,二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9.
社区支持农业是一种能够加快农产品流通、推动城乡直接对接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有助于推动环境保护、保障食品安全、实现农民增收、增进城乡交流,从而促进城乡统筹,目前在我国得到了初步发展。茂名市基于自身的产业、定位及交通优势,且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适合发展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发展社区支持农业不仅对茂名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实现农民增收的新方向,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推动茂名市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演变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要全面反映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就必须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的变化去考察。我国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正是从就业结构的变化开始的。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不仅来自城市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而且来自城市户籍制度改革滞后的障碍。要转移剩余农业劳动力,就必须谨慎地进行产业选择。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遇到两难的选择:即用资本密集型企业来推进农村工业化,固然从近期看不利于吸收、消化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同时,还会由于资本的严重短缺而导致的高昂机会成本,但从长远看却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也居全国首位。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量企业倒闭、停产,南方各地区"双转移"政策的实施与推进,使河南农村过剩劳动力转移形势更为严峻。要有效地实现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必须加大对现有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培育河南新的经济实体,扩大河南自身消化富余劳动力的能力;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就业;发展适合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力;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等措施。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必须改变过去偏重异地自发转移 的路子,必须立足农村和农业,走综合转移之路,重点是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 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和劳务输出。要通过观念更新、信息服务、智力支持和政策引导来 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闫文秀 《东岳论丛》2011,32(11):135-139
从"村落"到"社区"的转变是当前中国乡村社区变迁的重要表现。基于不同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划分标准,山东省目前形成了工业化推动下的就地城镇化型农村社区、城市化扩张下的"村改居"型农村社区和农业产业化推动下的合村并点型农村社区。对这三种类型农村社区的分析表明未来中国乡村社区的转型与发展不但需要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与整合,更需要借助国家"看得见的手"消除不利于乡村社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提供新的制度供给,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支持和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4.
物联网应用下社区支持农业的信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作为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新形式,社区支持农业(CSA)逐渐走入了公众视野。CSA是以信任为基础的互助农业,参与其中的消费者具有两种信任属性——基于面对面交互的经验信任与基于价值认同的特征信任。这两种信任形式使得CSA的信任范围只能局限于某一特征群体,难以扩张。同时,CSA会员流失现象体现了CSA中消费者信任程度的不足。物联网(IOT)技术是一条增加消费者信任的新途径。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物联网平台的构建可以使消费者获得更多关于农产品与CSA的信息,并促进制度信任的形成,使CSA赢得更多消费者。此时,政府及产学研各方应注意解决物联网技术问题、成本问题与物联网平台的协调管理问题等,以促进物联网应用对CSA信任范围的扩张作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合理剩余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劳动力剩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存在不合理剩余。农业还很落后这是事实,新的农业生产类型需要开发,需要劳动力。但农民面临各种困境,对农业缺乏积极性。要正确区分农村劳动力剩余及原因,采取适合当前农村形势的措施,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体系中最基本的子市场,也是我国市场体系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发展劳动力市场,很有必要弄清楚各类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本文主要在江苏各类劳动力流动的统计资料基础上来研究探讨这一问题。假定绝大多数劳动者是将收入变量作为决定其流动与否的最主要因素;假定劳动者能够自由流动,那么引起劳动力流动的初始动机,主要来自于不同职业(或产业、行业、部门等)之间的预期收入差异。对这种收入差异的分析,要借助机会成本概念。所谓机会成本,就是为做某件事而牺牲掉的其它机会。对劳动力要素来讲,机会…  相似文献   

17.
传统观点认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有利于农民致富、农村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是很少有学者能看到农业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发展现代农业的不利影响。本文基于对浙江海宁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从年龄、学历、动机上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概述,并且通过对村民转移意愿的了解。分析了未来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导致发展现代农业面临劳动力供给短缺、人力资本偏低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的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如何将农村劳动力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和发展优势,是新时期新阶段新的历史任务.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就是站在农村、农民和农业现代化的高度,突破就劳务抓劳务、就输出抓输出的习惯思维定式,实现劳务输出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呈现梯度转移模式也呈现跳跃转移模式。由于长期背离适度性原则,在不断变化的人口结构助推下,两种劳动力转移模式诱发了三大问题:农村男性劳动力过度转移导致农村家庭空巢化;青壮年劳动力过度转移导致农业空心化;优质人力资本过度流失导致发展现代农业所需人才奇缺。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接近临界点,加上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仍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信号都预示着两种转移模式有可能出现新的整合与裂变。随着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公共政策应作出反应,立足农业基础地位,促使既有利于农村发展的雁阵模式又有利于劳动力转移的雁阵模式耦合为一种新的人力结构模式,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研究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它们分别构成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主要内容.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关系及其演进过程入手,通过对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的剖析,进而得出在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变迁与劳动力转移速度、规模之间的关系;根据这一规律,对中国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与模式;并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与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