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话题标签是网络社交平台用来标记话题和组织话题讨论的一种形式,由话题标记“#”和话题组成,如“#我支持XX#”。话题标签既是一种言语行为,也是一种言语事件。作为言语行为的话题标签,其言后之力具有媒介化功能,能够通过标签行为的方式、内容和网民之间的互动来推动标签行为动态发展,并促使话题标签从言语行为发展为媒介事件。话题标签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具有群体属性。在具体的言说情境中,话题标签的行为内容可以在事件认知域模型中确定;在媒介语境中,标签行为的言后之力受到媒介化影响,表现为身份构建和互动关系规约;在社会文化语境中,标签行为的动因受到群体意向规约和再情景化机制的影响。话题标签可以应用于二语教学,围绕话题在教学工具、教学语境和教学内容方面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以整合教学资源,建构教学语境,增强学习者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2.
论俄国象征派的批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向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转变之间的象征派,其批评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们贬低现实生活,夸大艺术的作用,信守“美将拯救世界”的箴言。这种“纯艺术论”的美学现,表现为以索洛维约夫为代表的“艺术拯救世界”的宗教化主张,和以勃留索夫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的使命在于传导出“心灵的运动”的两种类型。他们把象征主义说成迄今文学史发展的最高阶段和最佳状态,过分夸大象征主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但是,俄国象征派在创新艺术形式和磨厉与完善诗歌语言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群众聚集型”突发公共事件的认识和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突发公共事件性质的认识,决定了应对态度与应对方式的选择,也决定了应对的成败。在有主观意愿的“突发公共事件”中,包含着有破坏故意和无破坏故意两种性质不同的事件。无破坏故意“突发公共事件”是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现行应急预案对此尚未建立相应的应对策略。在细致辨析这类“突发公共事件”性质的基础上,应建立有针对性的制度,制定相应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4.
王庆歌 《东岳论丛》2023,(7):182-190
古城的历史文化具有建构性,人们往往根据当下的需要而对过去进行有选择地阐释和建构。文化的建构性和空间生产理论为阐释以文化为导向的古城空间生产提供了理论视角。以台儿庄古城为例,作为当地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龙头项目,台儿庄古城的重建是一种“文化”与“空间”相互赋予的空间生产实践:在重建前,挖掘古城的历史材料并有选择地建构出古城的历史文化,实现了空间的“文化”化;在重建过程中,将被建构出来的古城文化“空间”化;古城建成后,借助已被赋予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城空间,不断地开展融合当下“场所”“事件”与“人物”的实践,带动古城和周边区域的复兴,赋予新建成的空间以兼具传承和创新意义的新的文化,实现了空间的再“文化”化。这种以文化为导向的古城空间生产,融合在对古城文化的建构和对地方的复兴之中,有助于古城更新走出“建设性破坏”与“保护性衰败”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5.
肖伟胜 《学术月刊》2023,(7):128-141
从行动绘画发展出的两条路径分别衍生出想法类和行为类两种最主要的观念艺术,观念艺术形成主要源自三重面向,首先是观念艺术家对架上绘画的质疑和反叛,他们力图走出画布,将艺术逐渐智性化、观念化;其次,观念艺术冀望以纯粹的、完全非物质化的材料呈现,从而阻止艺术的商业化倾向;最后,它还源于超越60年代艺术对实物的痴迷这一愿望,有着一种强烈毁像运动的倾向。这些自觉的艺术追求使观念艺术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涵,即在创作理念上遵循以“理念/观念为王”的核心原则,不拘一格地寻求与理念/观念相契合的媒材,将语文重新引入到美术之中,在制作和展览上突破了传统的博物馆/美术馆限制,抵制艺术品的普遍商业化。观念艺术作为发生在艺术领域的一场“行动”或“事件”,它使现代艺术从视觉表现转到了观念表达上来,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艺术分类和各种不同艺术之间的界限,而且让生活直接成为艺术,艺术直接生活化,从而对既有的艺术象征秩序构成了全面质疑和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6.
非遗保护与利用的动态博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化的追求,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过程的始终.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化追求的过程,也是与背离本真的认识和行为即失真进行斗争的过程.失真与本真斗争的焦点集中于传承人、文化空间以及传承人与文化空间三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核心是传承人及文化空间,这在理论上已达成共识,但在实践上却常常出现背离本真的认识与行为.含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古村落,在新农村建设中主要表现为文化空间的本真传承与文化空间破坏或断层之间的搏弈.原生态民俗艺术,主要表现为传承人对传承艺术的本真化坚守,与损伤艺术品质的失真化演出之间的搏弈.这些搏弈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阶段性搏弈,解决这些搏弈,一靠研究,二靠寻求积极有效的方法.每一个阶段性搏弈的解决,意味着另一个阶段性失真与本真较量的开始,每一次解决都是一次对失真的舍弃修正和对本真的更加深化.  相似文献   

