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权力伦理”虽然是一个现代概念,但在中国古代圣贤对国家政治权力的论述中已“脉络性”地包含着丰富的权力伦理思想,它蕴含于古人的政治理想中并展开为如下环节:一个以天道信仰为终极依据的权力来源;一套以政治、法律、伦理为系统结构的权力依托;一种以上天-人民-国家为同心圈层次的权力本位;一条以天意-君德-民心为伦理纽带的权力关系;一组以公正、廉洁、忠诚、效能为核心价值的用权原则。但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代的权力理性始终无法摆脱政权垄断、继承权垄断和神权垄断的制度困境。只有“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才真正回答了“谁之权力?何种合理性?”的权力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治国,必须以权任能,以勋酬功。这历来是国家政治的两项重要措施。 就某种意义上说,当前我们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工作,也是解决一个“权以任能”的问题。因为,不少中青年干部精明强干,能力正盛,但初步政坛,虽能而无功;老年干部已身经百战、历精图治以至现在大功累累,但毕竟年迈体弱,力不从心,虽功而能衰。不进行新老交替,功而能衰者不退下来,国家政治便将失去活力,政治的稳定性和政策的延续性就很难保证。然而,“权以任能”和“勋以酬功”之间是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体制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化,突出特点是紧紧围绕着中央政治权力展开。各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虽各有特色,但总体上行政层级呈递增趋势,地方职权呈递减趋势。基层乡村组织各代虽有变更,但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宗法性和政治性。封建社会从秦至清的二千余年间,地方行政层级基本上在二级至四级之间变换,而以三级时间最久。发展的总趋势是由“外重内轻”向“内重外轻”演变。行政职能中只突出政治职能,而弱化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行政体制的废立全凭君主意志,缺乏容观的指导原则。行政体制的核心是中央集权制,扼杀了行政活力。  相似文献   

4.
孙明 《学术月刊》2023,(5):178-201
古代中国的“道”从圣王之“治”中推演而出,具有实践属性,“作君作师”的圣王统合“制作”之权,明道而且行道。在东周以降的治道裂变中,无位的孔子成为“制义”的圣人,“圣”“制作”的意涵从此裂变,但孔子之为“素王”,仍只限于不侵犯时王在“行道”意义上的“制作”权力,而只是述而明道之谓,统合行道与明道的圣人观念仍保有于政治文化观念中。在“时”“命”“制作”等社会政治权力背景下理解“道”,进而在“明道-行道”这一社会政治权力结构中理解孔子之为圣人的意涵边界,可以更接近自周迄汉对孔子身份的认知,可以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理想型有更切近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学术具有政治关怀,已是古今学者所持有的共识。但在传统中国,“政治”一词的含义与现代政治并不完全一致。且从秦汉以前对“政治”一词的认识来看,“政治”一词,目前所见于古代典籍中最早者为《尚书·周书·毕命》:“王日:‘呜呼!父师,邦之安危,惟兹殷士。不刚不柔,厥德允修。惟周公克慎厥始,惟君陈克和厥中,惟公克成厥终。三后协心,  相似文献   

6.
刘建平 《阴山学刊》2009,22(3):81-84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家间政治多边化的潮流中,国际机制已成为学术探讨和外交实践的主流,绝对国家主权话语丧失根据。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在国家力量差距仍然严重分化的世界政治格局中规避发达国家的欺压,中国应该主动建构以“权利政治”和“超国家权力”为核心概念的国际政治理论来批评“权力政治”和“强权”、“霸权”现实。作为世界政治的超国家权力主体,联合国可以为克服霸权主义政治形态而实现人类主义价值提供可能性,超国家权力与主权、人权的辩证关系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深入体会的外交哲学。  相似文献   

7.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云 :“都邑者 ,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都城是国家政治权力机构的所在地 ,也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之中心 ,因而它必须建立在有利于政治管理和权力推行的地区。古代中国人在都城应建立在什么地区的问题上 ,自始即有一种“王者必即土中”的观念 ,即都城应该建立在天下之中心的观念。都城为何必须建立在天下之中心呢 ?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解释说 :“天始废始施 ,地必待中 ,是以三代必居中国 ,法天奉本 ,执端要以统天下、朝诸侯也。”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三《京师》亦云 :“王者必即土中者何 ?所以均教道…  相似文献   

8.
反腐倡廉已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因为腐败行为其明显的结果就是“导致人们丧失对政治体系的信心,失去对政治权力的认同,从而引起秩序性和制度性的不稳定状态,甚至会招致严重的社会危机”①。邓小平早已认识到这一点,他深刻指出:“我们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这两件事结合起来,就可以使我们的政策更明朗,更能获得人心。”②但长期以来,我们的反腐工作出现较严重的“重法轻德”现象,即注重以“法”治腐,忽视或轻视以“德”治腐的法德失衡的不良倾向。随着公务员制度的实行和进一步推广,公务员的社会职业性…  相似文献   

9.
民主的边际     
民主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层面,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但泛化民主的趋向将带来消极的后果。因为民主制度是为反对政治专制而设置的,而民主如果没有任何限制,便会走向自己的反面──社会秩序的混乱和多数人的暴政。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家曾认为,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自“社会契约”,人民在签订契约时保留了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因此,由社会契约而建立的民主政府必然是一种“有限政府”。换句话说,公共权力不得侵犯公民的自由权、生命权和财产权。他们指出了“多数人的暴政”的危险性,并从理论上划分了社会所能合法施…  相似文献   

