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权问题总是离不开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和国情状况的,根据我国的历史发展和国情状况,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权观,维护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保障多数人的权利,它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和研究中国特色人权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天林 《学术界》2008,(2):261-265
劳动权是劳动者享有的一系列与其社会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具有人权属性的权利.在人权体系中,劳动权就其性质来说是典型的社会权.社会权的义务主体主要是国家,当劳动者的权利遭受侵犯或实现受阻时,公共权力必须提供及时、有力、低成本的救济.劳动权的实现离不开国家权力的保障,保障私权安全是公共权力产生和存在的合法根据.如果现有的制度不能为已被立法确认的劳动权的实现提供救济,就必须予以制度重构,从立法、执法与司法层面重构劳动权保障法律制度,以确保公民各项劳动权利法律保护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美好生活是一种人人期待和向往的生活状态,但要使得这种生活状态成为一种可测量和可触摸的具体存在,则离不开劳动幸福权概念的出场和引入。美好生活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与当前阶段的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幸福权。只有最大限度地实现劳动幸福权,民生才能真正得到保障。这样的新型民生保障与传统的那种救济型、仁慈型、施舍型民生保障是完全不同的,它属于更加深层的民生保障。这样的深层民生保障的实现需要建立在劳动幸福权理论上才能得到学理支撑。劳动幸福权是每个人皆拥有的不可转让的初始权利,体现的是每个人获得属人属性的天然权利。它既是一切合理性之合理的根据,也是一切不合理性之不合理的根据。每个人都需要在创造性的诚实劳动中实现劳动幸福权。  相似文献   

4.
人权问题在人类现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全部问题在于对这种文化背景中的人权应该作怎样的解释。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权仅仅是人类作为一种满足自我最低层次需要为直接目的权利要求。这种权利要求的意识最早是作为道德概念而存在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某些道德权利逐渐转化成法律权利。经过各个时期特别是近现代法学家对道德权利的理性阐释而演化成当今具有法律效力的人权概念。根据十九世纪的国际法,人权完全是属于国家管辖的内部事务。  相似文献   

5.
从劳动的自然形式看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有 :生产商品的劳动越来越以脑力劳动为主 ;劳动成为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活动 ;科技劳动逐渐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导因素 ;直接操作劳动正在让位于自动化、智能化的机器 ;劳动协作更多地在不同的时空中进行等。从劳动的社会形式看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特点有 :由市场关系联结的两个层次的联合劳动是社会主义劳动的本质特征 ;多种社会形式的劳动并存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是劳动阶级内部的分工 ;经营管理劳动是生产商品的总体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的有效性由世界市场来决定等  相似文献   

6.
肖士英 《学术界》2024,(2):5-21
《资本论》及其手稿基于人的类本质要求,把劳动潜在界分为内在性劳动、外在性劳动环节。前者即劳动者在精神中,为改造劳动对象供给根据与精神动力保障的劳动;后者即基于前者生产预期产品的劳动。二者纵向贯通并相互构成,显现为自由属性与必然属性两个层次。完整和持续演进的劳动展现为四个递进性阶段:以生产改造劳动对象所依赖的精神保障为主题的第一阶段,显现为三个递进性层次构成的内在性劳动主导型劳动形态;以改造劳动对象为主题的第二阶段,显现为两个递进性层次构成的外在性劳动主导型劳动形态;以物化劳动为主题的第三阶段,显现为无地位差别的内在性、外在性劳动凝聚成的物化性劳动形态,这三阶段递进性展开,构成一个劳动周期;以上下劳动周期继承创新为主题的第四阶段,显现为跨周期性内在—外在融合性劳动形态。上述四阶段递进性展开,共同构成内、外在性劳动内蕴的劳动一般机理。内、外在性劳动范畴及其内蕴劳动一般机理的出场,启动了唯物史观双重转向进程,深化了关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关系的认识,超越了传统脑体分工理论,促成了劳动理论传统资源创造性整合。  相似文献   

7.
冯溪屏  张奎良 《齐鲁学刊》2007,2(4):115-123
劳动是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的内在规定性;但是,从古至今,人与劳动的关系由谋生的目的为中介,因而劳动对人来说又具有外在性。内蕴劳动内在性和外在性的劳动二维结构逐渐生成,构成了以往人类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劳动二维结构将随着社会主义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而逐渐解构。  相似文献   