7.
一、民法是文化的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人为环境和方式,是“人”化、“文”化、“伦理”化、“本质”化的人类历史运动,是以人的生存价值体系为核心,包括心理意识、行为方式、知识、艺术、制度、习俗等要素构成的文明建树,是“由历史传递的、体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或意义之网。”(吉尔兹语)因此,我们对文化的理解,就是要以人的现实的生命存在及其对生存意义的追求作为文化本质,同时把人在交往关系中的普遍心理态势与行为模式,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把人及其世界的优化,作为整体…  相似文献   

8.
“趣味”是梁启超用以界定艺术审美特性及其功能价值的范畴。梁启超指出。艺术是一种基于“情”与“美”的独特的自主性审美活动,它以情感性打动人心,以审美性愉悦人心,从而有益于人生,并与社会发生微妙联系。通过“趣味”范畴,达成艺术本质论与艺术价值论的合一,并在“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之间求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9.
萧红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独特的创作方法,形成了“萧红式”的小说范式———散文化、抒情化的小说体式。这种创新的小说文体风格既是对小说叙事传统在某种程度上的背离,又是小说艺术本身的一种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吕本中主张“学诗当识活法”。试斋诗正是这种“活法”艺术的典型。以活法写生机既不是破坏诗所固有的“规矩”,又能腾挪变化,更是诗人生命意识与自然的契合。具体讲,其活法艺术可以“快”、“圆”、“曲”、“俗”四字概括。四者与“活”密切相关,“活”是四者的归宿,四者又是“活”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进程中,我国广电行业不应被动融合,也不应盲目扩张,而应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立足自身独特的资源和优势,一方面通过内外联动,盘活存量,实现内平台化;另一方面,通过中心发力,吸聚资源,实现外平台化,以平台战略寻求传统广电与互联网业态的融合、创新与发展。“DVB+OTT模式”的业务重组,包括基于内容分类和双向互动技术,为用户提供“直播点播融合”的视频节目;还包括基于用户行为监测和大数据技术,为用户提供“关联推荐和智能推荐”等视频增值服务;并由此带来基于内容关联、兴趣关联、用户关联、位置关联、数据关联的多种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2.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市场孕育出花样翻新竞争行为的同时,也使竞争行为正当性认定陷入困境,视频广告过滤乃个中典型。实证考察发现司法机关在研判视频广告过滤行为性质时,遵循的是严格行为规制理念、笼统侵权行为分析模式与单一利益侧重考量方法,背离了互联网市场竞争的基本规律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目标定位。理当纠正视频广告过滤行为认定的错误认知与不当做法,在理念上“去严苛化”,落实包容审慎规制;在模式上“去套路化”,转向具体行为具体分析;在方法上“去中心化”,确保多元利益综合权衡,实现视频广告过滤行为性质认定的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3.
古典叙事艺术传统中,故事的主人公只能是“英雄”,即具有显赫地位、行为具有重大意义的人物。但当叙事艺术通过市民戏剧、话本、小说等形式进入到都市市民的艺术生活中后,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叙事作品中人物身份的变化。市民文学中的小人物与古典叙事中的英雄相比,重要的差别在于他们的性格和行动失去了重大的意义。城市文化越是发展,个人行为的意义就越是萎缩。在现代的大都市里,对社会来说具有重大意义的行为都已经越来越远离了个人行为的可能牲。现代城市生活中个人的无能为力状态在市民艺术所塑造的形象中却反转了过来。当代的通俗叙事艺术中常常可以看到“英雄”式的主人公,这种“英雄”的意义与我们所知的现实世界的意义关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实质上是一种现代人寻求庇护的幻想。  相似文献   

