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日前在京顺利通过专家评审.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紧缺,众多有远见的决策者、经济学家与企业领导人纷纷把发展循环经济摆上了重要议程。循环经济是经济健康、优化发展的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发展循环经济意义重大,它是经济增长方式的第二次根本转变。近年来,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都坚定不移地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我国正处于21世纪前2…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总书记早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工作座谈会上就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城市空间结构分散,环境污染严重,生态遭到一定破坏.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合理开发资源,发展替代产业,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传统工业园区在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以能源高消耗和废弃物高排放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将循环经济理念融入到工业园区建设和改造的全过程之中,不仅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工业园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同增长,构建满足生态城市建设需求的循环产业,优化和升级区域经济结构,从而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基于此点,本文对循环经济理念打造工业园区的方法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5.
解读循环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运作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简称“3R”原则。1.循环经济发展的主线———生态工业链。以工业为基础的循环经济,牵涉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以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从其构架来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生态工业链。生态工业的内涵是根据生态全息链的原理,在信息的高度上建立一种生态整体观,对所有的工业层次进行有机的整…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资源的高消耗和污染的高排放实现的,并且这种现状仍在恶化,已经日益明显地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针对这种状况,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目前有效解决中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但是资源却相对较为缺乏的情况,就对生态城市的建设有了相应的要求。所谓生态城市,指的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理想人类聚居地。当前生态城市的建设要运用到循环经济的理论,该理论对其建设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循环经济先做了简单的介绍,其次阐述了建立循环经济城市的制约条件以及相应的步骤,最后就建设生态城市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循环经济思想成为国际社会发展趋势。循环经济是基于生态经济原理和系统集成战略的减物质化经济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夏津县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作为主攻方向,解放思想,更新理念,挖掘潜力,创新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结构优、资源消耗少、生态环境美,独具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正>国际社会和学界对21世纪全球经济走向提出了两大趋势:一是知识经济,二是循环经济。知识经济是基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是通过知识流和信息流来整合优化物质与能量流使之高效化、合理化的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智力资源对物质资源的替代,实现经济活动的知识化。循环经济是以生态优先和物质循环理念,重构传统经济流程和工业发展模式,以清洁生产技术、生态化产业链集成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废物回收和再资源化技术为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循环经济理念的广泛推广和工业生态学理论的发展,生态工业园的建设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开展起来。然而,目前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走入了单纯构建闭环链以实现废物循环利用的误区。本文以株洲清水塘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从传统工业园遗留的历史问题为研究出发点,提出了形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环境双赢的重要举措,并最终实现“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自然生态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首先,革除以GDP为纲发展县域经济的旧思维。要进一步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节能环保产业,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县域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其次,告别以县城为中心发展县域经济的旧模式。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增强全局开放、协调发展意识,在更大格局中集聚资源和能量,寻  相似文献   

13.
基于循环经济模式和供应链理念矿业资源产业链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给出了基于循环经济模式和供应链理念的矿业资源产业链的定义.在分析了循环经济模式和传统供应链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循环经济模式和供应链理念的矿业资源产业链,并明确了所构建的基于循环经济模式和供应链理念的矿业资源产业链的结构和特点.提出"引进可交易排污证制度和庇古税、大力发展资源城市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等"实施产业链的构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它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作为物质层级利用的经济,循环经济强调经济系统整体最优,而不是强调单个经济链条的最清…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同时又把生态城市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生态城市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城市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生态城市建设又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为执行理念的经济模式,在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从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尝试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探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通过对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实现途径和运行机制等内容的探索,提出在海洋开发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正>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市、全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涉重金属类危险废物集中处置利用基地……近年来,安徽省界首市依托再生资源优势,培育再生金属和再生塑料两大综合利用产业,生发了资源效益、生态环保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开发"城市矿产"、实现绿色崛起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亚东 《决策探索》2005,(6):48-49,63
一、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在去年3月召开的…  相似文献   

20.
《领导决策信息》2008,(2):19-19
贵阳是全国最早展开循环经济探索的城市,依托创新,在循环经济模式理念下正趟出一条发展新路。在此基础上,贵阳开始瞄准更高目标,那就是要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共贵阳市委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