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志刚  王远 《北方论丛》2012,(3):114-116
康德的道德学原理为解决人的现实自由仅提供了主观的理性法则;而自然法权意义上的抽象法离开社会生产方式而抽象谈论物的所有权问题。马克思把人类的自由问题引入到具体的社会生产关系当中,从而扬弃了道德法和自然法的抽象性,建构了一条唯物史观的社会伦理学原理。  相似文献   

2.
康德关于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关系的理论对西方政治哲学和法哲学的重大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本文试就此问题的内在逻辑作初步探讨。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结合的必要性及可能性康德的法哲学建立在他的伦理学的基础上。权利(这里指法律权利,即法权。下同)体现和保障先验理性(以道德自由为核心)。它最终来自先验理性所颁布的“法律”,是为了在先验原则的基础上使每个人的自由能够协调起来。这就是说,“权利是把每一个人的自由限制在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之间达到调和境界的条件上的,只要每一个人的自由能依照一个普遍法则,则这境界便可以达到…  相似文献   

3.
王奎 《兰州学刊》2011,(10):6-10
康德对道德法则(moralisches Gesetz)的演绎和证明无疑在其道德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道德法则以及相关的自由概念若不具有客观实在性,则道德将会成为一种"虚构的观念"和"头脑的产物"。然而不幸的是,在其代表作《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甚至是巨大的颠倒。在前书中试图从自由来确立和演绎出道德法则,后者则是明确反对有任何关于道德法则的演绎,并同时从道德法则演绎出自由。在此背景下,文章首先分析和评价这两种不同的演绎,然后通过比较来解释这种转变的原因以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原则的有效性是康德道德哲学必须要处理的一个问题,因为道德原则在其道德哲学中居于中心地位,如果没有有效性,其实在性将遭到质疑。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实践理性批判》中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他通过分析道德法则对人具有普遍必然的约束性论证了这个问题。道德法则是实践法则,人类有理性自律能力,就必然且能够接受道德法则的命令,从而使准则具有法则的形式,做到自律,这也是道德原则对人产生有效性的方式。这种方式,事实上还是一种形而上的设想,现实生活中,绝对命令能否被人遵守依然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5.
康德论意志的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讨论了三个概念,即道德法则、意志和行为,并指出只有使道德法则决定意志,意志又决定行为,我们的行为才会有道德性。义务也是行为,它是出自道德法则的行为。康德分别在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中两次定义了义务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康德认为,美德就是按照道德法则来决定行为动机的意志的力量,这与通常把美德看作优秀的情感欲望品质的美德观有着较大的距离.康德指出,再优秀的、令人羡慕的情感、欲望品质也不能保证其本身绝对的善.唯有纯粹的、客观的道德法则才能确保意志的善的价值.但正因为康德的美德理论绝对地排除情感的来源,所以其美德理论中也存有内在困难,他把理性世界作为本体界是失当的,但将康德的美德理论应用于公共美德的探究中却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道德法则是康德道德哲学重要的概念之一。从康德对道德法则总的论述来看,道德法则就是理性法,其与自由、意志、至善等有着密切关系。道德法则是一种"应该"的命令,但是不一定遵从。所以,在实践中,要使行为准则能变成普遍规律,就要遵循道德法则实践路径内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8.
自律和自由是交互性的概念,因而不能以自由作为道德律的推导根据。所以康德在第二批判中以道德法则作为一种理性的事实来推导自由。这种排除一切经验质料的先验性质自由,会导致现实自由的缩减,即现实权力可能会要求不论现实怎么样,你还是应该遵循道德法则,自由于是成了一张空头支票,只剩下法则的强制性。道德自律带来的自由的这种胜利是压抑性的。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政治哲学与罗尔斯的政治哲学具有极为紧密的理论传承关系。康德把政治共同体奠基于先验伦理学之上从而陷入了形式主义,无法使其现实化,政治共同体变成了空中楼阁。罗尔斯承继了康德的问题,其理论意图是要把康德的先验哲学经验化进而把政治共同体建立在现实性的基础之上。但是,由于作为公平的正义自身的理论缺陷不仅消解了理性,也消解了道德,其作为组织良好社会的政治共同体却终将成为一种沙滩上的建筑。  相似文献   

