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前敏 《理论界》2022,(12):14-20
《资本论》是理解无产阶级本性、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核心文本。正是基于这一判断,讲坛社会主义以非辩证地预判现存社会发展趋势、非事实地歪曲《资本论》的价值论内容和非科学地预设未来社会形态实现进路这三重逻辑,对《资本论》进行“解读”。这既体现了讲坛社会主义为资本主义现存国家合理性辩护的思维逻辑,又呈现讲坛社会主义未能科学地把握未来社会本质的理论困境。这一逻辑和困境表明,只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维度出发,才能把握《资本论》的科学性及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路向的基本设想,才能创新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进而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我已经说过,《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是马克思在狭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认识论基础上建立的历史现象学,而后来的《资本论》则是他系统理论表述的“逻辑学”。(参见拙文:《马克思哲学理论发展的三个制高点》,《哲学动态》1997年第6期)但仔细去分析,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全面说明和表述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同时,他在哲学意义上建构的历史现象学批判也有了进一步更加成熟的表述。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那种艰难的理论逻辑建构不同,这是将科学的理论思路有条理地呈现出来的过程。在此,我们简要地…  相似文献   

3.
在马克思《资本论》创作之前的两部手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这三个概念成为始终贯穿在两部手稿之中的思想主线,共同构筑着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形成与思想发展。有必要基于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努力理解马克思对劳动、资本逻辑、共产主义的认识与把握,努力把脉马克思两部手稿创作的理论思路,努力研究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之前的这两部手稿已蕴含的共产主义观,认为马克思在两部手稿中对劳动、资本逻辑的理解具有的一致性体现在对共产主义的理解与共产主义观的形成上,以此探索马克思共产主义观的理论思路、思维方式、思想实质。  相似文献   

4.
聂锦芳 《河北学刊》2012,32(4):15-22
文本学研究方法力求将版本考证、文本解读与思想阐释及评价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改变长期以来流行的撇开对具体文本写作的原初背景和过程及其原始手稿的各种版本及内容的详尽考察、解读与分析,只根据别人编辑而成的著述就径直进行概括的做法,而是尽可能地深入到文本内部,展开对具体语境、问题、文献、思想等的悉心研究和纵深探讨;另一方面又尽力避免走向另一极端,即把文本研究理解为单纯的文献资料的收集、考证、铺陈和罗列,把马克思主义研究归结为做"历史考证版"(MEGA)的编辑,把"文本学"等同于"文献学",而是更看重在真实而权威的文献基础上的思想梳理、阐发和评论。这一意旨和思路在近年来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中获得了探索及运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既有研究中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学者甚至认为这一部分应该独立出来作为第四笔记本。在考察文本的历史变迁和原初结构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部分在逻辑和文本上都是开放性的,其哲学讨论与第三笔记本中的经济学研究错综交织在一起。而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态度的细微转变则反映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的两条逻辑此消彼长的理论态势。在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理论定位的问题上,西方“马克思学”和苏联马克思主义都有意无意脱离了文本的原初写作进程,转而以某种外在的理论框架为出发点进行阐发。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审视、反思。  相似文献   

6.
刘日明 《学术研究》2006,42(10):11-16
如何才能走出早期马克思,这不仅是一个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方法论问题,而且是一个牵扯到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根基、路向和解释模式的问题。只有克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断裂”说,呈现《手稿》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变革中的理论意义,破除对《手稿》的近代解读模式,才能走出早期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越出仅从马克思哲学文本的角度来解读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传统思路,立足于马克思的经济学文本,特别是其后期的《资本论》及其手稿,来对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中人学旨趣的真实基础进行一番剖析.本文认为,马克思思想中的这种人学旨趣深深地扎根于他对现实社会历史的客观、唯物的分析之中,那种终极至关怀武的人学烛引在马克思的理论中是找不到的.以此为基础,本文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批评与反驳.  相似文献   

8.
列宁在没有阅读过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前提下通过对马克思《资本论》透视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列宁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围绕俄国东方社会的具体状况展开,从三大社会形态和人的主体性发展关系出发阐述与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实现是社会历史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同步性和非同步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哲学··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路径选择的依赖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面临的几个公共问题杨学功1.5马克思理论的哲学维度与理论存在样式的转换贺来1.12作为价值哲学的马克思哲学孙伟平1.19哲学:在历史与文化之间——马克思哲学革命之后的哲学定位隽鸿飞1.25马克思生存论研究的缘起、合法性及其限度——邹诗鹏教授访谈录邹诗鹏林青马碧霄1.30·文本解读·一段思想因缘的解构——《神圣家族》的文本学解读聂锦芳2.45经济学与哲学双重语境中的劳动概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劳动概念的理论意义郗戈2.53《给维·伊·查苏利奇…  相似文献   