14.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内卷化”的外在表现有“利益内卷化”和“组织内卷化”,支配这种外在表现的中介因素实质是“认知内卷化”。“认知内卷化”强调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创新主体基于一定的社会图式而不断强化某一思维,从而导致这一思维所附带的问题不断受到强化,但解决问题的方式却没有实质突破。本文以上海市XH区物业管理深化改革为例,采用观察法和文献分析法对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主体的行为和话语进行分析,发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主体在自动化认知期的社会图式是“基层社会治理内容很复杂,而社会力量又很薄弱,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帮扶”。在随后的控制性认知期,基层政府部门通过调研和走访所输入的信息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社会图式。最后在表征印证期,“利益内卷化”和“组织内卷化”印证了“认知内卷化”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内卷化”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行为艺术是中国近年来流行的一种逾越传统、舒展个性的艺术行为。但是 ,在西方艺术思潮的泛滥下 ,国内某些艺术家开始刻意追求艺术形式的“他者化”。当审美变成了审丑 ,所谓的艺术也变成了哗众取宠的作秀。  相似文献   

16.
先秦时期的“名”是在名物对应的天道揭示和发明天意的圣人制名基础上完成了秩序预设,并且用名分与名实来规范社会秩序与伦理规范、政治权力的结构。正名是一种持续的行动,其必要性来自名的误解、误用和擅作,这些都来自从理想秩序设定与具体事件和事态之间的巨大差异。人以认识或行动方式参与其中的事件与事态总是不断变化的,被天道规定了的理想的秩序需要得到不断的调整。名的造制、运用和稽核都必须以辩说和言语的方式展开,而言语有双向的能力。如果说名可以被视为理想的秩序性预设与实际经验中的动态秩序的桥梁,那么正名的辩说就是被虚置在两种秩序之间的言语,在正说与巧辞之间凸显了人的理解和行为对于“名”的决定性作用,也以动态的方式实现了“名”兼顾理想秩序与动态秩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对话方式讨论文学与事件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事件往往影响到文学的书写与接受方式,致使文学的边界产生蔓延;另一方面,人们在“事件”的语境中对于“何谓文学”的理解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事件为切入点审视文学书写、传播和阅读,有利于从不同侧面看待文学现象,把握技术、观念、文化和文学生产之间的联系,从而对于文学的生成机制和流变线索有所洞察。  相似文献   

18.
“神理”是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明清之际的王船山论诗 也极重视“神理”,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以神理相取”的诗学命题。本文认为,“神理” 指诗歌创作过程中被诗人发现的富有独创性的形神之间、主客之间、物我之间、情景之间 以及意象之间的某种诗意的联系。“以神理相取”则是指诗人应善于发现并传达出这种诗 意的联系。与此相关,“神理凑合”乃是指这种审美联系不是冥思苦想得来的,而是在诗 人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审美感兴中发现的,因而是十分自然、毫无斧凿痕迹的。“以神理相 取”的结果是创造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无相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意境与艺术理想。 可见,“以神理相取”说在船山诗学体系中属于艺术理想论范畴,它在中国古典诗学与美 学史上出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缐会胜 《天府新论》2023,(1):137-149
近年来,NFT艺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存在方式,构成了思考艺术本身的一个重要窗口。NFT艺术是特殊的数字艺术,是数字技术、区块链技术以及艺术等相关因素耦合而成的数字人工物。在当下人类“数字化生存”的大背景下,本文借由对NFT艺术的深度思考与阐释,重点关注NFT艺术的“存在”与“价值”两个维度。在“存在”维度,对建基于NFT区块链技术的这一艺术形式进行基本定位:其一,揭橥其有别于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原真性”及其得以可能的技术基础——“NFT化”与“权证”,彰显NFT艺术的内在生成逻辑;其二,从构成媒介、传播媒介以及本体维度揭示其作为数码物的物性存在方式,突出NFT艺术自身的媒介物质性。在“价值”维度,NFT艺术的生成方式与存在方式突破了从传统美学维度解读艺术的模式,经过“价值重估”,突出其“非美学”的价值维度,即NFT艺术表现为交易价值、社交价值以及事件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NFT艺术的生成逻辑、存在方式以及价值维度的挖掘,为理解与解释NFT艺术提供一条可能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李礼 《理论界》2007,(1):199-200
民族声乐艺术作为我国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我国各族人民抒发真挚情感、传扬美德与理想、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重要音乐形式。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振兴传统民族声乐,如何让现代民族声乐更好地吸收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传统民族声乐中的文化精髓与科学元素来发展、完善自身,如何处理好“传统”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声乐共同协调发展。这是一个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