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盖松梅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21(1):46-48
传统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受到双重挑战 ,要回应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就必须实现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也就是在理论上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 ,对传统理论进行新的阐释 ,这是实现人道主义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 ,并在原有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与时代合拍的新原则 ,充分发挥人道主义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曹润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18-21
传统人道主义对人的自我形象的塑造乃是主体的建构。当代反人道主义理论对主体的废黜,并不是意味着人道主义的终结,而是后主体时代人道主义开启自身的方式。这种新人道主义的可能性,在于人脱下了主体的荣耀冠冕之后,仍然立定于生存的脱嵌,仍然保有的对自身和世界的反思、批判和构成的能力,仍然具有的超越性的天职。 相似文献
3.
陈倩倩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10,(10):33-35
20世纪60年代生发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危机业已跃升为当代全球性的“人类困境”。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日益加剧和环境保护运动不断发展.人们将生态环境纳入到伦理关系之中,生态政治哲学由此成为学界关注的新焦点。本文通过对当代西方生态政治哲学“原野”转向的考察、梳理,主要介绍了“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以及“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三个流派的观点,并对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以及彼此之间的承接关系进行了分析,旨在进一步指出“开明的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政治哲学观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胡春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人只有在思想的严格性中,方能成为彰显存在的此在.文章分析了海德格尔关于人之本质的阐释及其存在论中隐含的伦理学问题,认为海德格尔对传统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的批判及其可能重建,建基于他对存在的独特理解中. 相似文献
5.
张若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1):114-117
美国南方流派的代表作家威廉·福克纳是一位实验性的作家,在他的文学生涯中,他做过多种尝试,他的早期长篇小说《我弥留之际》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次。这部作品的创作思想显示福克纳在上世纪30年代从人道主义向自然主义迈进。 相似文献
6.
胡茹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5-117
当今生态哲学视城里的两大重要范畴——“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危机”日益显现的今天,争论得越发激烈。“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是现代环境哲学无法逃避的重要议题,研究清楚这两个主义,并且认识其争论的本质对于探究当今生态危机具有一定的意义,是舍弃其一还是有保留的扬弃,是值得当今生态哲学深思的。 相似文献
7.
刘钊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3):17-20
从尼采杀死了“上帝”到福柯消解了“人”,西方哲学经历了以人作为主体的确立和解构的过程。福柯从时代的本质要求出发,通过宣布“人之死”实现了其后人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功能性超越,展现了其特有的后人道主义旨趣。 相似文献
8.
毛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5):1-5
人与自然的关系恶化不能简单归因于从人自身出发的人类中心主义.但这并不意味从人自身出发的人类中心主义没有任何问题。人类中心主义的要害不在它以人为中心、从人出发,而在近代以来。技术理性在存在论意义上彻底改变了人类中心主义所建基的人与自然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9.
任春强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3):6-10
与以往的环保概念相比照,低碳是一种可以量化的行动,这种可量化性能有效促成大众去从事环保活动。低碳直接应对导源于工业革命的种种高碳活动,其深层原因为:人类中心主义这种思维方式通过奠基于自然科学理论的现代技术群,而转变为破坏天地万物和谐状态的现实力量,人类的贪欲和现代技术的结合不仅污染了自然环境,同时也污染了人类的心灵环境。由于碳的普遍存在,低碳为人类提供了去重新审视自身与天地万物的相处之道和自己生命之本分的契机,但并不能由此断言低碳是人类最好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样态。 相似文献
10.
张明兰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4-68
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是生态危机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诗歌体裁,与传统自然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诗歌从生态整体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全面关注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精神生态,其主题特征表现为强调生态整体观、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文明批判和生态预警,以及对人类家园意识或位置感等精神状况的深层关注。为此,梳理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的主题特征,以期把握当代生态诗歌的思想脉络和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1.
徐彦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4):46-48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的思想进程有一个从意识形态向马克思主义科学转换的“认识论上的断裂”。在“断裂”之前,马克思的思想属于人道主义理论的意识形态问题式;而在“断裂”之后,则属于“理论反人道主义”的科学问题式。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2.
林律光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5-19,57
本文作者从人道主义精神及儒家的生死价值观的角度,讨论“安乐死”所涉及的伦理问题,首先对“安乐死”的定义、词汇作一陈述,其次讨论“安乐死”牵涉的人道主义问题,最后引用儒家的经典,证明“安乐死”是符合儒家生死价值观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关桂芹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5):41-44
在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上,人类经历了从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到新人道主义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应的是,伦理学发展也经历了从传统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到发展伦理学的不同阶段。其中,发展伦理学是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类伦理学。它从回答当代人类的生存问题出发,在"天道"、"人道"和"物道"的关系中重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力图以此作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论根据,从而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4.
张鸿声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5)
“五四“劳工文学是中国工业文学的初澜。从人道主义到劳工神圣,到平民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五四”时期劳工文学思潮发展的脉络;从普泛的人,到劳工,到底层工人,再到作为阶级的工人,是这一时期劳工形象的变迁线索。初始期的锐气与多元思潮的复合并存构成了“五四”劳工文学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15.
王凤珍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1999,(2)
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从人出发,而且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人出发来解决环境危机,较自然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是一大进步。但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学是不完善的,它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人坚持到底,从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危机。所以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人出发,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伦理学、价值论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环境危机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由来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俊峰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2):23-25,29
“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社会发展模式 ,也是人类对自然界一个全新的理性认识。然而人类这一认识的形成却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再到“可持续发展”。这一过程的每一阶段 ,都是人类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认识上的进步与升华。中国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战略目标和基本国策 ,无疑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抉择 相似文献
17.
存在主义形成于德国,在法国得到了巨大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存在主义的真实含义及其内容并不清楚而导致了一些误解和责难。文章通过对存在主义的具体含义、第一原则即"存在先于本质"以及核心思想的分析,得出存在主义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行动学说,并且是人本身不断超越自己以求真正实现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8.
邹兴明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1):45-47
就以人为本思想的历史源头问题,学术界主要有两种基本观点:一是认为以人为本源于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源于古希腊普罗泰哥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二者各有其理据,但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以人为本思想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19.
陈婕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12-16
自然内在价值理论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核心价值理论。从它被提出开始,便遭到多方诘难。自然是否真的具有内在价值成为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一个焦点。本文将诘难归结为四个方面,并从诘难与反诘难的阐述中突显两派之争的实质,阐明自然内在价值理论的内在困境在于其依然无法走出主客二分的窠臼。尽管它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遇到困难,但其意义是不可抹杀的。 相似文献
20.
陈锡斌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5):14-17
在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中一个重大的、令人困惑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研究论文的检索和综述中可以看出,该问题讨论的系统背景是环境危机,争论的焦点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不同理解,因而对于走入还是走出抑或扬弃"人类中心主义",学术界发表了不同的见解。在此基础上,对"人类中心主义"问题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及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