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化诗学视域中的生态批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生态文学的文化批判特性与生态批评的问题意识决定了生态批评的文化批评本质.以文化批评为本,将生态批评置于文化研究的视域内来考察,有利于建构更为科学合理的生态批评理论体系.生态批评可以借鉴和利用"文化诗学"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生态批评的跨学科性、跨文明、跨文化性,重视批评的审美性原则,寻求文化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和谐统一,为探索和建构自己理想的批评模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原型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批评流派,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弗雷泽的人类学理论和荣格的精神分析学。弗莱深入探索了统治西方文化的神话的本质,系统地建立起了以神话原型为核心的文学类型批评理论。《所罗门之歌》中的原型模式,在叙事结构上对应了古代神话中追寻和飞翔的原型模式,而作品中的飞翔也是黑人文学传统中飞翔意象在现代主义文学文本中的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3.
贾剑秋 《兰州学刊》2005,(3):284-286
当今中国文化潮是汇聚了多元社会潮元素,带有鲜明后现代特征的大众流行文化潮.大众化的文化发展趋势影响文学创作和存在形态.因此,文学在文化潮中嬗变.文学的价值观、审美标准、文学模式、文学创作群体以及文学表现手段都顺应文化的变迁而发生重大变化.对应这些变化,应重构文学批评体系,立足大众化开放性立场,建构新的文学价值观、审美观,拓展批评视阈,调整批评姿态,重建批评话语.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作为一种边缘性的思维模式和批评方式,不仅为西方学界所重视,也进入了20世纪中国学者的视野.本文回顾了文学人类学方法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早期尝试,分析了20世纪中国思想界、文学界在文学人类学这一世界性潮流中的思考与实践,并以闻一多、叶舒宪为个案,分别对20世纪上下半叶中国文学人类学学者在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上的有效结合进行阐述.新时期的文学人类学热潮对作家的创作思维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为文学批评家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的世界视野.人类学意识在理论、创作与批评中的多重显现,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界、学术界开拓文学空间的深入努力,对推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丽  胡庆龄 《齐鲁学刊》2008,37(1):157-160
乔纳森.多利莫尔(Jonathan Dollimore)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学者,其政治文化批评思想引起当代西方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意识形态"是他批评话语里的一个重要范畴,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则始终是他思考的重点。多利莫尔指出任何文学艺术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并在文学与社会历史文化之间的动态双向建构中对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了独到的阐释,这对我国当前理论界探索文艺的本质特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当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轻鸿 《社会科学》2003,(11):119-124
文学批评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已成为当代文学批评的主潮 ,相对于 19世纪末期兴起的文学人类学批评的传统已经有了新转型。从纵向看 ,已从对悠远的原始人类文化的回眸转向了对当下现实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的逼近勘察 ,从横向看 ,已从专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文化心理拓展到了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协调 ,从结合部来看 ,已从审美性的断裂走向了弥合  相似文献   

7.
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精神分析学派兴起的背景文化人类学或曰民族学在19世纪至20世纪的迅速发展,是人类学术发展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随着这一学科的兴盛,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格局便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文化人类学至少有三大流向:一是在摩尔根、马克思、恩格斯那里,走向对于原始社会结构和人类婚姻、家庭的历史变迁以及国家产生的原因及其不同途径这样一些有关人类重大问题的社会学研究.二是在列维-施特劳斯等人那儿,产生了结构主义人类学,并进一步渗入到后结构主义思潮之中.三是影响于精神分析学派,由弗洛伊德而荣格,人类学的成分及地位愈益重要并进而在文学研究领域中产生出以弗莱为代表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8.
文化研究竟是什么?应当是什么?文章基于文化研究方法的视角,通过对文化批评、民族志(或人类学)社会学历史编篡学,文化理论等五种方法论的梳理与阐释,企图借助于方法论上的思考建构起适宜于当前文化研究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知识都不再是真理,而是人类工具性建构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符合科学理论所须具有的建构原则而具有科学性;且因其良好的科学性和道德性,而能在同类知识建构的拥戴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同样依靠科学精神平台上享受去信仰保护的“科学待遇”,依靠学术批评才能使之能在“内在逻辑”与“外在实践”双重监控下实现多模式尝试下的“返本”与“开新”。  相似文献   

10.
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已经探讨得比较充分,而关于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在国内学界尚未得以深入的阐释和批判性的研究。约翰·弗娄和托尼·本尼特用后结构主义方法全面颠覆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文论,文章梳理出他们建构的一套后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即话语建构论、文学体制论、文学话语论和阅读型构理论。后马克思主义文论打破了本质主义的审美观和文本观,实现了文学理论的"向外转"和"政治化"。它将历史唯物主义简化为一元论的"文化唯物主义"或"话语唯物主义",凸显出文化、话语和意识形态的社会建构功能,启示我们在"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宏观社会框架中拓展文学研究的微观层面,但又可能堕入一种新型的"话语唯心主义"。它回避了文学的内部研究,具有反美学倾向。它还是反人文主义的,失却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对人类的本体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