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养老床位政策是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分配性政策,其概念内涵、议程设置与发展趋势研究尚缺位。多源流理论为分析政策制定过程提供方法论指导,对分析家庭养老床位政策制定有强适切性。老年照护资源的供需矛盾与地方自发试点政策的局限构成问题源流;地方政府先行试验,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言献策构成政策源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与公众的家庭养老床位诉求构成政治源流。伴随三流耦合与政策之窗开启,家庭养老床位政策议程确立。呼应时代发展的老龄化趋向,构筑科技赋能的家庭养老床位政策体系、完善非正式照护政策已成家庭养老床位政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单独二胎"政策的出台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完善,也是国家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本文采用多源流理论模型,对政策议程过程中的问题源流、政策源流、政治源流分别进行归类梳理,对政策之窗的开启及三源流的耦合进行分析,解释"单独二胎"出台的政策过程,并检验多源流理论在分析中国政策过程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鉴于政策制定的模糊性特点,而多源流分析理论又是解决模糊性条件下政策制定问题的一种理论方法。因此,本文运用金通的多源流分析理论,从问题源流、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来剖析俄罗斯高校评估政策的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4.
宗宏  杨临宏 《学术探索》2014,(10):75-80
多源流理论是针对政策议程研究的重要工具.本文在理论修正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并在结合国内政策过程实际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理论扩展,借用扩展后的多源流模型,对国家出入境政策——《出境入境管理法》的制订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描绘了问题、政策、政治这三种源流的动态作用,以及与政策之窗的结合过程,针对理论在国内应用中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多源流理论是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借鉴这一理论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政策议程设置与优化过程,突出令人瞩目的问题指标,引导人们关注政治动向,促成三流汇聚,阐明我党意识形态政策之窗开启的议程特色和政策企业家的身份特性,探索政策合法化的内生动力,将促进党的意识形态政策之窗持续开启.  相似文献   

6.
刘义强  范静惠 《东南学术》2023,(4):92-104+247
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多元主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逐渐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公共议程设置的动态转换机制研究成为焦点。通过“二阶多源流框架”对公共议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生活与治理高度互嵌的基层场景中,公共议程设置目标的实现往往要经由二阶适应性转换。这种转换以一阶议程的推进基础及其经验教训为逻辑起点,以关键行动者的作用发挥、社会政治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经验共识的拓展迁移为前置要素,通过信任、学习与网络发展等关键机制,进而实现深层交汇的成熟“三流”。社区商居冲突治理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验证基层公共议程设置适应性转换的实现逻辑,进一步探讨公共议程设置转换的逻辑框架,提炼“中国之治”思路创新和环节优化之策。  相似文献   

7.
政策终结是政策循环中新旧政策更替的承前启后的环节.无论是政策的研究者还是实际操作者都知道政策终结并不是一件易事.政策终结有多种形式,现实中较为常见的是政策替代,但其过程同样不易.既有的政策终结与政策替代方面的研究既不够丰厚,也存在某些缺陷.传统的政策阶段论模式因过于强调理性,因而用来分析政策替代时解释力不足.近年来,部分学者又基于机会论的考虑,将多源流分析框架作为模式运用于政策终结研究,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因缺乏对适用条件、影响变量等方面的考虑,终究不能令人满意.有鉴于此,回归并重新解读多源流分析框架,从渐进主义逻辑和非理性因素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和修正,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匡正以上两种解释模式存在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间断平衡框架因揉合了政策过程的渐进式平衡与短期重大间断这两个关键变量,而能够同时对西方政策过程的渐变性和突变性进行合理、恰切的解释。为厘清该框架在中国政策情境下是否同样具有解释力及有效性,选用历史文献考察、纵向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中国1949年以来户籍政策变迁的过程进行详细梳理与总结,并运用间断平衡框架对这一政策变迁过程进行验证。研究发现:间断平衡框架与中国的政策变迁规律基本吻合,但基于西方政策实践的间断平衡框架在解释中国政策问题时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决策机制层面,中国官方权威决策系统主导型与非官方决策系统参与型相结合的政策运行机制,有别于西方子系统政治与宏观政治互动型的运作模式;在决策的影响要素层面,中国社会组织、民众等行动者的参与也同西方利益集团和第三方议事机构的动议存在显著差异,具有明显的中国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间断平衡框架的矫正意见,以期促进间断平衡框架的本土化,增强其在中国政策语境下的解释效力。  相似文献   

