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颖  王飞 《兰州学刊》2009,(Z1):210-211
母亲素质的提高事关中国的千秋大业,社会各界不但要重视母亲素质更要注意和发展将要转变为母亲的女大学生群体的素质。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形式针对女大学生的母亲角色意识展开调查,分析得出就业压力、家庭背景、教育和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与女大学生母亲角色意识的强弱息息相关。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女大学生母亲角色意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统一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之间存在一种多层面相互作用的关系,二者既具有紧张冲突的一面,也具有协调一致的一面.社会需求与教育的职责要求我们建构"法学教育一司法考试一法律职业[1]三方互动的新型关系,充分发挥其互动的一面,以此推动法律职业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客家妇女是客家学和女性学研究中前人较少关注却又饶有兴趣的话题.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闽西武北客家村落为例,就客家妇女社会角色与社会生活的若干问题进行论述.文章认为,客家妇女文献记载的不足,可以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进行弥补.客家妇女的社会角色与社会生活既有族群特色的一面,也有中国东南社会普遍性的另一面;既贯穿了精英意识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内容,又存在着制度条文和实际生活相悖离的现象.在客家妇女研究中,田野调查与文献资料的结合,才能比较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客家妇女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母子关系是一切人际伦理中最美满、最和谐、最牢固的关系之一.传统社会父母对儿子有不同的角色期待,一般而言,父亲对儿子的期待往往好高骛远,富于理想色彩,其态度是严厉而苛刻的,而母亲对儿子的角色期待则平和而切于实际,其态度是宽容而慈善的.父尚义,母尚恩,故父亲严厉,母亲慈善,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由于母子关系比较亲近,母亲对子女性格的影响常常超过父亲,母亲更适宜做儿童的启蒙老师,是培养儿童健全才性和健康心灵的最佳人选.  相似文献   

5.
家庭伦理角色是母亲社会角色的一种。家庭伦理角色不仅决定母亲自身的幸福感和价值感,还直接影响着子女的成人成才。现代社会转型中的体制转轨、结构调整和观念冲突,造成了母亲家庭伦理角色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人们对角色期待的理想化和角色实践动力不足。解决现代母亲家庭伦理角色的困境,可以借鉴传统母训文化中具有现代意义的家庭伦理角色的规范内容与建构方法,从家庭伦理角色意识、家庭伦理角色规范体系与家庭伦理角色制约机制三个方面建设母亲家庭伦理角色。  相似文献   

6.
蒋德海 《江淮论坛》2013,(1):117-122
教和养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就是道德教育和教养的关系。道德是灵魂和基础,教养是外化和表现。道德和教养都离不开教育,但教养作为一种行为方式除了教育以外,更要靠社会环境特别是制度的保障。现代社会的教养是法治文明的产物,法治文明和教养存在着内在的互动关系。充分发展的法治文明,不仅是现代道德的体现,而且是道德和教养之间的桥梁,是道德走向教养的最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儿童健康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大多数家庭中,母亲主要负责儿童的照料工作。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照料儿童的能力可能越强,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就越好。从知识资本、社会资本、收入、行为选择等方面分析女性(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儿童健康的影响机制,得到以下结论:教育不仅能够增加女性的资本存量,增强女性在家庭中的谈判地位与自由选择的权力,还有助于提高女性分配和利用资源的效率,从而对儿童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幼儿园游戏课程中,我们采取“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养模式,既体现了儿童游戏的自由意识,又体现了儿童活动的规则意识。 表演游戏是幼儿体验和表现社会化的游戏,也是游戏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还是以角色扮演为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创造性游戏,独立性、自主性、社会性、象征性是角色游戏本质特征的具体表现。在表演游戏中,以它独特的具有游戏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从表演游戏的内容来看,它来自语言丰富、优美的文艺作品,可以丰富幼儿的词汇,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但它又不同于故事表演,是幼儿的主动活动,幼儿可以围绕主题增减故事的对话,发挥创造性,以表演角色的活动为满足,幼儿玩表演游戏只是追求表演的快乐,而不是以表演给别人看为目的,符合其心理、生理的需要,表演游戏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性、积极的情感和对促进幼儿言语、良好的个性的发展以及美好心灵的塑造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入学教育是高校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起点和源头,也是帮助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进行角色转变的重要途径。新生的入学教育应该从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专业认知、学习生活以及生涯规划等方面进行,从而为新生在人生观、价值观、规范意识、发展意识以及心理适应等方面更好更快地融入大学生活,进而融入社会提供有力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当代女性在母亲角色的认同上出现了重大的变迁,即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她们一改传统社会婚姻和做母亲所要求的女性生活的范式,向关注个人幸福和生活质量的新型母亲角色转变。所引起的一系列变迁主要表现在母性与母性化过程变迁、母亲角色的选择权变化、母亲角色与高生活质量的冲突诸方面。这些变迁涉及到传统的社会制度、家庭制度和文化价值观念中关于母亲角色的规范与安排等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维泰 《中州学刊》2004,(5):179-181
儿童离家出走是儿童与其所在社会关系之间在平时不能达到协调并严重失衡的交互作用下造成的,其中也有儿童自主性质的一面,并强烈表现着儿童的主体性要求,它表示了儿童对原生活环境索要着自己作为人的生存应有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2.
《大庆社会科学》2012,(4):110-110
阮成武撰文指出,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和社会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既有超越不同国家和社会情境而殊途同归的趋同性一面,又表现出对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体结构的依附性一面。如何在这种趋同性与依附性之间寻找一种张力平衡,作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是新中国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教育积极探寻的。  相似文献   