10.
邵宇  高小兰 《兰州学刊》2008,(2):115-117,114
知识分子在清末政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是在其相对与政治权力地位不断边缘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随着科举制的废除、皇权国家趋于解体和从“士”到“知识分子”的社会转化,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中的中心位置不断边缘化,从而使清末边缘化知识分子兴起,进而参与“革命”表达这一集团重新寻求政治社会“中心”位置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孔子社会学说的逻辑构成(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富仁 《文史哲》2006,(3):31-47
孔子是在“仁”、在对人类的这种整体关怀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思想学说的。在孔子思想中,能够遏制无限膨胀的私利欲望的是“义”。在当时“家”、“国”同构的社会关系中,孔子特别重视“孝”和“悌”。在孔子思想中,“忠”、“信”都是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原则,“臣事君以忠”并没有后代儒学家所强调的“尊尊”的人身依附性质。“法”和“礼”是当时社会的两种联系方式。“法”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礼”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孔子重视“礼”和“礼治”,其根本意图在于强调合作关系而淡化和消解权力关系,以改善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存在状况。孔子思想的产生,标志着决定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不再仅仅是政治的权力,而是由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构成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萧延中 《社会科学》2007,1(4):160-169
根据原始史料,本文在政治社会学的角度上,对中国传统思想中之“德”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解释。在中国早期文明中,“德”具有“伦理”(ethic)和“道德”(moral)的双重含义。前者侧重于共同体的精神认同,是为“德性”;而后者则侧重于良好的行为规范,称为“德行”。正是这种“伦理”与“道德”之间的紧张和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王富仁 《文史哲》2006,6(2):32-47
孔子是在“仁”这种整体关怀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思想学说的。在孔子思想中,能够遏制无限膨胀的私利欲望的是“义”。在当时“家”、“国”同构的社会关系中,孔子特别重视“孝”和“悌”。在孔子思想中,“忠”、“信”都是处理一般人际关系的原则,“臣事君以忠”并没有后代儒学家所强调的“尊尊”的人身依附性质。“法”和“礼”是当时社会的两种联系方式。“法”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权力关系,“礼”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孔子重视“礼”和“礼治”,其根本意图在于强调合作关系而淡化和消解权力关系,以改善人类和人类社会的整体存在状况。孔子思想的产生,标志着决定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不再仅仅是政治的权力,而是由政治权力与文化权力构成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合力。  相似文献   

14.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始终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他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内涵和社会功能,这对于我们搞好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当家作主,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权力的政体和政治制度。列宁指出:“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相似文献   

15.
老子的道德哲学及其现代道德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的第一位大哲学家 ,著作《老子》,分上下篇。上篇以“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起首 ,被后人称为“道篇”;下篇以“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 ,是以无德”开头 ,被称为“德篇”。故合称《道德经》,其“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1。“道”和“德”是老子哲学中的一对极为重要的概念和范畴。“道”是其最高实体和一切哲学思想的来源 ,离开“道”无从谈老子的道德哲学 ,也无以言道家哲学 ;而“道者 ,道之舍也”2 ,《韩非子·解老》中说 :“道有积而德有功 ,德者道之功。”其意即是 :“道指世界本源 ,德…  相似文献   

16.
以“永恒”的灵魂为设准而贬斥“时间性”的身体,这一观念是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的内核,“灵魂/身体”的内在思想结构与“男性/女性”二分的社会意识相互贯通,由此形成了西式的男权文化.中国古代传统虽“重身”却不重“女身”,女性在推重父子血脉相继的“非时间性”的身体政治学中被边缘化.因此,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负载着统治集团寻求恒久权力的梦想,都与一种“祛时间化”的文化资源捆绑在一起,都是一种男权文化.相应地,建构一种基于两性身体间性的女性化时间,对于走出传统男权政治社会的“死循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体系的沿革及其民族性内涵出发,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概括为十个方面,即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骂实宽厚;勇毅力行。传统迈德规范或德目有两种,一是伦理学家概括出来的,或者由统治者提倡的上升为理论的规范;二是那些虽未在理论上体现,但在世俗生活中得到广泛认同与奉行的习俗性规范。前者比后者更自觉,后者比前者更纯朴。传统德目是阶级性与民族性,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那些具有普遍的民族性内涵、体现时代精神的德目,便构成美德,它们在价值的意义上构成中华民族的“形”与“魂”,是现代中国迈德文明建设的极为重要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权力互动关系,治理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早已存在,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古代社会的权力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互动关系,不是权力的单向关系。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政治制度下,权力的互动关系的工具、形式会大相径庭。尤其是政府治理,从文献来看,中国可能为世界提供了最早、最系统的政府治理实践。治理、统治都是政治科学的重要理论概念,所谓“政治学要回到历史”,就不能回到某一个时代的历史,而要追溯这些重要概念所体现的政治科学的本源意义的起点,尽可能地回到被今天所认知了的历史。“大一统”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实践,但在先秦时期和秦国统一中国以后变为不同的治理形式和治理逻辑,前者是分封治理,而后者则是中央集权的治理。两种不同的治理逻辑所体现的治理伦理也不同,分封治理以正义为前提来构建秩序,而中央集权则以绝对君权的秩序为前提兼顾正义。前者充满了民本主义的政治逻辑,后者则更多的是君权至上主义的政治逻辑。  相似文献   

19.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保证。但在发展进程中,也受到了那些坚持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的攻击和责难。他们认为,国家民主化就必须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分立模式来建立“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同时认为中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也必然要政治上的多元化与之相适应。他们要求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把中国共产  相似文献   

20.
品质行为的总抽象──释《论语》中的“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豫 《齐鲁学刊》2001,(2):20-24
“德”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有着丰富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一、“德”是人的内在品质和这种品质所外化的实践行为的总概括和总抽象;二、“德”被孔子视为赖以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根据;三、“德”的形成要靠主体的修养;四、“德”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