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学创作是一系统的有序运动过程。它包含着三个子体系——现实对象、作家、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这三个子体系间的联系和作用造成整个文学创作系统的运动和发展。本文试图考察“移情”和“心理距离”在文学创作系统内的作用问题。一文学创作系统运动的第一步,就是作家与现实对象这两大子系统通过移情的作用联系在一起的审美感受过程,即所谓有感而发。其主客关系表现为:一、作为审美的对象,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意象,而是人们内心世界的某一方面的投影;二、人们内心世界的某一方面的投影,又必须和客观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2.
“移觉”和“移情”分别属于修辞和美学两个范畴,它们都与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联系。研究“移觉”和“移情”及其相互关系,不仅有助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而且对于深入探讨修辞与美学的关系也是十分有益的。(一)“移觉”是在“通感”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修辞格。六十年代钱钟书先生发表了  相似文献   

3.
从移情作用的概念出发,首先阐述了对移情作用的认知,接着进一步从认识社会和跨文化交流方面论述移情作用的重要性。移情是美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概念,推及到其他方面也可以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在此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情是人们审美认知必然要经历的心理过程。在文学创作中,作为审美主体的作者直接而带感情地把握感性观照对象,将与之类比的自己的感情,从自己内部投射给对象,并且把它当作属于对象的东西来体验。这种独特的精神活动就叫移情。诗词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文化的文学再创作过程,同样也少不了审美主体——译者的移情,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包括移情于景、移情于物、移情及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移情是我国古代诗、词中最具抒情的表现手法之一,但长期以来缺乏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举例论述了移情在古代诗、词中的发展过程,并指出这一表现方式的基本完善是在唐、宋时期。最后试将移情的表现手法分出类别,并分析不同类别在表达感情所起的不同作用。通过对移情的举例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我国古代诗、词这一独特抒情表现手法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文化移情能力是外语学习的必要因素。本文回顾了跨文化移情在外语教学中的相关研究,分析了英语听力理解的三个阶段,并基于跨文化交际研究探讨了移情在促进学生听力理解中的作用。本文重点从敏感度训练、文化顺应能力以及干涉策略三方面研究了在任务型听力教学中如何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移情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跨文化交际教学理论和心理语言学理论,明确了商务英语口语教学的实质是跨文化交际教学,分析了主体移情的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指出移情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是有效人际交流的重要保证。文章也阐述了在商务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移情能力的途径,并指出今后移情理论研究领域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在美学、心理学、文学等领域被广泛研究的移情理论,并对其与法的关系做了系统的阐释。分别从移情现象对于法律正义的确定,法制运行的整个过程(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制监督等方面),以及对于确立法制理念与树立法律信仰等方面的作用及意义,作了介绍和论述。  相似文献   

9.
探讨移情在大学生同一性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大学生移情问卷、大学生亲社会行为问卷和自我同一性状态客观性测量问卷(EMO-EIS-2)调查了345名大学生,结果显示大学生移情量表中的认知移情、情绪移情和行为移情三个分量表与同一性量表中的意识扩散、意识早闭、人际扩散、人际早闭显著负相关,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移情是同一性中人际扩散、人际早闭及人际获得影响亲社会行为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人本主义学习观出发,从研究移情与语言教学的关系入手,通过追踪英语写作教学的发展变化,说明移情在写作教学中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对此,文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论述了外语写作教学中如何进行移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文学创作心理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心雕龙·序志》中认为“夫文心者 ,言为文之用心也” ,这里的“文心”即指《文心雕龙》的书名 ,而“为文之用心”则十分明确地说明了这部旷世之作是从作家的文学创作心理角度探讨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方法的。《文心雕龙》中对文学创作心理的阐述很多 ,但主要集中在这样五个方面 :一、对“神”的阐述 ,把“神”作为文学创作心理的核心 ;二、对“情”、“志”的阐述 ,把“情志”作为主体创作心理的“关键” ;三、用“神与物游”来具体描述文学创作心理过程 ;四、以“虚静”观来具体阐述主体创造心境 ;五、主张“各师成心” ,具体阐示了主体个性心理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一生都与传统文艺有着密切联系。在文艺创作上,毛泽东把自己的个性特征和时代要求自然凝练地融入各种体裁中,体现了他济世济民的理想和豪迈的革命情操;在文艺批评上,毛泽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古为今用"和"以人为本"更寄寓了毛泽东对文学创作特有的审美特征和价值功用的深刻理解和期待。  相似文献   

13.
元代江浙双语文学家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文学具有中国文学史上最广泛、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群体。元代文学的特色之一,是不同民族的文学家使用母语以外的汉语进行文学创作,形成双语文学现象。元代双语文学现象与双语文学家的出现,是社会和谐因素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从元代开始,来自北庭而在江苏落地生根的双语文学家族,如定居如皋的不花帖木儿家族(冒氏)、定居溧阳的楔氏等。蒙古别不花家族的不花帖木儿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一定成就,高昌回鹘的锲氏文学家族先后出现了侯玉立、俟逊等诗文作家,为古代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元代文学和地域文化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有较突出的表现,发展迅速,形势喜人,进一步丰富和繁荣了我国多元一体民族大家庭的文学宝库。其总体发展态势依然强劲,中篇小说创作势头抢眼,长、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呈现平稳发展,诗歌创作保持旺盛势头,文学理论批评仍处于相对滞后状态。  相似文献   

15.
文学创作从发生之初的实用性,到魏晋时期转向审美性,标志其走向成熟.站在现代的角度,就文学创作之目的进行更为细致的探究,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其情感表达、苦闷宣泄、审美追求、形式创造、制造愉悦之过程,实则是漫无目的之目的.  相似文献   

16.
秦东地区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大批文化资源,主要通过旅游景区文化、古镇建筑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的形式表现出来.随着陕西省东大门建设的推进,秦东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应以区域品牌的塑造为导向,实现文化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而以文化的发展带动秦东地区农村事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郑板桥在审美创作中关于心眼、意法、雅俗方面的阐述 ,丰富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把审美创作与思想内容、创作体验等密切结合 ,解决了主客体之间具有丰富内涵的审美关系 ,对于当代审美观念和创作思想亦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继承重人哲学思潮和重人审美趣味之文化精神,其文学创作思想突出人的主体性,强调文学创作的创造性质,揭示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重视文学创作的人物塑造,完成了文学向人学的历史进步,真正揭开了中国文学自觉的大幕。  相似文献   

19.
当代爱尔兰小说家罗迪·多伊尔的作品体现了对变幻现实的深切关注.但他不逼真摹写现实,而是把后现代手法注入创作中.同时他避免陷入文字游戏,而是兼顾形式的创新和叙事的清晰,使作品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多伊尔的作品似乎表明,新颖的手法和对现实的关怀可以并行不悖.用新手法表现新现实,体现了爱尔兰乃至西方小说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现当代儿童文学史上,李长之在儿童文学的翻译、创作、评论上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译的《歌德童话》至今仍是我国惟一的歌德童话的译著,他的童话创作反映了现当代儿童文学发展的轨迹,他的童话评论也体现了20世纪30年代颇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的观点。总结李长之的儿童文学理论及其实践,对于研究现当代儿童文学史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