13.
王勇 《兰州学刊》2005,(5):352-352,F0003
家庭教育是实现儿童社会化基本内容的有效途径.有效的家庭教育能够促进儿童习得社会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和正确的角色意识、帮助儿童建立起和谐的友伴群体;由于我国城乡家庭结构变迁和人们教育观念的转变,当前家庭教育中出现了诸多不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为了更好地发挥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的促进作用,家庭教育应该紧紧围绕儿童人格独立性培养这一主要任务,不断营造和谐的家庭育人氛围和良好的儿童社会化宏观环境.  相似文献   

14.
在战争背景下,三四十年代现代作家笔下的母爱书写与二十年代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出现了多维度、多元化趋势.已经不是二十年代作家笔下至纯至真母爱主题的极度张扬,而是揭示母亲极具社会性的复杂一面,出现了积极进取、努力摆脱现实命运的母亲形象,并出现了一大批"革命母亲".圣母形象逐渐消失,人性恶的一面彰显出来.革命女性作家尽管将更多的笔墨泼洒在全民族的生存和国家的解放上,女性的内审意识开始弱化,但是也难掩她们作为母亲内心的悲戚与哀伤.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性别是与"弱者"的身份认定和"贤妻良母"的角色设置相联系的。宋代女性词却体现出对此现实身份的漠视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化,即以文人的精神和艺术追求来冲破"弱者"身份对女性的束缚;二是情人化,即女性词人在创作中有意回避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真实身份,代之以"情人"这一非伦理的角色。这说明女性词人对自我的角色期待与社会定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出她们已初步萌发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公民道德是公民必须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道德,也是在享有社会权利的同时对国家和社会应履行的基本道德义务.罗马民族很早就认识到了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地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古罗马人无论在儿童的教育中、法律的制定中、政治制度的建设中还是宗教生活中,都蕴涵了培养美德的意识.这些有益的经验无疑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17.
平原 《河南社会科学》2005,13(5):115-117
"五四"时期女作家思想意识的觉醒,使她们在女性角色的定位和性别的自认中将母性的价值档和地位遮蔽起来,在对社会和自身的反思中,她们的作品缺少对母亲角色的正确认识,这就意味着女性在对自身性别意识特别是母性意识的认定中存在着模糊性,至此女性的彻底解放就是虚妄.  相似文献   

18.
一、角色理论与角色意识教师作为角色身份的出现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并创立角色理论。教师角色是指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也就是说,每个教师都在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教育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使着不同的行为。对于教师的不同角色,人们有不同的要求,甚至对于同一角色,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要求。教师通过学习、职业训练、社会交往等了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美国心理学家林…  相似文献   

19.
卢梭以自然教育思想以依托,试图构造一个理想的民主社会。在自然教育思想中,他特别突出了受教育者自由意识、独立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义务意识等意识的培养。具有这些意识的新“人”,无疑正是民主社会所需的民主公民。为此,卢梭在教学方法等方面也依据民主原则进行了相应的改造。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两种人生状态,生和死是截然分开的。但在哲学本源上,两者又是和通为一的。海德格尔指出:“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在生命的繁衍过程中,我们一步步逼近死亡。生与死同在,生因死的必然而显出其珍贵,死也因生的可贵更具备丰富的意义。生和死的相依相融关系就决定了人类一面张扬生命意识、追寻理想人生,一面也无法回避死亡这一天然宿命。特别是那些对生命有深刻体验的作家,必然会把视线投向死亡这一神秘领域。而纵观中外文学,事实证明,无论在生死观念上作家之间存在着多大分歧,但对死亡的透视却已经成为不约而同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