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资源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利益理论认为,利益的基本内容是物质生活条件,而利益的本质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利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前提和动力因素,利益矛盾构成了社会的基本矛盾,高度和谐的利益共同体是人类社会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利益分析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可具体总结为;从分析社会表象深入到利益分析,从分析利益主体到分析利益关系,从分配关系入手把握利益关系的状况,从利益关系的状况探索协调利益关系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利益分析方法分析现实问题,应该把握重大社会事件背后的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根源,社会集团和利益群体背后的社会地位利益分化和利益关联性,根据利益关系的性质和程度决定我们的政策和策略.  相似文献   

2.
倪芳 《理论界》2020,(10):1-8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利益思想的逻辑继承与时代创新。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理论视角出发,阐明利益范畴的社会实践本质与人民利益立场,关注个体利益发展诉求的全面性,倡导社会共同体利益发展的和谐性。习近平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利益论的实践性与人民性,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全面发展,旨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利益共同体的和谐发展。在马克思利益思想的科学指导下,我们亟需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经济利益基础、政治利益协商平台与社会民生利益保障,构建共创共建、共商共治、共富共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利益格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关切人的存在、探究社会发展的理论结晶.共同体是人的集合,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处于一定交往关系并不断发展的“现实的人”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社会性、发展性出发,立足人的生存状况、社会交往形式以及所有制关系对市民社会中人的异化现实进行了反思,揭示了市民社会中人与物的价值倒错、私有财产的二重性、分工的片面固化、自由平等人权的虚假本质.基于对市民社会从人本维度、辩证维度、生成维度到价值维度的批判,马克思将其共同体思想的逻辑归宿指向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指出消除强制分工的异己束缚、以社会所有制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外在依托.  相似文献   

4.
回顾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意义最大的、最为根本的变化,莫过于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结构变迁的核心是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所谓分层,是对于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观察角度,也就是说从人们社会地位垂直变化的角度观察社会。分层的本质是关于人们之间的利益或资源占有的关系。而改革的本质也是关于人们利益关系的变迁,因此,这里研究的也就是在改革开放中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关于共同体的理论探究,缘于对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相互对抗的现实分析。马克思在历史逻辑中区分了"真正的共同体"和"虚假的共同体",分析了人类共同体建设的不同历史形式,在自由人联合体的系统阐述中完成了对社会共同体的理论阐释。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我们讨论人类解放主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新时期推进建设人类共同体提供了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刘东升 《理论界》2007,(5):84-85
程序保障是法律人文属性的基本表现形态,反映着法律的权威性、可接近和指导性;人格平等是法律人文属性的精神内涵,体现着人作为类的存在本质;利益促进是法律人文属性的有效实现,通过对社会正值关系的维护,表达对人的关怀。人格平等对利益促进进行整合,利益促进充实人格平等的内容,程序是人格平等和利益促进的综合表达。  相似文献   

7.
利益固化本质上是指社会利益格局出现了某种静止不变的状态或趋势,强势者恒强,并且阻碍利益格局改革。我国现实中利益固化的表征已经在多方面显现。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深化改革、构建合理的社会利益格局,指导思想上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利益决策制定上要切实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民主决策,反映公众诉求;改革重点上要政府管理体制与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改革并举,根除利益固化的滋生基础;同时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为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利益是解开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疑难的戈尔迪之结。市民社会的真正奥秘就是利益成为了社会的基础。从利益出发 ,才能建构真正的社会史。马克思的出场路径是利益。利益不是唯心主义的心理联想。利益与政治经济学结合 ,利益是劳动分工的特殊形式。利益的一般规定是物质生活基本条件 ;利益在虚幻的共同体中是一种抽象的社会关系。这种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的矛盾运动 ,是社会形态产生、发展和变革的根源和内驱力。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一个正确理解和实现人类利益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吴波  张艳涛 《理论界》2022,(12):7-13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问题的学理研究,学界不仅应从制度层面去找寻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显性差异,还应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探照灯”,深入探寻两者的内在性差异。马克思正是在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与个体相异化的事实分析中,揭示了共同体与个体的本质联系,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提出奠定思想基础。透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看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能够得出以下结论:“真实的共同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联合的个体”是其存在基础,“自由人联合体”是其历史趋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内含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论资源。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和全面发展的自由人联合体体现了马克思社会理想观的理论观念。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理解经历了从自然共同体、虚假共同体到真正共同体的转变。真正的共同体集中体现了追寻人、自然和社会和谐统一的境界之“和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义”所在,就在于其哲学思维所采用的实践思维方式与实践逻辑。马克思的“和谐共同体”思想就是立足于它的哲学思维,在实践的内在规定性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过程中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而形成的集合体。和谐共同体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内在相关,并成为引导当今中国走向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参照和价值路标指引,这一问题理应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共同体的研究以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为起点,通过对市民社会既积极又消极的双重特征的分析与考察,马克思建立了由市民社会过渡到真正的共同体的理论演进逻辑.在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逐步一致和人的本质理论逐步展开的双重逻辑推动下,共同体必然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遵循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发展逻辑,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演进的最终归宿必然指向在真正的共同体中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研究是从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开始的。他批判了黑格尔的关于国家高于和统摄市民社会的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才是国家的基础。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中其市民社会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二者都具有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容本质指个人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物质交往、该阶段上的整个工商业生活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组织。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三方面的特征特殊性;从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相互关系来把握市民社会的发展规律;在市民社会诸领域中经济关系领域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说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不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仅仅在社会历史观中简单地“推广” ,利益是马克思最早发现走出唯心史观魔谷的阿莉阿德尼之线。 184 3— 184 4年 ,马克思恩格斯就认为 ,唯有从市民社会利益关系出发 ,才有新哲学的社会史 ,否则 ,历史就仍然是旧哲学的政治史、哲学史和意识史。恩格斯从市民社会利益关系出发描绘的社会史 ,已接近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于“历史的科学”。  相似文献   