10.
生产方式作为马克思《资本论》的核心论题,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学界的关注。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空间地理学等路向对其进行理论阐释。哲学路向的探讨,分析了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内在结构及其过渡,拓深了对这一理论哲学意蕴的考察;政治经济学路向的探讨,研析了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蕴含的抽象思维方法并用于考察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分期,凸显了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方法论意义;空间地理学路向的探析,阐释了帝国主义的空间生产、积累及其矛盾,拓展了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现代批判意蕴。西方学者关于马克思生产方式理论的多重路向阐释,展现了《资本论》内在的多维思想意涵。  相似文献   

11.
首先,作者在认真细致的研究分析之上,对组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三个笔记的文本结构提出了新的解读结果:第一笔记由两个不同的理论部分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三栏同时并进,并且从内容上看并不是马克思所肯定的理论逻辑,第二部分才是马克思自己的人本学逻辑;第三笔记的写作顺序在目前中文译本被人为地重组了。其次,作者否认了前苏东学者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为与《巴黎笔记》交叉写作的假设性指认,维护了文本内在逻辑统一。这一研究成果,将为马克思这一重要文本的科学解读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财经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资本论〉中的财经理论》,赵学增著。31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责任编辑:刘德久、李旭茂。赵学增教授在他长期从事《资本论》的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全面地对散见于《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财经理论进行深入系统地研...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的中国《资本论》研究会《资本论》创作史组第二次学术讨论会,集中讨论和研究了马克思《资本论》创作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政治经济学批判〉(1861—1863年草稿)》。 会议认为,这部《手稿》在《资本论》创作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部《手稿》是马克思《资本论》手稿中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重要的准备著作。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了全面的彻底的批判,写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批判史”。这就是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的《手稿》部分;《手稿》的其余部分编入《马克  相似文献   

14.
大体说来,我国学术界60年来对《资本论》的哲学研究不断深入,呈现出曲折发展、螺旋上升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即改革开放之前的30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在于辩证法;第二阶段即改革开放30年间,《资本论》哲学研究的重心转向历史观;第三阶段是近些年来《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呈现出新趋势,即关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蕴涵的社会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问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在大学时期追求主体的自我意识哲学,《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开始探索无产阶级主体的革命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转而研究作为劳动主体的工人的异化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无产阶级主体的历史使命,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展开对资本的主体性批判,标志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成熟。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马克思的文本,发现可以从主体性的视角呈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思想演变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6.
石建水 《北方论丛》2015,(6):138-143
从经济学角度解读《资本论》的传统范式只是表现了《资本论》经济学思想,却遮蔽了《资本论》哲学思想。只有既从经济学与哲学双重维度解读,又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完整理论逻辑解读,才能破解双重断裂论和多重过时论,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并从历史哲学的高度把经济规律翻转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凸显《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性质。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法两国学者在对马克思思想尤其是《资本论》的解读上形成了历史主义的和结构主义的模式,两种解读模式之间曾发生过激烈而有趣的论争。普兰查斯和德国学者在1967年发生的理论交锋,成为这一论争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中,就已经明确地批判了对马克思的历史主义解读模式;在此之后,施密特在《历史与结构》之中,又系统回应了结构主义的批判,捍卫了历史主义的观点和立场。两种解读模式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资本论》中的辩证方法的理解,黑格尔与马克思方法的关系以及对葛兰西的历史主义的评价上。在今天重新审理这段思想史公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财产权是现代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核心政治观点认为,资产阶级财产权关系不是自然的永恒的,而是历史的暂时的,因而是必然灭亡的。这一观点肇始于马克思与蒲鲁东的争论,马克思认为,蒲鲁东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批判未能达到一种历史性的理解,结果沦为对资本主义的辩护。马克思对资产阶级财产权的历史性研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充分展开,尽管在后来的《资本论》中,这些历史研究内容因为科学体系的需要而大大压缩,但财富和财产权问题仍然是《资本论》的理论内核,并构成马克思全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7-33
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1932年首次全文刊发以来,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立场及其基本性质的不同理解引发了国内外广泛而持久的争论。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不过是费尔巴哈抽象的人本学逻辑的再现,仍然立足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立场。但笔者认为,马克思虽然在《手稿》中借用了费尔巴哈的术语,但只要严格遵循异化劳动的文本逻辑,准确把握异化劳动的理论内涵,就会发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关注点、出发点、核心精粹、理论结论、提出任务、遗留问题以及遗留问题的解决等,都不仅鲜明地呈现出与费尔巴哈的本质性差异,而且可以把《手稿》及其异化劳动理论看作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发源地。  相似文献   

20.
由于解读模式的局限,学界往往贬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地位。流行观点认为《手稿》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出发,其出发点是"理想的人"。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马克思哲学创新道路的分析,我们认为《手稿》中的出发点不是什么理想或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从事劳动实践活动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