8.
劳动创造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大厦的基石。研究劳动价值理论,要坚持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抽象法,要坚持马克思创造价值财富的源泉只能是投入的活劳动(抽象劳动)的基本观点;要坚持马克思关于多种新活劳动因素不是创造价值的现实泉源但具有价值增值可能性的观点;要把握好劳动二重性学说。劳动的含义在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科技劳动体现了人类独具的创造力,管理劳动体现了人类独具的组织力,服务劳动已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能全 《兰州学刊》2013,(8):157-163
刑事辩护权利作为公民受到刑事指控所享有的诉讼权利对于维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具有关键意义,需要在国家宪法层次上确认其地位,并制定相应的法律实施机制与程序保障机制。我国虽然存在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宪法规定,但刑事辩护权利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宪法地位,其法律实施机制和程序保障机制都存在诸多缺失。比较考察各国刑事辩护权利宪法层次的地位确认与实施机制安排,对于建构我国刑事辩护权利的法律实施机制和程序保障机制,推进国家法治与保障公民人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肖峰 《学术界》2023,(4):52-60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数字劳动之间具有相互建构的双向关联性。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数字劳动的新产物,是包括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多方面的数字劳动协同创构的成果,它一经出现,就成为数字劳动的新工具或新平台,形成“生成式人工智能介导的数字劳动”,使数字劳动具有了自动高效、人机互动、更加个性和人性化、更富拓展性和创造性等新特征,以至于革命性地建构了数字劳动新形态。生成式人工智能同时也给数字劳动带来了内容过载、数字鸿沟、机器换人等新挑战,需要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中合理而有效地使用这一新型的数字劳动工具,以维持人类数字劳动的健康和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学术的批判发展中,深刻地认识到了人的本质问题。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是劳动的人,人类因劳动而存在,劳动赋予人做人的权利。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2.
劳动是劳动主体自愿、自主和主动性的体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类的本质特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劳动主体摆脱了强制劳动,获得了与资本占有者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但是这种平等、自主和自由只具有虚拟意义。市场主体的自由具有二重性,人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过程不完全一致。人的自由解放、合目的性的自由劳动方式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追求。因此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必须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自由的各项权利,系统地规范和保障市场主体的自由  相似文献   

13.
环境权论——人权发展历史分期的视角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人权发展的历史经过了初创期、发展期和升华期 ,三个时期的核心性人权分别是自由权、生存权和环境权。自由权的实现要求国家履行消极不妨碍的义务 ,生存权的实现要求国家或社会积极地提供保障 ,而环境权是自得权 ,是保有和维护适宜人类生存繁衍的自然环境的人类权利。这项人权的权利主体是人类 ,义务主体也是人类 ,是人类的分体及这些分体的各种形式的组合。它的实现以人类履行自负的义务为条件。学者们所讨论的国家环境权其实是国家对外的主权和对内的环境管理权 ;而所谓“公民环境权”实际上是享受、使用生产生活环境的民事、行政等权利和参与与环境有关的公共事务管理的公民权利 ,而不是环境危机时代新生的属于升华期人权的人类环境权。  相似文献   

14.
关锋 《社会科学》2007,40(2):76-82
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中的重要内容。对马克思来说,劳动解放是实现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和途径。劳动解放包含自然层面的解放和社会层面的解放两方面内容,其核心内容是劳动成为自主活动。劳动解放既带来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也促进社会关系向自由、平等、互助互爱、民主方向极大改善,为和谐社会奠定坚固的基础。马克思建立在劳动全面解放基础上的和谐社会,具有理想性和一定的终极性,但不能因此否认它对我国目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权理论和人权保障运动的冲击,是劳动权得以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劳动权入宪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人权理论的落实。劳动权是现代法治国家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也是受国际社会保护的一项基本人权。但是从劳动权形成来看,劳动权与人权所行使的轨迹在漫长的历史中是平行的,甚至在权利概念出现以后,劳动权也长期无人提起。劳动权具有人权属性应是在资本主义早期的工人运动和国际劳工组织的推动下提出的,国际立法和国内立法为劳动权的确立和保障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球权是以人权为基础、超越主权但不否定主权的一种全球性权利,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权、主权、球权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享有的三种最基本的权利,其中人权是核心,主权是关键,球权是保证,三权相辅相成,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为了维护球权,就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从以神权为基础的王权到以人权为基础的主权,再从以人权为基础的主权到以人权为基础的球权,都是人类对自身权利认识的巨大飞跃。球权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方法论,它对研究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政治理论与现实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彭榆琴 《学术论坛》2012,35(1):192-196
预设是话语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具有潜在性,基础性的特点。不当预设对当事人的法益侵害值得学界关注。有效的司法话语是保障当事人权利的保证,而判断司法话语有效性与否是通过预设与话语语境事实的比对进行判断的。预设潜藏于话语之中,需要通过推理显现。预设推理就是运用预设生成的引发条件和触发语,根据语用规则回溯推理预设的过程。预设推理的过程需要满足事实性、共识性和切适性等要素才能保障预设推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章瑛 《学术界》2012,(7):184-192,280,285
人权是人作为人本身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就其本质而言,人权涉及到人生的各个方面,人生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应当享有的权利,其中,性权利是人权中不容忽视的一项基本权利,属于人权的子类型的权利。随着性权利和人权的日益国际化,对性权利的认识与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以各种国际人权文件作为研究性权利的法律依据,多项性权利都可以在国际人权文件中找到依据。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存质量。追求性权利中的各项权利,体现人的快乐与幸福的本质,恰恰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宪法修改与人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雄 《青海社会科学》2004,12(4):104-108
权利的本质是自由 ,宪法规定的权利称为基本权利 ,中国宪法关于权利的立宪模式是基本权利加人权兜底条款。人权写入宪法后使基本权利由封闭静态的体系变为动态开放的体系。历次宪法修改主要与经济人权条款有关 ,这种修改是必要而合理的 ,修改后的社会经济自由度得到极大扩张。但是 ,宪法关于人权的规范还要进一步发展 ,建议增加基本人权种类和完善人权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20.
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权自身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权利和义务的高度统一性。权利与义务在结构上是互相对应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是不可分的,又是可分的。权利与义务在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各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权利与义务在价值上具有主次关系,权利在这一矛盾统一体中占主导地位,法律应以权利本位作为价值取向。而权利本位应坚持个人权利与社会权利的协调,强调个人权利本位与社会权利本位的统一。如此,才能实现法律保障人权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