14.
各民族根本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根基。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的形成过程中,还是在党的民族工作百年历程和历史成就中,各民族根本利益始终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层面发挥着根基性的作用。各民族根本利益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之间的逻辑关系体现在,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基础,增进民族平等团结的社会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关系保障,以国家认同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化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力,满足各族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利益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求。因此,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格局、发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生机活力、协调总体利益与多元利益的中国智慧等三个层面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打下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随着1844年开启的哲学性变革,马克思在人的本质研究领域也开始了一场深刻革命。自1843年起,马克思提出了6个有关人的本质论断,但这些论断并不是混乱无序的。马克思在确认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排除了人的本质的外在化后,以实践为逻辑主线,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阐释了人的类本质、发展本质;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突出了人的共同体本质、社会联系本质;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强调了人的个体本质,从而为我们理解人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有逻辑、有层次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中,对个体利益和共同体利益的范畴分析,时代性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视国家利益和全球共同体利益的关系,重在构建利益共同体;从人的发展逻辑阐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全球化呼吁共同价值追求提供根本价值指向,重在构建价值共同体;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对真正共同体实现过程的阐释,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推进各国生产力共同发展、实现共担发展职责、共享生产力发展成果,重在构建发展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货币共同体是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的范畴。马克思关于“货币本身就是共同体”的论述,蕴含着以共同体为基本单位考察人类存在形态的历史演进的意蕴。马克思在行文中将货币共同体界定为以抽象性为本质规定的存在物。货币共同体抽象规定性的生成,一方面是人类存在样态嬗变的历程,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生成的价值形式逻辑的反映。货币共同体的抽象规定性是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产物。因此,只有以价值形式的演进为主体脉络,将货币共同体抽象规定性的阐释置于社会分工与交换关系发展的总体历史,才能还原马克思对共同体考察的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本来意蕴,从而洞察当代资本主义抽象统治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8.
“共同体人论”是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精髓和价值核心。它的基本思想:人的本质是共同体;共同体的本质是人的多维度和谐关系,根基是和谐物质生产关系;共同体是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域。“共同体人论”是当代人特别是和谐社会关系中人的生命活动的现实指向,是对“异化人论”的超越,是对“社会关系人论”的升华,实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共同体”思想的契合。  相似文献   

1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维护和巩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下世界各国休戚与共、命运与共和谐关系的必然要求,它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趋势,可以让人们共建共享更加美好的“关系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场”于马克思对未来世界样态的伦理承诺,始基于世界历史性的个体存在,源自于“真正共同体”的本质存在,内在地隐含着共产主义美好生活的“将来时伦理承诺”。站在人类性、全球性和国家民族性维度上考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蕴,可知它是对当代人类关于人类自由与解放思想的自我确证,是改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重关系及平衡调节全球“个体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的现实指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发展的思想共识,真正转化为全球遵循的基本准则,那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独立自主的美好生活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应秉持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在坚守和平、公平、正义等人类共同价值中增强合作,推动建设和平共处的世界大家庭;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倡导和而不同的和合思维,推动建设平等尊重、共同繁荣的美好世界;建立多边主义合作机制,构造多边利益共同体和多维度合作共...  相似文献   

20.
深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原则和哲学基础是重大理论课题,也是马克思哲学的时代任务。马克思的感性概念揭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原则,并具有本体论意蕴。按照马克思的感性原则,人与自然、人与人及社会是同一的一体关系,自然界不但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他人"是另一个"我",人是"类"存在物,人与人及社会互为表征、相互确证本质。马克思的感性原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原则。建立在感性原则之上的实践思维是对传统理论思维的否定与超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思维与思想方法。因此,从马克思的感性概念和实践思维入手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其理论内涵,也有助于把握其当代生成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