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交响曲与艺术歌曲是贯彻马勒创作活动的两大支柱,如果说前者的源头是《第一交响曲》,那么后者的源头就是《漂泊艺徒之歌》。文章以马勒这第一部声乐套曲作为研究对象,从交响乐和声乐这两大体裁在其创作活动中的相互联系这一视角,探索该作品在作曲家声乐创作中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古斯塔夫·马勒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和指挥家,他一生创作的音乐作品分为歌曲和交响曲两类,声乐套曲《青年流浪者之歌》是马勒早期的歌曲作品,整部套曲呈现出一种贯穿始终的悲悯美。这也是作曲家精神上悲剧性体验的表达。悲剧形象的戏剧性刻画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旋律线条、乐队伴奏和力度对比。  相似文献   

3.
以<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李双双>三部影片为例,探讨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共和国前期电影中的女性,在身份上经历了从妇女而战士再到党员的转变;其外在形象体现了男性化的特点;其情欲无一例外地被遮蔽,被删除;所有这些,体现出了新生的民族国家的一种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4.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不仅仅是单纯反映美国黑人的悲惨处境、揭露广泛存在的种族歧视问题和对种族平等的渴望与抗争,而是以女性特有的视角探索美国黑人的整体命运,开创了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新天地.<所罗门之歌>是一部有关黑人男子奶娃的成长史.化解两性之间的对立、找到处理种族问题的办法、恢复传统中的生命活力正是莫里森创作<所罗门之歌>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明清小说研究>是贾三强教授新近推出的一部著作,汇集了他近年来在教学与科研中所累积的成果.全书分为9章,各章独立,自<三国演义>而始,至<红楼梦>而终,分别细致而深入地探讨了9部最具影响力的明清小说作品.此书既广采诸家之长,又能够独出新意,富有学术创造性,融义理、考据、词章于一体,是明清小说研究之林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出现新的艺术歌曲体裁——声乐套曲。这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声乐套曲实际是音乐与诗歌的结合体。舒曼为此做出卓越的贡献。本文结合声乐套曲《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评述舒曼对发展艺术歌曲所作的贡献,以及他在作曲手法上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7.
卡森·麦卡勒斯是一位著名的也可能是最有争议的美国女性作家.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阅读她的作品,这些作品需要我们作出大量的阐释.运用社会学的批评方法,对麦氏的心是孤独的猎手、<伤心咖啡馆之歌>和<婚礼的成员>三部小说反映出的主题思想作一粗浅的探索,以便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并对其社会意义作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是对德国音乐家罗伯特·舒曼的声乐套曲作品《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进行解读,重点分析其悲剧意境的形成。并从其题材的悲剧性进行分析,从不同的声乐套曲歌曲段落出发,分析这种悲剧的层层推进,进而解读出罗伯特·舒曼在这部声乐套曲上的匠心独运之内心倾诉。  相似文献   

9.
李白对<诗经>的接受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他在思想上自觉把<诗经>当作反对齐梁柔靡之风的武嚣;第二,他与<诗经>有着相同的精神契合点即抒发性情;第三,他看重<诗经>的政治讽刺精神.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李白在其作品中从字词、句式、意境、手法、题材等各个方面对<诗经>进行了接受.  相似文献   

10.
王闿运是清末著名经学家,以推尊<春秋>公羊学而闻名于世.他在<春秋>是经而不是史的"经史之辩"基础之上,对<春秋>三传进行褒貶尊黜,认为<公羊>、<榖梁>相发而并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春秋>三传现.  相似文献   

11.
<管子>研究进入两宋后,对其文本进行深入、细腻的诠释、解读已成为时代风尚.叶适的<习学记言>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征.他以唐虞三代之道"惟管仲知之"为出发点,对<管子>一书的思想真伪作了全面深刻的解析、评判.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的经典论断.此外,他在解读<管子>时还联系南宋的社会现实,抒发自己对时局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犹如一部日记体的中篇抒情音乐小说。整部套曲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完美;在大自然的背景里,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磨工纯朴、浪漫的爱情;音乐中,对自然与自我的描写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融合,从而使这部套曲具有浪漫主义诗情画意的特点和清新纯朴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礼书中记录的诗名与今本<诗经>不少对不上号,<肆夏>等组诗<诗经>也未收录.礼经中<大射>、<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涉及正歌和无算乐,四礼都是合乐性质,由享礼、燕礼、陔礼构成.具体地说,飨礼从升歌奏乐开始,然后是燕礼,最后奏<陔>为终礼,表示警示与送别.燕礼又分为规定爵与无算爵,至卒爵以后才是无算乐.<仪礼>产生于战国时期,正歌和无算乐的仪注叙述的文献根据来源为大雅的<既醉>和<行苇>.由这些记录我们知道,诗礼乐在两周期间经过多次补充调整,最后形成现在的<诗经>.正歌和无算乐之说是后人解读之语,二者本随时调整正变,类似于正乐和散乐转换,具有动态特征,而这正是<诗经>编定前的形成与转型的不二法则.  相似文献   

