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星 《统计研究》2013,30(1):61-67
 本文利用2001-2008年中国深沪两市508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就业数据和企业动态劳动需求方程来重新估计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规模扩张(即企业投资)具有显著的就业效应。因此,企业微观数据并不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或偏低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的四大目标,其中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是两个最重要的目标,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增加就业和减少失业。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CES生产函数的框架下提出两个命题,探讨了总要素替代弹性在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经济差异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就业和经济增长关系的时变参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上,分析辽宁省就业弹性偏低和奥肯定律发生重大变异的机理,然后指出随时间变化的就业弹性系数才是分析辽宁省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重要前提,最后构建辽宁省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时变参数模型。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实证研究,对重庆的第一、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内部作了生产函数的回归以及相关弹性的测算,对资本与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效应进行了分行业的测算和分析,提出了重庆第三产业不存在无就业增长的大胆推测,并对重庆目前的无就业增长态势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无就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弹性持续下降表明中国出现了无就业增长.基于宏观层面的经验研究显示,技术进步是无就业增长的根本原因.技术进步一方面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减少就业.为了实现高增长高就业,在微观层面,政府必须主导有利于就业的技术偏向.  相似文献   

7.
为分析在不同的要素替代弹性下,包含习惯形成的经济增长模型是否仍然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率越高,储蓄率便越高”的现象.本文采用CES生产函数对Cuadrado等(2004)和席晶等(2013)的模型进行修正,并运用数值模拟发现:无论要素替代弹性等于1还是小于1,经济都具有唯一的均衡点以及动态转移的运行趋势是一致的.当要素替代弹性等于0.8时,技术进步带来当期消费的增加不会导致经济出现长期的负增长和负储蓄现象.此时,若要储蓄率满足最终随着经济增长率加快而上升,同时满足在趋于均衡路径的过程中不断攀升,仅要求习惯形成强度大于0.23即可.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显的放缓,就业却保持了稳定增长。对这一有违"奥肯定律"的现象,本文试从劳动力供给出现的新情况,就业人群就业的新特点,产业结构发展的新趋势,政府对就业采取的新举措等方面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9.
胡靖 《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17(3):67-72,79
在经济增长过程的各个阶段 ,深圳三大产业发出了不同的就业需求信号。预计到 2 0 1 5年深圳就业仍然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其中 ,第二产业就业增长速度将放慢 ,第三产业就业将保持较快的增长。目前 ,深圳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总量过剩与结构性人才短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天津市委、市政府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积极协调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使我市的就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呈现就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的良好局面。但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企业改制及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等综合性因素所导致的就业矛盾,仍然是“一个带有全局性影响的重大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并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利用C-D生产函数,对2000-2013年山东省17地市三次产业的要素产出弹性进行了测算,并结合要素投入构成分析了山东省经济增长的结构动因与存在问题.研究发现:劳动、资本、技术研发三要素对山东省经济增长都产生了正向积极影响,但产出弹性数值和变化趋势相差较大,其中,资本产出弹性最高且表现平稳,劳动产出弹性明显低于资本产出弹性且表现出逐年下降的变化趋势,技术研发产出弹性最低,总体上,2000-2013年山东省经济增长除依赖劳动力增加与技术研发投入外,更大程度上主要依赖于资本投资的拉动.  相似文献   

12.
张鹏 《统计与决策》2005,(12):72-74
本文采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引入虚拟变量建立截距斜率变动模型,对我国从1978~2003年这26年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探讨劳动力投入、资本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00年以来“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战略的相继实施,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持续缩小,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劳动力回流态势明显,经济增长方式愈发依赖投资与出口.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就业变动机制表现出新的区域差异:在中西部,教育发展、资本形成、政府财政支出及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就业增长;而在东部,科技进步、城镇化、消费、出口及第三产业比重的提升体现出更强的就业增进效果.因此,“十二五”时期的就业促进战略应具有区域差异特色,重点是加快产业与劳动力的“双转移”、优化产业结构及区域布局、扩大内需、转变城镇化模式、协调政府与市场机制的就业功能等.  相似文献   

14.
一、用定义测算就业弹性 1.方法根据定义计算就业弹性的公式如下: 弹性的微分表达式为:e=(dy/y)/(dx/x) 弹性的差分表达式为:e=(△y/y)/(△x/x) 对社会经济现象而言,指标数据通常按月度、季度、年度分时段观察取得,但在短时间内现象的微小变动是难以观察和取得结果的,因此,计算弹性通常采用差分公式.用gy表示经济增长速度.gl表示劳动投入的增长速度,因此,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即为gl/gy.  相似文献   

15.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传统产业增长乏力,但是新经济却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高技术产业作为工业新经济的代表,相比传统制造业在增长速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运用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从投资、生产和就业的角度全面系统地揭示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25.17%,对后危机时代抑制投资过快下滑起到了缓冲作用;其不变价增加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2.05%,比GDP年均增长率高出12.44个百分点,尤其在经济下行阶段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46.92%;高技术产业对其他行业的生产和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尤其是对传统制造业的拉动效果突出.促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对于应对经济下行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流通业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要素的经济运行方式,以流通业为栽体扩大消费拉动内需是确保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基于1978~2007年湖北省流通业和经济增长发展水平的相关数据,通过VAR模型计量分析了湖北省流通业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平稳关系和动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发展湖北省流通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第三产业发展与GDP就业弹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对江苏省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江苏省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人数与GDP之间的回归模型,从而探讨了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就业弹性,并对其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推动城市化进程和积极发展中小企业等政策性建议,以提高就业弹性,缓解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就业的关系--以浙江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在研究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技术进步对浙江省总量就业的影响.分析了三次产业的就业弹性,认为浙江省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第一产业.为长远的将来计,浙江省解决就业问题除了加速城镇化建设,继续保持二、三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也应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行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985—2006年广西的相关数据,分析广西就业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构建了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时变参数模型,得出结论认为广西经济增长对于其就业的弹性系数总体上表现出一个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的协调增长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省内区域经济的不协调发展现象却日渐突出,这种现象在发达东南沿海发达省份也同样存在。文章以江苏省为例,用现代计量分析方法分析了苏南、苏中、苏北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过去三十年里,苏北、苏中对苏南的经济都有促进作用,苏北对苏南的促进作用大于苏南对苏北的带动作用,苏南、苏中对苏北有带动作用,但是作用不甚显著,苏南对苏中的带动作用与苏北对苏中的促进也不甚显著。不论是促进作用还是带动作用,都有滞后期。最后,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差驻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