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自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19日参观敦煌莫高窟以来,莫高窟文化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历时将近2000年的敦煌莫高窟同样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留时间最久、最多彩和最完整的国家级石窟艺术博物馆.它在历史、文化、社会和文明的长河中是一颗闪耀的明珠.本文重点分析了莫高窟传统文化如何得以传承、保护和发展,探讨了如何使中国文化的瑰... 相似文献
3.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敦煌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融入来自中亚、西亚各国以及西域、青藏、蒙古等地区的民族文化成分,呈现出博大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多元性.这既是敦煌文化的个性,也体现出了敦煌文化的特质.在莫高窟北区出土的大量民族文字文献,以及敦煌石窟中出现的宗教文化因素和民族因素,都表明来自中原的文化与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在敦煌和谐相处、交融互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最终融合成为别具一格的敦煌文化.这是长期以来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同时也是与各种外来文化互相融合而逐步生成的,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壮大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4.
5.
敦煌画院成立30年,始终将学习、传承、弘扬敦煌艺术作为立院之本。史书记载曹氏画院是敦煌画院的前身,在历史长河中,画院无论处于什么朝代,什么背景,什么政权,始终承担着文化传承的使命,如今敦煌画院存在社会关注度不足、相关研究文献历史资料并无过多详尽介绍记载、参与学者数量有限、发展传承形式单一的问题,因此专家学者仍需对敦煌文物进行更多的研究,不仅要专注于敦煌壁画手法的研究,还要进行壁画保护与复原,继承发扬敦煌艺术文化,临摹敦煌壁画仅仅是个开端,应制定更技术性的研究,将临摹、研究、创新相结合,推陈出新,也是众多美术工作者们的愿望。 相似文献
6.
华锐藏族女性服饰在具有一般藏族女性服饰尤其是安多藏族服饰特点的同时,也有其比较鲜明的独特性。通过详细描述华锐藏族女性服饰,进而探究华锐藏族传统服饰体现的文化内涵,一来有助于从服饰文化中探知华锐藏族部落历史;二来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个部落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以及相互的影响,从而为华锐藏族女性传统服饰的保护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服饰是一个族群文化符号的外在表现,也是维系民族认同和认异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作为与苗族文化和审美心理相对应的苗族服饰,它饱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文化,千百年来苗族人民在不断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包含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相似文献
8.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服饰是人类满足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工具和手段。除遮身护体的实用(物理)功能外,它还具有民族、族群的标志与识别功能,装饰、美化身体的审美功能,性别、年龄和婚否的标志与识别功能等多方面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9.
敦煌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至今仍焕发着强大的精神、历史、艺术和对外传播的价值.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古老的敦煌文化在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播方面获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况.若想令敦煌文化提升数字化传播能力,只有从运营、文化IP与文创产品入手,才能多管齐下,促进其传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图腾作为一种表象符合,是原始氏族的神秘标记,在云南壮族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有众多的图腾符号出现,服饰图案作为图腾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存在,依照图腾的色彩和式样、文化表征应用在服饰中,有崇尚生命、寄寓吉祥等含义,在壮族的服饰图案中我们能够找到图腾崇拜的踪迹,本文主要探讨云南壮族服饰图案中的壮族图腾,在云南壮族服饰图案中找到壮族图腾可寻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由于五代曹氏归义军祖孙三世与回鹘联姻,在曹氏归义军时期所营建的敦煌洞窟中出现了大量穿回鹘服饰的天公主供养画像。这些回鹘天公主供养像给我们留下了研究唐五代时期回鹘贵族妇女服饰的珍贵资料,而回汉混合装也成了敦煌五代时期上层贵族妇女的时尚服饰。 相似文献
12.
吐蕃占领敦煌后,在该地区形成了吐蕃人、中原人、吐谷浑人等多民族共居的局面,使得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翻译活动有了很大发展,并且使藏语文在官方和民间都被各民族广泛使用.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书对此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相似文献
13.
P.T.1286号写卷颇具学术研究价值.文章对写卷中的重要字、关键词及其句法作了新的认真解读,通过字斟句酌,发现了一些被前人忽视的历史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进而重新将藏文原文译为汉文;并以P.T.1286号写卷藏文原文内容为主、其他相关史料为辅,探讨西藏远古史上的有关疑难问题,重点解析聂赤赞普之前部落林立时代卫藏等地著名部族的分布概况、大致方位,以及当时雪域高原社会的基本形态、政权模式、部落结构、部族关系等. 相似文献
14.
15.
敦煌寺院经济文书体现了唐五代时期的民问会计思想.这些文书体现的会计思想有:会计文书格式化思想;总括核算和明细核算相结合的思想;以实物为主要会计计量单位的思想;记账符号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这些会计思想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民间会计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藏经洞古藏文文献自20世纪初出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保存至今的吐蕃古藏文文献,除了金石铭刻、竹木简牍、伏藏文献外,只有敦煌藏文文献。然而随着近二三十年的调查研究,越来越多的发现表明,西藏仍有大量吐蕃古藏文文献,与藏经洞文献属同一时代;这些文献属佛教典籍,收藏地都是藏传佛教寺院;由此,这批吐蕃时期的古藏文文献的收藏地就成了今天西藏的“藏经洞”。文章就西藏卓卡寺藏《大般若经》与藏经洞出土钟经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P.T.1095号写卷是迄今尚未公开发表的一件敦煌吐蕃文书,是一份购牛契约书。该契约条款完备、债务关系明确,既有担保人也有吐蕃高官做中证人,涉及到三个民族、两个部落,并出现了学术界未曾关注的新部落。契约反映了8世纪左右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民间商品交易活动和民族关系,以及藏语文的通用语地位。文章对该文书首次作了较为全面的解读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敦煌文书P.T.127《人姓归属五音经》与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社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敦煌藏文本P.T.127《人姓归属五音经》,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文化精英根据汉文本《宅经》改编而成的一部有关姓氏分类的占卜典籍,使用群体主要为吐蕃移民。《人姓归属五音经》的发现,对于解决归义军时期吐蕃移民曾普遍采用汉族姓氏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包括《人姓归属五音经》在内的P.T.127,是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在面临因卑户身份导致诸如在地区请占田经济体制中土地耕种权无法保障的困境下,为提升族群社会地位与认同,取得现实生存合法性,对族群文化进行重塑的产物。P.T.127这类看似游离于主流意识之外的文本,其实隐喻着吐蕃移民如何利用地方秩序语言,在区域社会中以提升自身地位、建立身份认同的族群历史变迁。因此弥足珍贵,甚堪关注。 相似文献
19.
赞普像是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壁画中的标志性人物像之一,其出现是壁画的绘制者根据实际情况将佛典内容进行变通的结果。赞普问疾听法图的粉本应源于吐蕃地区,由汉藏艺术家们共同创作而成,而赞普和侍从的服饰及容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则是受当时敦煌地区民众审美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敦煌P.988号藏文写卷考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被称为“儒家格言”的敦煌P.tib.987和988两个写卷是河西某汉文童蒙读物的藏译本,具体的资料来源此前尚不清楚。本文在石泰安法译文的基础上通过对校寻出了其中的一批典故出处,并认为这部书体现了唐宋之际西北俗文学的一种典型风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