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质是由实践定位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质,这对人的本质、具体人的本质的科学定位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马克思根据实践需要,一是为清除旧哲学对人本质的影响,曾探讨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二是为了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曾探讨过个人或具体人之间相区别的本质,这是基于考察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需要而对人与人相区别作的人本质规定。具体人(每一个体或群体)由实践具体定位后的本质都是由社会关系总和规定的一种彼此区别的系统质,但其所涉及的外延无法一一指明,因此,马克思社会关系总和规定人本质的论断,只是为具体人本质指明了一种方向。此外,马克思又根据无产阶级斗争实践需要以生产关系为基础在本质上具体定位了各种阶级属性的人。  相似文献   

2.
人的本质及人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人学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是一种过程质;人的本质是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种系统质;人的本质是相对的、多层次的质;人的本质是一种实践质。要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的问题,必须区分人的价值、人的价值的实现、人的价值的评估这三个范畴。  相似文献   

3.
人们对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误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对“人的本质”的定义;误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所有社会关系之和;误认为“在其现实性上”是现实存在的或者对此视而不论;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误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4.
李继武 《齐鲁学刊》2008,4(3):68-74
本质实际上是由实践定位的事物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质。为此,马克思根据实践需要对人的本质作过多种规定。对其加以研究可以发现:人类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在于其是一种创新性动物,这是基于考察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实践需要而作的人的本质规定;而人与人相区别的具体本质在于其是由不同的社会关系综合规定的人,这是基于考察如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需要而对人与人相区别所作的具体人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表现在于人的主体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其贯彻落实的过程正是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展示.人的本质的实现是科学发展观的主体动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体现的域场,二者在动力的溯源与践行方面具有高度的逻辑耦舍与实践归一.  相似文献   

6.
朱志勇 《河北学刊》2007,27(6):19-22
实践是应然实然化的过程。作为实践主体,人既是实然的,又是应然的。因此,人的本质提问包括两个向度:"人是什么"和"人应当是什么"。后者以前者为前提;前者又以后者为答案。人的本质因此具有双重规定:实然本质——由当下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应然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根源于人类有效实践活动对人自身的必然要求。人的双重本质既决定了人的本质发展的基本内容,也为这种发展提供了来自人的本质内部的根据和动力。人的本质发展是在实践活动的推动下,通过实然本质和应然本质转化互相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人本质上是自然存在物、社会存在物和个体存在物的统一体。因此,人的发展实质上也是这三种存在方式的展开。人的发展具有两方面的特征:现实性与超越性。人一方面受现实条件的制约,发展具有阶段性;另一方面人也能够对现实条件进行否定和超越,使人的发展具有历史必然性。实现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实质上要妥善解决好三方面的问题:一是合理发展生产力,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要进一步改善和完善社会关系;三是加强人文社科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探讨人的活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问题时,首先就要涉及到何为人的本质的问题。那么,什么是人的本质呢?近十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在这一问题上却是众说纷坛,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归纳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看法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观点主要是:1.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只有把人放在现实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加以考察,才能把人与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才能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的回答;2,由于人的社会生活、人与人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并构成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而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经历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劳动是人的最高本质”到“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最终形成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即从实践出发解读人的本质。这是马克思对以往人本观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以及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劳动的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两者并不矛盾,劳动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社会关系在劳动中展开,社会关系可以看作是劳动的社会形式,同时人的本质只能在关系中形成,不能从单个人来看,要从对象化的活动中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劳动与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两者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1.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考察人的科学范式,它集中表现在从现实的实践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把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当作整体来研究。马克思基于对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理解,达到对人的本质的总体把握,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从实践过程中的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揭示了人是自然存在物、实践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从结构总体和过程总体两个方面对人的发展进行考察,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或阶段,人的发展过程包含了阶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丰富的内容。在马克思总体性方法视阈下,现实的人不是片面的人或单向度的人,而是完整的人或总体的人。  相似文献   