9.
容志 《晋阳学刊》2012,(3):35-42
运用政策的多源流分析方法解剖和考察,上海市某区A镇"网格巡察"政策的形成是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交汇影响的产物。政治源流因素压倒问题源流成为推动政策形成的主导性因素,使得该项政策的形成更为接近于"政策方案——寻找问题——方案论证"模式,而不是简单的"问题解决"模式。这种模式突出政治源流中包含的行政体制因素、政策溢出效应、技术发展因素、问题规避因素和智库的"政策论证式"参与等因素,并可能造成基层公共决策中方案意识压倒问题意识、明星效应压倒绩效评估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李琴 《兰州学刊》2014,(10):192-198
从1982年起IAD框架就一直是奥斯特罗姆的研究重点之一。它致力于解释包括应用规则在内的外生变量(exogenousvariable)如何影响公共池塘资源自主治理中的政策结果,为资源使用者提供一套能够增强信任与合作的制度设计方案及标准,并用来评估、改善现行的制度安排。如何在IAD框架下对当地农村妇女参与村务管理的治理情境进行分析?文章着重依托H村实践和个案访谈,在IAD框架的行动情境核心分析要素构架下对治理情境的治理政策、治理者特质、治理内容、治理困境等四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1.
当代文学中知识分子形象的类型化其实是从《小城春秋》开始的,《青春之歌》则使之进一步完善和成熟。两部小说对知识分子类型化处理的要素可以概括为"一个标准"、"两个向度"、"四种类型",即在高度一元的政治标准统摄下,从政治属性和个人情感属性两个向度对知识分子展开描写和评价,并最终把他们划分为革命知识分子、进步知识分子、自由知识分子和反动知识分子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政治注意力现象在中国政治体系中普遍存在,有关政治注意力的研究侧重于象征、工具意义的阐释而忽视基础观建构.本文聚焦中国场景下政治注意力演化理论构建与国家治理意涵,以"过程-情境"分析框架为基础,将政治注意力演化过程区分为分配-传递、竞争-捕捉、参与-反馈、跨界-共治四种理想类型,认为它们与各自生成情境之间的匹配性是全景动态理解政治注意力运行的基础;再将"过程-情境"分析框架放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加以拓展,以再制度化推动政治注意力演化过程与国家治理制度之间的冲突性消减与兼容性提升,实现政治注意力演化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广西回族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回族源流问题,许多学者已有较深的研究,并理出了基本的脉络。此文仅是用新材料加以补充,并提出个别新问题,就教于前辈学者。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广西,过去有两种说法“一谓唐时从广东回教会分脉而来,盖回教于隋末流入中国,首先在广东番禹创建怀圣寺以传教,遣唐中叶影响渐大,达及广西,初于桂林布教,今西门外清真寺,即其旧址。一谓元代由官吏传入,因元并中国,所置官吏,多西域人之情牵回教者,政治力量所到之处,教权随之,今桂林回教中之著姓,多其后裔。以上两说,姑并举之以供考证。”①以上两种说法都是没有根据的。一…  相似文献   

14.
根据政策问题提出者的角色、作用以及影响力的不同,政策议程创建活动可以分为内创型、动员型、相融型和外创型四种基本类型。内创型政策议程是一种由政治权威人物主动地体察和认定社会问题,在不经过与体制外行为者互动的情况下直接将特定社会问题纳入决策程序的议程创建活动;动员型政策议程是决策主体借助正式机构的各种资源,在对体制外行为主体进行动员、教育和引导的基础上推动某一社会问题上升为政策问题的议程创建形式;相融型政策议程是一种由体制内、外的政策共同体及其代理人沿着"内倡"与"外推"两个方向,在有效互动基础上共同推动的议程创建活动;外创型政策议程则是体制外行为主体运用各种力量向决策主体施压,进而推动某一社会问题进入决策议程的创建类型。通过对四种类型政策议程的内涵、过程与效度的比较分析,有助于优化当代中国政策议程创建过程,提高政府决策品质。  相似文献   

15.
储昭华 《学术界》2004,(4):149-155
本文对伯林"两种自由"理论的真正涵义、所产生的误读及对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进行了探讨,提出"两种自由"并非平行并列的种类之分,而是自由概念的逻辑层次之别;二者不是相互对峙,而是相互统一的源流关系;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同样具有自由精神,但作为一种"道化"的自由,其根本缺陷不在于缺少某种类型的自由或自由的某一部分,而是难以开出权利之果.  相似文献   

16.
何种政治、谁之文学、如何审美分别是文学研究的政治语境、政治诉求、政治审美因素,都是文学研究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文学研究中的政治包括具体的政治政策及其落实、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审美四个层面。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诉求包括启蒙、革命、重新启蒙、后启蒙等四个阶段,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也经历了启蒙者、被改造者、新启蒙者、智识分子等四种身份的剧烈变动,文学研究的话语形式分别为启蒙话语、大众话语、新启蒙话语、技术话语等四种类别。与以上相对应,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政治审美因素分为政策与制度图解、政治文化、政党政治、文化政治等四个层次。  相似文献   

17.
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北极的潜在战略价值逐渐凸显。北极八国现已将北极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促使“近北极国家”也积极制定北极相关政策措施,进一步介入北极事务,积极参与北极治理。通过界定“近北极国家”的概念与范围,归纳分析“近北极国家”的北极政策类型。“近北极国家”的北极政策虽有紧迫型、适应型、关注型之分,但“近北极国家”北极政策一般都遵循一致的原则和目标,国家间也存在诸多有利于北极发展的共性主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北极国家”介入北极事务的航线开发利用共同路径,以期为分析北极局势、缓和北极争端提供思路,进而为中国进一步制定北极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张磊 《兰州学刊》2008,(2):50-52
美国国内政治中利益集团的数量之多,参政范围之广,在世界范围内可能无出其右。它们可以通过对决策机构、政党内部成员、社会舆论等多方面施加作用以达到影响国家政策从而获得自身利益的目的。文章以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为切入点。结合几个具体的案例,探究了美国利益集团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手段、地位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刘昌明  隋聪聪 《东岳论丛》2012,33(7):118-125
在影响地区主义发展的诸多变量中,民族主义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互动关系的理论分析和案例验证,二者存在着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两种关系,互动关系的类型主要取决于地缘政治环境、民族文化与经历、国家利益、地区规范四个要素的特点和变化.东盟是民族主义与地区主义积极互动的结果,东北亚则是二者消极互动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20.
面对今天的政治现实 ,比较政治学传统的四种分析框架即系统理论、政治文化理论、发展理论与不发达理论、阶级理论不足以解释现在的政治现象。提出新的分析框架以研究新的政治问题 ,是摆在比较政治学家们面前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