14.
<诗辨新探>是先师郭晋稀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精心撰写的一部专著.郭先生在<红旗手>(<甘肃文艺>)1961年第1期上开始发表他的<文心雕龙选译>,是国内最早进行<文心雕龙>今译工作的学者.1963年,他的<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出版,次年香港建文书局加以翻印,后香港中流出版社有限公司等又加翻印,流布港、台及国外.1982年郭先生出版了<文心雕龙注译>,20世纪90年代中期又应岳麓书社之约,撰<白话文心雕龙>.所以,他以研究<文心雕龙>而知名于海内外.意大利汉学家珊德拉教授对郭先生说,她研究<文心雕龙>就是从<文心雕龙译注十八篇>入门的.  相似文献   

15.
清初吴淇编选的<六朝<选>诗定论>是一部以<文选>所选古诗为评论对象的古诗选本.吴淇借此对<选>诗进行了重新阐释.他以"汉道"来规定<选>诗,将其界定为形式为五七言、内容精神上能够体现三百之性与楚骚之情的"六朝"诗,使得<选>诗范围被缩小,意义被绝对化,失去了原本的丰富性.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主张是不利于文学发展的.但这也是清初儒家诗学政教精神复兴大背景下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讲,<六朝<选>诗定论>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6.
费穆自涉足影坛以来,一直备受关注.一部<小城之春>成就了他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从<小城之春>来反观费穆的创作历程,他一生都在追求着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主要从中国电影语言和内容主题两方面论述他对中国电影民族化的贡献,梳理出中国电影在民族化方面走过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明冯惟讷辑<古诗纪>、近人丁福保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在此基础上,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其中72题先秦古歌,蕴含着丰富的文体发生意义.这些古歌在先秦或汉代典籍中出现之时,就带有"歌曰"等文体标记,区别于谣、谚、诗,说明当时人已有明确的文体区分意识.这些歌与历史人物和故事同在典籍,具有具体的叙事内涵.歌与音乐关系密切.歌的语体由简单到丰富,二言、三言、四言、七言、骚体等句式都有,韵式也不单一,句句韵、隔句韵、换韵、富韵等方式都有.一切都不如后世规范,正说明诗歌文体初发生的样态.东汉赵煜所撰<吴越春秋>中有三首七言歌,其整饬的七言句式和句句用韵、一韵到底的韵式,早于曹丕<燕歌行>,是七言诗史上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中外关系史的过程中,向达十分重视资料的作用.他不仅搜辑、整理了流亡国外的大量史料,而且主持整理出版<中外交通史籍丛刊>和中非交通史料,校注有<西洋番国志>、<两种海道针经>和<郑和航海图>三部著作,为我国中外关系史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  相似文献   

19.
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是一部为适应唐代治国与科举之需而诞生的<诗经>汉学的集大成之作.在孔子删诗问题及三颂体制差异等方面别有新见.在"三体三用"说、赋比兴释义、"六义"排序、<诗经>章句结构及用韵等诸方面均有创新之处,具有丰富而鲜明的诗学因素.在<诗经>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田纳西·威廉斯是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他以塑造南方女性形象而闻名美国剧坛.本文基于美国南方历史文化的发展,对他20世纪40年代的三部名剧<玻璃动物园>、<欲望号街车>和<夏天和烟>中感人至深的三位女主人公阿曼达、布兰奇和阿尔玛进行了评析,指出这三位南方女性是种植园体制的产物,她们展示的是一代南方女性命运的悲剧,揭示了女性不能自强自立就要走向毁灭的道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