12.
所谓人学,从完整的意义上说,就是关于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的学说(此处应是完整的个人)。而人的存在、本质和发展则恰恰是由实践决定的。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实体性的存在,即马克思的“现实的人”。人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而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实践不断地改造和征服自然。实践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实践关系是人与自然的首要的、基本的关系,实践同样也决定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实践的产物,“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实质上,在其前提和基础上,就是各种实践活动的关系,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决定了人的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13.
人的类本质与社会关系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内学术界通常把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简单地归结为“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的本意。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完整含义有两层:一是人的类本质,二是人的社会关系本质。就人的类本质而言,人类是一种具有“动物+文化”结构的物质存在,处在比动物或生物更为高级的物质进化位置上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本质是丰富的、多层次的,是在人的需要、劳动、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通过劳动实践历史地实现其需要、发挥其能力和表现其个性的人的"全面的本质"的全面发展并为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所占有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丰富内涵.高度发展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并为人占有和利用、全面发展的教育、多方面的交往和实践则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条件.  相似文献   

15.
人是在实践活动中得以生存的,实践改造和发展着人的自然属性,生成和发展着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实践因此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或生存本体;人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人的社会属性并没有消除人的自然属性,而是改变了自然属性.合理的社会制度不是压制、扼杀人的生物性需要,而是以一种合理的方式满足这种需要,并不断提高这种需要的质量和水平;“人的本质”与“人的本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构成人的本质的不是生物学上的类,而是社会关系,即使是人的类本性,也会受到社会关系的制约和再塑造;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社会关系又生成于人的活动中.社会关系并不是独立自存的,而是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人只有通过创造生命价值的活动时间,才能获得“价值生命”,只有通过占有自由时间,才能获得自由个性,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拟从系统的角度,解剖一下人生观的系统结构及其实现自控与优化的机制,以推动人们在改革与完善社会主义社会的实践中,努力完善自我,不断超越自我。 一、人的本质与人的需要 人的本质与人的需要是人生观系统的底层结构,是建构人生观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本质有三种表述:一是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二是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三是生产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这三种对于人的本质的表述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人的其它一切活动的基础,是整个社会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为  相似文献   

17.
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性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人性和人的本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人性总是从各种侧面表现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也总是要通过人的各种属性表现出来;脱离了人的本质的人性和脱离了人性的人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人的制造工具和创造符号的能力以及由于这种能力的社会遗传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关系,就造成了人类活动和行为超出动物的内在机制。因此,人的本质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机制本身就是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自由创造力与社会关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王丽华 《理论界》2003,(5):24-25
一、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和特点思想史上对人的本质认识存在很多观点,有的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应该就具有和动物一样的自然属性;有的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只和社会中的一切发生联系,人具有社会性,等等。其实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全面认识人的本质。第一,社会性。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论中的一个根本性命题。人不可能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纯粹的、抽象的人。而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讲的“社会关系”不…  相似文献   

19.
审美的根底在人的生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从实践的观点构建美学理论有两个前提:第一,人是在实践中诞生的,人的本质是实践;第二,美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美的本质也是实践。乍一看第一个前提没有问题,因为没有实践就没有人,人不在实践中创造工具使用工具,就不会有今天人类的许多特质(这个观点近来正受到新的科学结论的挑战);第二个前提似乎也没有问题,几乎我们每天面对的所有的美都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然而恰好有问题:人类在实践中产生属于人的新的特质(如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不是只是这些特质?人是不是只是一台毫无根由的永动机,他的一切目的,都是…  相似文献   

20.
王利民 《理论界》2009,(9):77-78
民法作为人法,是关于人的事实,也是关于人性的事实;人性是人的本质,也是社会关系的本质;民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法,人性构成其核心价值,它应当以人性为根据并具有人性的规定性;不论是民法的制定还是民法的适用,都应当有人性的标准,而对民法的遵守则需要有人性满足的根据与理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