10.
康德主张采用先验方法来确立道德原则.他认为,道德原则就是使意志成为善良所必须具备的最终条件--意志由道德规律所决定,善良意志就表现为自觉地选择和主动地服从道德规律的行为即"出于责任"的行为.如果道德规律是先天的,道德原则就必须先天地确立.康德通过道德规律的普遍性阐明道德规律概念及其表现--责任概念具有先天性,以此说明在理性中寻找道德规律的必要性;康德又通过自由概念证明了理性中存在道德规律、通过把伦理学划分为经验部分和先天部分来说明能够先天地在纯粹理性的概念中寻找道德规律,以此说明先天地确立道德原则的可能性.康德以先验的方法确立道德原则虽然有局限性,但这种方法使道德可能成为艰难曲折中的人类实现人是目的本身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马元龙 《社会科学》2008,(4):133-143
将萨德与康德相提并论,始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但比较萨德和康德所带来的真正的思想冲击来自于拉康.与霍、阿的意识形态批判不同,拉康是从精神分析的伦理学入手来考察康德和萨德的关系.如果说在康德那里,道德法则作为意志的普遍立法根据,必须排除任何对象、利益、情感、幸福,那么在萨德这里,快感也具有同样的地位,为了自己的快感,必须毫不考虑对象(受害者)的感受,必须将道德、仁慈、法律统统摒除.对萨德式的主体来说,满足自己的快感正是主体必须履行的义务.将康德与萨德相提并论,在拉康看来,绝不仅仅是因为可以顺理成章地从逻辑上将萨德式的"追求你的快感"过渡到康德式的"履行你的义务",而是因为康德的道德律本身就为欲望预留了位置,当然,这不是道德主体的欲望,而是他者的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说,萨德为康德的哲学补充了肉欲的调料.拉康的独特发现是:不是说萨德是暗藏的康德主义者,而是说康德是暗藏的萨德主义者(虐待狂).  相似文献   

12.
西方近代史上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康德是首屈一指的道德思想巨匠。他在建构自己的价值系统时,首先立足于“实然”的历史考究了道德作用,然后从中提升出“应然”的道德原则,最后借助这“应然”原则为所有个人悬设起值得永远追慕的“未然”伦理目标。这在实际上提出了与人类命运交相缠绕的三大道德课题:道德对“实然”历史的作用是什么?“应然”的道德原则对人类有何价值?人类“未然”的道德远景何在?马克思正是在接着对这三大课题的再思索中,批判性地吸收并超越了康德思理的有益成果,才在伦理学上达到了自己的理论高峰。道德对“实然…  相似文献   

13.
陶侃 《江汉论坛》2003,(2):68-71
康德的实践理性与阳明心学的致良知都十分关注主体道德自觉的建构,但路途却迥然有别.康德主张道德法则必须绝对地超越于经验实质,理性普遍立法越是纯粹、直接,道德的威慑力量越为庄严、崇高.而王阳明则强调吾心良知与天理、万物,与功夫实践相即相融,合一不二,致良知本于道德法则,却又不离人心物事.康德把理性本体分裂出经验现象,而王阳明则汇合超越与实质,实现理性形式、外在规范与日用实践、主体精神的内在统一,要求由绝私堵己、省察克治而达到莹彻了然的绝对道德本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从哲学史语境看 ,康德将道德置于绝对先验基础上 ,力图建立伦理学的最高理论理念。尽管这是为道德合理性作论证的一次最卓越的努力 ,但从现代性问题语境看 ,这却是一次失败的努力。康德以后的伦理学越来越远离康德的理想而接近生活现实。这一思想史趋势可从舍勒和麦金太尔对康德伦理学的批判窥其大端。虽然舍勒和麦金太尔立足于保守主义立场 ,但他们所作的历史分析却又与马克思对资产阶级道德的批判有某种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15.
王若磊 《学术论坛》2012,35(3):106-110
文章通过展现康德法权论整体的逻辑进路,探求康德如何为法权建立先天根据,从而为权利的必然性和正当性奠基的。康德的法权理论建立在他对"人"的理解和定位之上;他以纯粹理性能力在实践领域中建立的道德法则为依据,将法权归结为以内在理性为基础的外在自由的协调之上,认为人这一存在于"现象界"的"理性主体"所具有的"自由的实践理性"是法权存在的先天根据。  相似文献   

16.
大多数哲学家认为,道德探讨必须首先从善的定义出发。而康德却另辟蹊径地指出,善作为意志与行为的关联,如果它的确立是先于道德法则的,并且它决定我们的欲求能力,那么它只能是一个经验的、偶然的概念,根本无法承担起道德评价所需要的确定性,也不可能支撑起需要确定规范性的道德哲学体系。相反,道德法则因为具有先天确定形式而成为普遍的评价标准,因而能够支撑起有规范意义的道德理论。所以,道德探讨的起点首先是寻求普遍的道德法则并进而通过道德法则确定作为意志对象的善。然而,对于道德生活而言,基于确定性的道德原则和基于欲求能力的幸福同是我们生活意义之所在,只考虑其中之一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几十年里,“自主”概念在生命伦理学的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被广泛地运用.在“贝尔蒙特报告”中尊重自主原则作为首要原则被正式提出.人们普遍认为,生命伦理学的自主原则来源于康德的自由理论.实际上,自主在康德的理论中不只是伦理学的基础,而且是哲学的基础.在康德看来,尊重自主的原因是每个人都有绝对的价值和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命运的能力认可,剥夺别人的自主权是将他人作为手段,而不是将他人作为目的去尊重.在一直都是以医生为主体的医患关系中,强调人的自主具有非常深刻的道德意义.但是人类的道德生活中不是自上而下、直线式地将道德规则运用于具体情形中的.在医疗实践和医惠关系中,实践康德的道德理论将会面临不少困难.  相似文献   

18.
试论牟宗三对康德自由意志的改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悦 《北方论丛》2006,(1):122-125
会通儒家思想与康德哲学是牟宗三学术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会通过程中,牟宗三把康德哲学的某些概念做了相应的改造。其中,对“自由意志”的改造至关重要。牟宗三通过对人拥有智的直觉的肯定使“自由意志”成为可知,通过对性、情、心的提升完成了对“自由意志”的能动性改造,又借助有限心向无限心的跳跃完成了对“自由意志”的超越性改造。使先验道德能够得以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康德将道德法则孤悬的缺憾,但同时也冲淡了蕴涵在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无限张力。  相似文献   

19.
从启蒙运动看康德先验伦理学的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哲学史上,康德伦理学与众不同的卓异之处在于:他将道德原理置于绝对的先验原则之上。这不仅是构造先验哲学完整体系的需要,而且和启蒙运动对康德思想的历史影响有特别深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关于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德的伦理学说,正如弗兰克纳所说,是一种一元准则义务论的学说。这种义务论学说的提出,是和流行于当时的18世纪法国的幸福主义和英国休谟的道德情感论有关的。可以说,这些学说都是针对当时西方的道德崩溃、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的社会现状而提出来的,只不过各自提出的拯救处方不同而已。康德不赞成把道德的复兴寄托于人性中的道德感及快乐与痛苦的感觉,而是求助于人的理性中的道德法则和道德义务。在卢梭的启发下.康德意识到科学不是万能的,它不但不能解决道德复兴的问题.而且还有可能带来新的道德问题。因此,在培根的“知识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